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艺术

电影艺术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统计源期刊

Film Art

杂志简介:《电影艺术》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56年创刊,国内刊号为11-1528/J,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艺术期刊。该刊是一份双月刊,致力于发表艺术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特别策划·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与中国电影、实验电影研究专题、影艺观察、电影批评、访谈录、理论研究、视与听、影史影人

主管单位: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主办单位:中国电影家协会
国际刊号:0257-0181
国内刊号:11-1528/J
全年订价:¥ 220.00
创刊时间:1956
所属类别:艺术类
发行周期:双月刊
发行地区:北京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1.58
复合影响因子:0.82
总发文量:2071
总被引量:13329
H指数:30
引用半衰期:10.2813
立即指数:0.0529
期刊他引率:0.983
平均引文率:7.4706
  • “亚洲”作为新的世界历史问题——汪晖再谈“亚洲作为方法”

    作者:汪晖; 杨北辰 刊期:2019年第04期

    "亚洲"概念在思想史研究中曾历经数次重构的过程,这种重构本身是对于亚洲主体性的不断发明,而竹内好的"作为方法的亚洲"无疑是其中的重要案例。在这篇访谈中,汪晖教授回顾了亚洲概念的历史沿革与其中的论争,从"主体形成"的角度阐释了"方法"的意义,同时以中国革命的脉络为参照,对于历史中"方法"与主体间关联的复杂与差异化的情形进行了解读,并以...

  • 作为方法的东南亚电影

    作者:王昌松 刊期:2019年第04期

    本文是以东南亚电影为中介的知识图绘,通过作为自我建构的东南亚电影为方法探析其渐渐形成的文化主体性。殖民时代,电影被介绍到东南亚,但东南亚各国电影的发展情况不尽相同,这里需要建构一种立足世界,内部互通并具有开放特质的东南亚电影论和东南亚电影史。一些东南亚国家的电影业曾经历过狭隘民族主义的挟持,电影市场也不健全。在全球化时代,...

  • 姿态的极限:香港动作电影作为方法

    作者:开寅 刊期:2019年第04期

    香港动作电影的摄制思路与技巧和西方电影方法论有本质的不同。它在20世纪80年代取得了广泛的商业成功,对美国乃至世界电影的制作产生了冲击,间接改变了后者的形式与观念。文章围绕布莱希特提出的"姿态"概念,系统解析了香港动作电影的美学渊源、电影语言、制作方法以及在世界范围内产生的影响力,并以对身体姿态的电影化呈现方法为起点,归纳引申...

  • 传统、空间与变体——日本电影民族性的建构与重构

    作者:韩晓强 刊期:2019年第04期

    日本电影的发展一直徘徊于传统和西化之间,徘徊在亚洲和"脱亚"的语境之间。它一方面保持着自己鲜明的民族化特征,另一方面又呈现出西方电影语言的全面渗透。而在中国内地、韩国电影全面崛起后,日本电影已经不再"一枝独秀",已然成为"亚洲阵线"的成员。但即使如此,日本电影仍然以自身独特的方法特征确立了其主体性。本文的意图是在重新讨论日本电...

  • 视频监控与电影社会:事实,线索,表征

    作者:范倍 刊期:2019年第04期

    当代艺术家徐冰利用监控视频制作的"叙事电影"《蜻蜓之眼》引发了一系列关于艺术与真实、观看与权力、电影与监控、技术与叙事问题的讨论,本文由此出发,深入电影历史和理论场域,通过探讨摄影技术的纪录本性对观看-主体位置的建构以及观看-监控的权力主体的行动表征,分析了作为事实-见证、叙事-线索以及权力-表征的监控电影,并进而指出了视频监控...

  • 监控电影:理论与实践

    作者:凯瑟琳·齐默【美】; 黄兆杰(译) 刊期:2019年第04期

    自20世纪末以来,监控技术及其运用开始成为各类电影叙事中的重要元素,同时开始无处不在地出现在当代社会中。本文为《监控电影》一书的导言,追溯了电影从诞生伊始即具有的监控元素及其意识形态内涵,列举并分析了电影研究与监控研究两个领域的交叉,并以科波拉的《对话》为例,论述了电影制作与监控在实践层面上的紧密关联。本文试图说明,电影与监...

  • 捕捉电影:香港影片中的监视

    作者:方允蓉【美】; 石嵩; 范梦栩 刊期:2019年第04期

    "监视"大致可以定义为从事社会、空间和数据监控的一切技术或实践,是世界电影中一种普遍存在的情节和主题,从某种程度上与人们的窥私心理有关,也反映出不同文化背景中人们对隐私的不同理解。香港监控电影因其独特的历史文化语境在世界监控电影中占有重要地位,港版《后窗》和《无间道》是其典型代表。此外,香港独具特色的赌片和屋邨片,如《危楼春...

  • 《南方车站的聚会》:话语消散后的影像“独白”

    作者:左衡 刊期:2019年第04期

    导演刁亦男通过《南方车站的聚会》表现出了与当前中国艺术片作者不同的面相和趣味,他的电影观念对于当前的中国电影创作是一种必要而有益的提示,我们对此应有敏感的把握,以判断这一现象级影片的价值。在影片本身的意味和它被接受、传播的逻辑之间,很可能存在错位。电影文化工业包容的仅是这部影片的外延,它的内涵还需要在与多种话语的多次对话...

  • 《雪暴》:东北特质的叙事元素及审美建构

    作者:周文姬 刊期:2019年第04期

    《雪暴》中现实主义手法运用使得大自然与人物同样处于一种高度紧张状态,围绕着东北地域、文化与精神建构了具有东北特质的审美文化。影片在追击叙事中产生了新元素,并且成为重要角色。对比西部片与东北电影,追击叙事与整体叙事的关系暧昧不清,使得作品在叙事问题上仍然有待挖掘与拓展。如果说以第六代电影中具有纪实美学特质的影像来叙述森林警...

  • 《过昭关》:空间表达、失语修辞与卑俗异托邦

    作者:陈妍如 刊期:2019年第04期

    《过昭关》作为一个温情的公路小品,导演通过空间叙事的张力呈现出丰富的空间维度。影片打开了人物的内心空间、也延展了精神空间的广阔边界,以审美化的方式完成一次对异位现实的补偿与反思。对于初入商业市场并期望通过描摹社会性图景进行批判表达的独立导演,这种兼具漫游式结构的流浪型旅途电影所呈现的空间表达、失语修辞与卑俗异托邦等,无疑...

  • 《南方车站的聚会》:复原怪诞现实的审美追求——刁亦男访谈

    作者:刁亦男; 李迅; 苏洋(整理) 刊期:2019年第04期

    围绕暴力奇观的仪式感营造、主要人物的双面设计、作者个性的戏剧性建构等内容,本次访谈深入分析了刁亦男在《南方车站的聚会》中的剧本创作、视觉设计、表演控制、个性叙事等独特的艺术追求和最终的视听呈现,并结合其以往的学习和创作经历,探讨了其非现实主义风格追求背后的世界观与艺术观。

  • 儿童电影的真谛与电影艺术的使命——马基德·马基迪访谈

    作者:马基德·马基迪; 王宜文; 耿晶晶 刊期:2019年第04期

    马基德指出,从事儿童电影创作与其少年时期的戏剧与表演经历相关,他在塑造儿童形象时,特别强调一个人成长过程中的责任感。儿童电影要把这种责任感传递给孩子,在互联网时代更是如此。在马基德看来,成长是个大的概念,尽管一些影片没有直接表现儿童,但影片表现了孩子们长大后的生活,所以在主题上仍然是延续的。他特别看重故事本身的魅力,认为故事...

  • 电影伦理学的命名、对象、边界与谱系

    作者:袁智忠; 杨璟 刊期:2019年第04期

    电影伦理学研究的基本问题是电影现象中道德和利益的关系。电影伦理学的学科体系的建构应该借鉴文艺学等多学科。建构电影伦理学在于界定电影伦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同时需要对中外电影研究的伦理视角传统进行初步梳理。建构中国电影伦理学的学科体系,完善其基本学科架构,规制其核心概念与理论范畴,承传中国优秀伦理道德,助推中国电影伦理...

  • 东北亚电影文化身份认同研究——以戛纳电影节等四大节奖获奖影片为例

    作者:刘婷 刊期:2019年第04期

    "东北亚"已经由一个地理概念上升到一种具有紧密心理联系的文化概念,本文即是以中、日、韩为代表的东北亚电影为观照对象,以戛纳电影节、柏林电影节、威尼斯电影节和奥斯卡金像奖的获奖影片为参照,从"他者"认同的视角分析并归纳出东北亚区域电影文化身份的价值内核、意义表征与审美取向,探讨东北亚电影在国际电影界中文化身份的认同与自我建构的...

  • 小城漫游者:中国小城镇电影的一个典型意象

    作者:孟君 刊期:2019年第04期

    小城漫游者的集中涌现是1995年以来中国电影中令人瞩目的现象,小城漫游者因其数量的持续递增和意义的多重指涉而成为中国小城镇电影的一个典型意象。小城漫游者是多维符指,导演们通过其独特的"步行修辞"展示了珍贵的小城镇经验,这是积极而重要的文化抗争策略。小城漫游者是导演们基于小城镇的社会现实而主观创造出来的一个电影意象,是中国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