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艺术

电影艺术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统计源期刊

Film Art

杂志简介:《电影艺术》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56年创刊,国内刊号为11-1528/J,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艺术期刊。该刊是一份双月刊,致力于发表艺术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特别策划·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与中国电影、实验电影研究专题、影艺观察、电影批评、访谈录、理论研究、视与听、影史影人

主管单位: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主办单位:中国电影家协会
国际刊号:0257-0181
国内刊号:11-1528/J
全年订价:¥ 220.00
创刊时间:1956
所属类别:艺术类
发行周期:双月刊
发行地区:北京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1.58
复合影响因子:0.82
总发文量:2071
总被引量:13329
H指数:30
引用半衰期:10.2813
立即指数:0.0529
期刊他引率:0.983
平均引文率:7.4706
  • 努力开创新时代中国电影新局面——在青年电影创作人员专题学习座谈会上的讲话

    作者:张宏森 刊期:2018年第01期

    今天召集大家来开这个会,主要目的是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凝心聚力,推动发展,进一步明确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背景下,我们电影工作者,特别是青年电影人应该有什么样的新作为。长期以来,广大电影工作者坚守社会责任,怀抱电影梦想,充分发挥艺术才能,创造了中国电影繁荣发展的崭新局面,充分证明我们电影人是党和人民值得信赖的文艺工作...

  • 后人类主义:理论与实践

    作者:孙绍谊 刊期:2018年第01期

    世纪之交,伴随生命科学、生物技术、人工智能、仿真技术、天体物理和哲学思辨的发展而逐渐形成声势的后人类主义思潮,不仅给传统人文和社会学科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而且也深刻影响了当代艺术创作与思考。影像表现末世灾难、外星生物或科技异形的实践早在电影诞生之初就开始出现。不过,在后人类主义思潮的推波助澜下,这些影像实践不同程度地呈现出...

  • 失真模拟与终极杀戮——晚近好莱坞战争电影中的后人类幽灵

    作者:姜宇辉 刊期:2018年第01期

    后人类这一哲学主题和文化热点,在晚近的好莱坞战争电影中体现出不同的演变形态和发展阶段。从早期赛博格风格中的人类意志的最终主导,到随后对控制社会中的反抗可能的探寻,直到最近越来越强烈展现出的机器对人类的终极杀戮的场景,所有这些都值得结合具体的代表作品进行哲学反思。

  • “非人”的三个银幕形象——后人类主义遭遇电影

    作者:吴冠军 刊期:2018年第01期

    作为当代最有影响思潮之一的后人类主义,具有一个操演性矛盾,而电影则在应对该矛盾上具有哲学性的拯救力量。这项研究通过分析三部电影作品,讨论了银幕中三种经典的“非人”:机器人、猩人、疯人。通过这组分析,这项研究一方面揭示电影对反思“人”(人类文明)之局限上的独特力量,另一方面也揭示出电影作为这种反思性力量自身的局限。而这种局...

  • 中国电影中的后人类叙事(1986-1992)

    作者:肖熹; 李洋 刊期:2018年第01期

    把后人类的各种理论作为叙事具有拟人形象、时间递归叙述和灭绝焦虑三个特征,这在电影类型和电影美学的原则之外,提供了一种新的观照中国早期软科幻电影的分析视角,本文集中分析了1986至1992年间与后人类叙事有关的国产电影,这些影片不仅在中国电影史上最早建构了机器人、人造型、合成人、超能人等反人本主义形象,更在后人类叙事中表现出与西方...

  • 从后人类到后电影:《她》中主体性与再现的危机

    作者:唐娜·科恩哈伯; 王苑媛 刊期:2018年第01期

    本文分析了电影《她》的人机恋爱中物质性、具身性和性别问题之间的关系,同时指出了传统电影和数字电影之间技术因素的关联。正如该片展现了传统性别化主体性的瓦解,电影未来的可能性也将是数字电影与胶片本体论之间的决裂,以朝向新的、不确定的形态。

  • 网络电影榜单的文化权力与心理机制

    作者:王伟 刊期:2018年第01期

    文本从法国哲学家斯蒂格勒的“药剂学”出发,以英语电影网站为研究对象,通过当前网络电影榜单的主要形式、类型及特点,分析其在发生、发展、转型等不同时期的社会原因和心理机制,从而指出其作为“第三种电影评价标准”的可能,及其背后所彰显的美学内涵。

  • IP电影的原著粉丝:文本争夺与身份构建

    作者:涂俊仪 刊期:2018年第01期

    原著粉丝是电影观众与文学粉丝群体的交叉类型,在IP影视产业中意义重大。文章通过热门IP“鬼吹灯”影视剧改编过程中的粉丝实践,分析原著粉丝如何通过与改编者争夺文本、组建虚拟的共同体、参与原著气质的构建,在文化工业中构建身份和获取权力。原著粉丝的实践仍是有限的参与,其主体性仍显脆弱。

  • 费斯克的“文本生产力”与数字粉都:web2.0民主化与粉丝区隔

    作者:朱郁闻 刊期:2018年第01期

    21世纪的西方数字粉都研究在沿袭费斯克粉丝生产力的同时整合了web2.0的生产民主化概念。其间最主要关于粉丝生产的矛盾冲突是:大众文化学者坚持web2.0的粉丝生产不需要专业技能,而精英文化学者认为需要恢复粉丝生产专业/业余的区隔。本文以“回到菲斯克”的方式借由区分不同的粉丝文化道德经济,重新厘清粉丝生产专业性和web2.0生产民主之间的...

  • 选择性记忆与《芳华》的叙事策略

    作者:陈晓云 刊期:2018年第01期

    《芳华》以选择性记忆的叙事策略重述一段当代历史,“文工团”的叙事聚焦来自编剧严歌苓与导演冯小刚的共同经历。我们可以发现,这种叙事策略所蕴含的某些文化裂隙恰恰形成了影片文本的开放性,也是电影批评可以更有所作为的地方。从张艺谋到冯小刚,他们以其特殊的故事方式与影像方式,为一段被遮蔽历史的重新书写,撕开了新的一角。执念与妥协作为...

  • 《暴雪将至》:叙事的隐暗面

    作者:张净雨 刊期:2018年第01期

    《暴雪将至》作为一部反类型片,遭遇了类型误读。本文从人物与空间入手,分析了影片通过将侦探与凶手、追凶与行凶同构,以视听空间隐喻社会空间,在类型叙事话语的伪装下,以多层次的隐性叙事呈现社会转型时期国企工人沦落历史的叙事策略。

  • 《引爆者》:韩式犯罪片的本土化实践

    作者:李宁 刊期:2018年第01期

    电影《引爆者》通过底层书写与工厂叙事观照社会边缘人群、聚焦中国现实问题,努力将韩式犯罪片加以本土化。不过,过分注重类型化技巧而忽略社会问题根源的发掘使得影片的现实观照与类型叙事之间并未能有效地缝合起来,最终导致了人物形象的单薄与现实反思的乏力。

  • 《嘉年华》:复杂世界的清澈呈现

    作者:于帆 刊期:2018年第01期

    《嘉年华》通过长镜头内部的场面调度破坏了传统叙事电影中“观看”这一行为主客体的界限,建立起一组新的“观看”秩序;从庞杂的社会现实中提炼出了它的结构与逻辑,以感性意象搭建起了理性的叙事框架,充满创造力地兼顾了艺术表达与清晰叙事,为中国电影创作带来了启示。

  • 《不成问题的问题》:新学院派的可能性

    作者:苏七七 刊期:2018年第01期

    本文从叙事结构、物质性、语言与节奏这几个方面对电影《不成问题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探究了它如何通过结构重塑来深化叙事的深度可能,如何在一个观念先行的作品中坚持电影“物质性”以及电影的语言与节奏,并进一步展望了“新学院派电影”的可能性。

  • 客体与服从:《相爱相亲》中的伦理叙事与认同建构

    作者:陈妍如 刊期:2018年第01期

    女性主义理论强调性别文化二元对立所呈现出的政治性,体现在男性中心文化制度下的男女权力不平衡,女性在男性的注视中被边缘化为客体与他者。本文重点讨论影片《相亲相爱》中在贯穿父权伦理的叙事框架下,女性如何被不可见的文化霸权压制并自主同化为秩序的践行者;以及在自我认同为“他者”的过程中,女性通过凝视来获得主体性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