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 地质论评 巴林左旗双尖子山银多金属矿床基本地质特征及成因机制 【正文】

巴林左旗双尖子山银多金属矿床基本地质特征及成因机制

作者:王丰翔; 孙红军; 裴荣富; 刘翼飞; 刘春花; 江思宏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 北京100037;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武汉430074; 赤峰天通地质勘查有限公司; 内蒙古赤峰024000
大兴安岭   巴林左旗   双尖子山银多金属矿床   叠合成矿  

摘要:巴林左旗双尖子山银(铅、锌)矿床位于大兴安岭南段,为超大型热液脉型矿床,在时空分布上与中生代构造—岩浆岩关系密切。双尖子山银多金属矿化多呈席状、细脉浸染状、网脉—脉状在下二叠统大石寨组火山—沉积岩产出,并且构成似层状、(长)扁豆状、透镜状和囊状矿体。初步研究表明:与银多金属共生的绢云母和辉钼矿同位素年龄分别为146.9±1.9 Ma和162.6±2.6 Ma,与区域侏罗纪火山岩同位素年龄160~147 Ma基本一致。根据矿区白音诺尔花岗岩体锆石年龄142~115 Ma,可以推测双尖子山银多金属主成矿作用与侏罗纪构造—岩浆活动相关,而与后期大规模中酸性岩浆侵位并无直接的成因联系。根据矿床产出环境、矿化和热液蚀变特征的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双尖子山可能经历了多次矿化的叠加,其可能与古太平洋板块远程俯冲和中生代动力机制转换作用有关。

注:因版权方要求,不能公开全文,如需全文,请咨询杂志社

学术咨询 免费咨询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