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棕点石斑鱼(♀)×蓝身大斑石斑鱼(♂)杂交后代与亲本的形态差异 【正文】

棕点石斑鱼(♀)×蓝身大斑石斑鱼(♂)杂交后代与亲本的形态差异

作者:吴玉萍; 田永胜; 李振通; 张晶晶; 李子奇; 成美玲; 王林娜; 马文辉; 庞尊方; 翟介明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农业部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重点实验室; 山东青岛266071; 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海洋渔业科学与食物产出过程功能实验室; 山东青岛266071; 大连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 辽宁大连116023; 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 上海201306; 莱州明波水产有限公司; 山东莱州261400
棕点石斑鱼   蓝身大斑石斑鱼   杂交子代   形态差异   多元分析  

摘要:【目的】研究棕点石斑鱼(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蓝身大斑石斑鱼(Epinephelus tukula)及杂交子代的形态差异。【方法】测量3个石斑鱼群体的20个形态性状,并进行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和判别分析。【结果】聚类分析表明,杂交子代与父本蓝身大斑石斑鱼距离较近(2.436)。主成分分析构建了6个主成分,其贡献率分别为39.355%、16.722%、12.345%、7.941%、6.450%、5.599%,累计贡献率为88.413%;用6个主成分构建的三维空间散布图中,杂交子代与蓝身大斑石斑鱼存在重叠。判别分析筛选出6个贡献较大参数,分别为D8(背鳍前端基部至腹鳍基部长/体长)、D3(眼径/体长)、D5(体高/体长)、D2(吻长/体长)、D14(胸鳍基部至尾鳍基部长/体长)、D17(臀鳍前端基部至尾鳍长/体长),建立分类判别函数:Y1=1678.062D2+5095.854D3-1794.945D5+1947.116D8+1396.611D14+168.858D17-701.386,Y2=1456.128D2+4466.451D3-1338.855D5+1832.817D8+1201.842D14+259.712D17-678.894,Y3=1755.784D2+3972.479D3-1454.481D5+1679.688D8+1372.581D14+139.714D17-665.639,综合判别率为98.51%,所建立判别函数可快速区分3个石斑鱼群体。【结论】棕点石斑鱼雌性与蓝身大斑石斑鱼雄性的杂交后代在形态上更接近于父本,为两种石斑鱼杂交育种提供了丰富的生物学依据。

注:因版权方要求,不能公开全文,如需全文,请咨询杂志社

学术咨询 免费咨询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