关东学刊

关东学刊杂志 省级期刊

杂志简介:《关东学刊》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2016年创刊,国内刊号为22-1417/C,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社会期刊。该刊是一份双月刊,致力于发表社会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名家视野、社会·民生、语言·文学、再写东北文学史、文化·历史、随笔散论、学林述往、作品空间

主管单位:吉林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长春工业大学
国际刊号:2096-2258
国内刊号:22-1417/C
全年订价:¥ 316.00
创刊时间:2016
所属类别:社会类
发行周期:双月刊
发行地区:吉林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个月内
综合影响因子:0.19
复合影响因子:0.07
总发文量:899
总被引量:209
H指数:5
  • 鲁迅的古典小说理论与20世纪下半叶相关研究关系

    作者:刘克敌 刊期:2016年第08期

    20世纪下半叶的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对于鲁迅的有关研究成果如《中国小说史略》等,虽 然迫于来自意识形态方面的巨大压力而不得不大加赞美,但在具体研究中却很少注意到对鲁迅的此类 研究给予阐释和发扬光大.尽管鲁迅的一些观点经常被引用,却并未在实质上进入古代文学研究者的 视阈,大致属于“抽象肯定具体否定或忽视”的状态,这实际上反映了古典文...

  • 胡适的新文学题材接触进化论——胡适的国别文学接触进化论之三

    作者:庄森 刊期:2016年第08期

    胡适文学思想的核心是进化论,认为文学进化有两条规律:一是文学的自然进化,二是文学的接触进化.文学接触进化论成为胡适考察中国文学发展的思想方法与价值准则.胡适认为不同国家间存在不同的文学,国家间的文学没有互相接触、相互影响就会停止不前;国家间文学只有不断冲撞 融合,才能够不断推动文学的进化、发展.中国文学发展演变中,题材最受束缚...

  • 歧义丛生的文学:“五四”时期傅斯年文论中的论述策略

    作者:宋尚诗 刊期:2016年第08期

    傅斯年在新文学理论的草创时期是一个无法绕开的人物,其文论的论述策略是一个值得 细思的有意味“个案”.本文首先讨论了“五四”时期的文学语境,这是傅斯年进行论述的历史场域;进而 建立并论证这一论点,傅斯年有意采取面目模糊的文学定义,背后隐匿了其新文学观的论述策略,即借 助歧义丛生的文学定义,获得“文学革新”的自身合法性.本文关注到了...

  • 从《诗言志辨》看朱自清的研究方法

    作者:李光先 刊期:2016年第08期

    《诗言志辨》的学术方法还有:一、在选题上,系统观照与重点突破;二、在研究过程中,辨章 学术,考镜源流;三、在行文方面,大量使用注释,服务正文,便利读者;四、在科研的功用方面,结合教学, 关注社会思潮,解决当时的文学问题.

  • 傅斯年三题

    作者:羽戈 刊期:2016年第08期

    一、傅斯年之怒 我对傅斯年先生的印象,可归结于两个字.一是胖.他不是矮而胖,而是高而胖,故而看起来非常威风.因其胖,容易出汗,遂有温梓川所描绘的经典一幕他似乎永远是那么满头大汗,跟你说不上三两句话,便要掏出一方洁白的手巾揩抹他的汗珠.”二是怒.其绰号傅大炮,尽管别有出处,我则情愿认为,这是形容他的火气之盛(近世人物,还有一尊著名大炮,...

  • “翁不死时书不死”——郑振铎上海沦陷时期的书痴生涯

    作者:何况 刊期:2016年第08期

    吾生亦晚,无缘面见郑振铎先生,但我见过与郑先生颇有交谊的苏州文学山房旧书店老板江澄波老先生.江老先生知道我从福建来,特意告诉我,祖籍福建长乐的郑振铎先生曾是他店里的常客,有一次他听江先生在信里说书店收到一套道教仪式画像,立马赶来,展看画像后惊叹一这样的画像很少能流传下来,更别说集结成册了.”当即联系国家图书馆购藏.江老先生还跟...

  • 《新青年》场域与《狂人日记》的生成及其主题规约

    作者:刘成勇 刊期:2016年第08期

    《狂人日记》与《新青年》之间存在着有机的联系,首先是《新青年》同仁“发现了”鲁迅,其次 是《新青年》文化思想背景规约了《狂人日记》的主题.在《新青年》的场域效应下,《狂人日记》表达了“暴 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的思想主题,恰切地表达了《新青年》的价值诉求,构成了新文学的思想主脉.

  • 论萧军小说的空间叙事——以《八月的乡村》《第三代》《五月的矿山》为中心

    作者:冯仰操 刊期:2016年第08期

    萧军的三部长篇小说建构了不同的地理空间,并且形成了相匹配的叙事结构和主题思想《八月的乡村》以旅途为空间确立了链条式结构,展示东北大地的伤痛和革命的多面性;《第三代》以相互纠葛的乡村、匪区、城市为空间确立了交叉式结构,全方面诠释民初东北乡村权力秩序的变迁;《五月的矿山》则以矿区为空间确立了扇形结构,高调颂扬了工人阶级的献身...

  • 黑塞对德国浪漫主义文化传统的接受与传承

    作者:郝春燕 刊期:2016年第08期

    黑塞是新浪漫主义诗哲代表,德国浪漫主义先驱对其人生哲学、学术思想以及实践创作有着深远影响.他基于个体成长感悟与工业社会反思,传承并发展了德国浪漫主义文化精神,主要表现为三个层面一是其领悟德国浪漫派诗哲的生存观,确立追求人性自由,引领人类走出蒙昧的“诗人”之梦;二是其在艺术创作和评论中为德国浪漫主义先驱立传,阐发他们的思想;...

  • “我们”而非“我”——《六人》的互文性研究

    作者:刘玉杰 刊期:2016年第08期

    鲁多尔夫·洛克尔的小说《六人》通过对多种源文本的互文性改造创作而成,在此意义上, 互文性理论为解读《六人》提供了必要而有效的阐释视角.与后现代语境中的解构主义的互文性不同,小说中的互文性是建构主义的.通过对文本从外互文性、内互文性、互文性中的误读等三个视角展开的互文性研究,旨在指出《六人》这一文本是通过互文性建构起来的.外互...

  • 西方涉华经济纪录片的话语分析

    作者:刘忠波 刊期:2016年第08期

    作为一种话语形式的“中国威胁论”,在《中国内外》《中国人来了》等纪录片中,西方国家涉华经济舆论的基本报道框架为中国是西方可怕的具有潜力的竞争者,在世界上拥有强大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的力量。《资本主义的人民共和国》《中国的崛起与动荡》等西方纪录片围绕“中国制造”展开对中国经济的形塑,一方面是以“中国制造”为代表的高速发展的、...

  • 两岸数字公共领域下的文化认同探究

    作者:谢清果; 李淼 刊期:2016年第08期

    在当前着力维护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有必要在新媒体时代通过构建两岸数字公共领域来突破现实两岸社会结构的障碍,从而开辟出一条两岸民众对话的新路径,一方面可能有助于消解猜疑,凝聚共识,增强政治互信,促进文化认同.另一方面,也要注意数字公共空间可能对文化认同产生侵蚀作用.

  • 熊培云和《我是即将来到的日子》

    刊期:2016年第08期

    熊培云,1973年生于江西永修,毕业于南开大学、巴黎大学,主修历史学、法学与传播学.曾驻巴黎,任《南风窗》驻欧洲记者,兼国内若干影响力媒体专栏评论员及社论作者,《新京报》首席评论员,东京大学客座研究员.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理想国译丛”创始主编委员.近年来在《南方周末》、香港《凤凰周刊》、法国《世界报》、日本《东洋经济周刊》等海内外...

  • 寻找意义世界或者更多——评熊培云的《我是即将来到的日子》

    作者:谭旭东 刊期:2016年第08期

    熊培云的新诗集《我是即将来到的日子》意味深长,语言变化多样,主题内涵丰富多彩,且 具有很深的思想穿透力.诗人用了不少手法,来展示自己的语言智慧,让读者感受到全新的风格.比 如,互文性的表达,悖论性话语,叙述性抒情,超现实主义手法,等等,都是值得探讨的.此外,该诗集还 引发了如何回到“八十年代”、回到文学与诗、回到自我等三个方面的思考.

  • “私奔”中的思维修行——论熊培云诗歌的理性“诗想”

    作者:柴高洁 刊期:2016年第08期

    熊培云自“思想国”开始,一直抱持理想和自由之精神,不但以富含思辨色彩的众多文章立 世,并且在缪斯的国度积极探索,拓展另一写作维度的一切可能.熊培云的诗虽属其“文体私奔”的计划外“尝试”,然而凭借诗人灵魂之真诚,思想之浑厚,在躁动不安的周遭此在耕耘“存在与意义”,在时空大格局下寻找锁定“天命”,丰富了新世纪诗歌的写作路向.期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