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 地质通报 西藏班公湖-怒江缝合带——深部地球物理结构给出的启示 【正文】

西藏班公湖-怒江缝合带——深部地球物理结构给出的启示

作者:赵文津; 刘葵; 蒋忠惕; 吴珍汉; 赵逊; 史大年; 熊嘉育; J.Mechie; L.Brown; T.Hearn; J.R.Guo; Seth; S.Haines 中国地质科学院; 北京; 100037; Department; of; Physics; New; Mesico; University; Las; Cruces; NM; 88003; USA; Department; of; Geological; Sciences; Cornell; University; Ithaca; NY; USA; Department; of; Geophysics; Stanford; University; Stanford; California; USA;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北京; 100081;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 北京; 100037; GeoForschungs; Zentrum; Potsdam; Potsdam; Germany
西藏   深部热通道  

摘要:通过跨越缝合带的综合地球物理和地质调查研究,查明了地质上推测的"班公湖-怒江缝合带"的深部结构和构造,提出了下述观点:现有资料尚不足以证明,"班公湖-怒江缝合带"是严格意义上的缝合带,而趋向表明是一个老的弧后拉张区,在后来的印度大陆与拉萨地块碰撞挤压过程中,先是沉积了巨厚的第三纪地层,仅在20Ma(?)以来才转变成挤压体制,形成多条逆冲断裂;纳木错-申扎逆冲的蛇绿岩片带代表着侏罗纪洋的主要缝合带位置,在其闭合过程中洋壳与陆壳一起向北发生俯冲,并形成班戈岩带所代表的岩浆弧,在岩浆弧后出现了拉张区;下地壳向北挤压增厚,物理性质不同的上、下地壳之间相互运动而形成了一条缓倾的剪切片理化带,南北长达300km,命名为主羌塘逆冲断裂带(MQT);并使班戈岩片整体向南逆推上去,致使地壳分层增厚;在拉张期伦坡拉小地块向下运动,20 Ma以后转变成压缩体制后又开始向上逆推,再加上后期的剥蚀,致使班戈深成岩体出露于地表;唐古拉山、各拉丹冬等年轻的火山岩浆带与地表显示的构造活动无直接关系,推测应是地壳深层作用引起的构造岩浆活动的显示.

注:因版权方要求,不能公开全文,如需全文,请咨询杂志社

学术咨询 免费咨询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