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

法学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统计源期刊

Law Science Magazine

杂志简介:《法学》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56年创刊,国内刊号为11-1648/D,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政法期刊。该刊是一份月刊,致力于发表政法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法学专论、青年法苑、司法实践与改革 、百姓问法、热点聚焦、案例分析

主管单位: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主办单位:华东政法大学
国际刊号:1001-618X
国内刊号:11-1648/D
全年订价:¥ 552.00
创刊时间:1956
所属类别:政法类
发行周期:月刊
发行地区:北京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4.36
复合影响因子:2.18
总发文量:2405
总被引量:48900
H指数:80
引用半衰期:4.7286
立即指数:0.2419
期刊他引率:0.9706
平均引文率:25.7302
  • 中国近现代史上的法官职业

    作者:侯欣一 刊期:2006年第10期

    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法官一直是一个令从业者极为尴尬的职业。严格的任职条件,职责中事关他人生命和财产定夺的权力,加之“官“的称谓,使其无论从那个角度讲都应该成为一个令人趋之若骛,并使他人艳羡的职业。然而,一百年来,除却极少的一些时间之外,在绝大多数年份里法官却一直是国人们发泄不满、纷纷指责的主要对象之一,与此同时那些正...

  • 人大代表惩戒宜由罢免制改为开除制

    作者:杜强强 刊期:2006年第10期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一种代议制度。既是代议制度,就得满足代议制的一些基本条件,否则将不利于其功能的发挥,而代表罢免制的存在有可能恰恰削弱了代议制的功能。因为如果选民可以在任何时候都能撤换其选出的代表,那么这就既不能获得直接民主制度的所有益处,更无助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功用的有效发挥。在实践中,代表罢免制度也沦落为一种消极...

  • 从富士施乐仲裁案看仲裁员的操守与责任

    作者:萧凯 刊期:2006年第10期

    仲裁的成败关键取决于仲裁员,从规则和制度层面上保证仲裁员的公正独立的裁判是仲裁程序正当性的重要基础之一。然而,确立仲裁员的操守规范又需要进一步明确仲裁员的社会功用,只有在功能主义的视角下才能厘清仲裁员不同于其他类型裁判者的作用。考虑到仲裁员的非职业性和在披露问题上的自身利益冲突,加上我国仲裁委员会以及仲裁员自律机制的...

  • 金融立法的趋势与前瞻

    作者:张忠军 刊期:2006年第10期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金融电子化、金融国际化以及金融创新的发展使金融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行金融运行、金融监管的法治化,既是维护一国金融安全、经济安全的重要内容。也是关系一国金融乃至整体经济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与此相适应,主要国家和地区的金融立法变革集中表现出八个方面的发展趋势:①平衡多方利益与实现金融市场和谐;②统...

  • 我国票据背书连续认定规则的完善

    作者:张燕强 刊期:2006年第10期

    由于背书连续的涵义具有广延性,以及我国票据背书连续的认定规则存在着实践中的盲点,使得认定票据背书连续的实际操作存在较大可控性,为付款人拒付票款留出了足够的空间,致使持票人票据权利的实现失去预见性,从而阻碍了票据在我国的流通。为实现票据背书连续认定的规范性,在规则体系的层面,应对背书连续的效力、背书形式连续的结构以及对...

  • 从首相参拜案看司法审查在日本的命运

    作者:魏晓阳 刊期:2006年第10期

    关于日本首相参拜的诉讼和判决展示了一个复杂的图景。它不仅体现了日本政府界和法律界对首相参拜和司法审查制度的暧昧态度,而且也反映了不断上涨的公民宪法意识。宪法诉讼是战后才从西方引进的“舶来品”,在日本并没有本土的文化基础。在此后半个世纪的历程中,日本社会及政府的保守势力和进步势力处于不断较量和斗争中,而宪政文化正是在这...

  • 生态保护及其利益补偿的法理判断——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法理解析

    作者:杜群 刊期:2006年第10期

    在人类与生态系统所缔结的自然法契约中,存在两大服务本体利益即生态系统的本位利益与生态系统的社会利益的对峙。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有着资源型商品属性和生态型公共物品属性,决定了社会法中的生态保护利益及其补偿的性质有三类,即公益性、私益性和公私益竞合性。将生态保护利益及其补偿关系从初始自然契约关系转化为实证社会契约关系的关键...

  • 论精神损害赔偿的适用及其排除——以中德法律及司法实践为视角

    作者:韩赤风 刊期:2006年第10期

    《德国民法典》所确立的已有一百余年历史的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对许多国家民法中的精神损害赔偿制度产生了影响。我国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确立的时间还不是很长,而且尚需要进一步完善。对两国的精神损害赔偿的适用及其排除问题进行比较研究,不仅可以发现我国立法的不足,也可借鉴德国法中的有益经验:法律对精神损害赔偿应有明确规定;精神损害赔偿...

  • 消费者概念之模糊性分析——模糊法学的一个应用

    作者:陈云良 刊期:2006年第10期

    “生活消费”是一个边界模糊的模糊概念,可以存在多种理解,但通常对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2条的解释,是用清晰定义的方法完全否定消费者这一概念的模糊性,抹煞了中间状态,是用精确思维解释模糊概念,结果遗漏了大量不完全属于消费者、又不完全不属于消费者的中介现象。认定王海是不是消费者,不应当采取一分为二的“对劈”方法来推断,...

  • 新《公司法》的人格否认制度与单位犯罪

    作者:顾肖荣 刊期:2006年第10期

    公司人格否认制度关系到公司和企业的主体资格是否存在的问题,从而该制度与我国刑法规定的单位犯罪制度存在一定的关联性。新《公司法》第20条虽规定公司股东滥用公司法人独立地位和股东有限责任,逃避债务,严重损害债权人利益的,应当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责任,但这仅是“无视”公司人格,只因“约定俗成”关系,称之谓“公司人格否定”。然而...

  • 程序性辩护的误区及应对思路

    作者:王俊民; 吴云 刊期:2006年第10期

    刑事辩护从单一的实体辩护,发展为实体辩护与程序性辩护并行,乃至程序性辩护先行。面对辩护形态的多元化,对程序性辩护存在认识不足以及过度辩护两种误区。应加强对程序性辩护诉讼原理研究,准确界定程序性辩护特点及诉讼价值。结合司法实践,归纳出程序性辩护八大误区以及应对思路:立法宗旨理解不到位,望文生义确定程序违法;不当放大程序...

  • 关于我国社区矫正制度的若干思考

    作者:屈耀伦 刊期:2006年第10期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都在不断地进行刑罚制度的改革和创新,社区矫正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一种全新的行刑方式。社区矫正之所以能在现代社会被西方国家普遍接受和采纳,是因为其背后包含了若干深层合理的基础理论,蕴涵着人道和效益的价值理念。我国应学习和借鉴国外的有益经验并结合实际,逐步建立起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符合现代化行...

  • 中国经济法律传统及其与社会盛衰之关联

    作者:张中秋 刊期:2006年第10期

    清末“新政”以前的中国经济法律传统可概括为九点,其中“重农抑商”是统领中国经济法律传统的“纲”,与传统中国社会的盛衰密切相关。“重农抑商”突出表现在对农业,特别是对土地关系的法律调整上。中国历史上的土地国有制主要有井田制和均田制,私有制主要是自耕农经济和租佃制,事实上这两种所有制都导致了传统中国社会盛衰治乱的循环。这...

  • 论法国违宪审查制度的政治平衡功能

    作者:吴天昊 刊期:2006年第10期

    法国违宪审查制度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起到缓和政治冲突、协调国家权力、保障宪法秩序的政治平衡功能。这一功能具体表现在平衡议会权力与行政权力、议会中多数人意志与少数派意见、中央政府权力与地方政府权力以及国家利益与欧盟利益之间的关系等四个方面。我们对于违宪审查制度的认识不能仅仅局限在控制国家权力、保护公民权利方...

  • 也谈物权法平等保护财产权的宪法依据——与童之伟教授商榷

    作者:高飞 刊期:2006年第10期

    物权法平等保护财产权的初始含义强调的是各类主体享有的物权遭受侵害之后都应当给予平等的救济,广义的平等保护实质上是民法的平等原则。私人和国家、集体之所有权的客体范围的不同,与物权法平等保护财产权不冲突。社会主义对国家所有权实行特殊保护的宪法依据是关于计划经济体制的规范,而不是有关公有制这种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规范,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