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艺术

电影艺术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统计源期刊

Film Art

杂志简介:《电影艺术》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56年创刊,国内刊号为11-1528/J,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艺术期刊。该刊是一份双月刊,致力于发表艺术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特别策划·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与中国电影、实验电影研究专题、影艺观察、电影批评、访谈录、理论研究、视与听、影史影人

主管单位: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主办单位:中国电影家协会
国际刊号:0257-0181
国内刊号:11-1528/J
全年订价:¥ 220.00
创刊时间:1956
所属类别:艺术类
发行周期:双月刊
发行地区:北京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1.58
复合影响因子:0.82
总发文量:2071
总被引量:13329
H指数:30
引用半衰期:10.2813
立即指数:0.0529
期刊他引率:0.983
平均引文率:7.4706
  • 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

    刊期:2017年第01期

    各位代表,同志们,朋友们: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家协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是我国文艺界的一次盛会。首先,我代表党中央,向大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全体代表,并通过你们向全国广大文艺工作者,致以诚挚的问候!党对文艺工作历来高度重视,这是因为,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文艺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在...

  • 华语文艺片的百年流转

    作者:谭以诺 刊期:2017年第01期

    文艺片这一类型标签早于20世纪20年代已经出现,并逐渐成为中国电影的重要类型。本文尝试追溯文艺片在华语电影百年来的转折,并提供以下几个向度来回看华语文艺片与艺术片:上世纪20年代文艺片的第一次理论化、现代中国文艺片所包含的三种情感结构、70年代琼瑶电影的文艺片言情化、八九十年代中港台三地新电影浪潮而形成的艺术片文化,并论述近...

  • 艺术与商业的“合流”:透视西方电影节系统的运作

    作者:开寅 刊期:2017年第01期

    本文系统介绍了西方电影节框架下的电影商业和相关媒体运营的内在机制,并借用萨义德东方主义的理论和布尔迪厄的品味判断社会批判理论,分析和总结了电影节价值判断体系的形成,以及电影节人才培养和电影项目资助体系的内在运作规律。

  • 当代美国独立电影的产业机制

    作者:彭侃 刊期:2017年第01期

    20世纪80年代以来,好莱坞大制片厂之外的独立电影的繁荣是当代美国电影业最为重要的变化之一。在与好莱坞大鳄长期博弈的过程中,美国独立电影发展出了一套完整的产业运作机制。本文将从制作、发行、营销和辅助机制四个维度对这些机制进行分析,并探讨中国艺术电影可以从中借鉴的经验。

  • 政府支持下的法国艺术电影发展

    作者:张啸; 杨得聆 刊期:2017年第01期

    法国奉行“文化例外”政策,坚持电影艺术创新和文化多样共存,以国家主导的管理方式,通过立法、政府组织和补贴方式支持艺术电影和艺术电影院线,为电影艺术的独立发展创造空间。面对社会与科技发展,法国也制定新的发展计划应对行业新的竞争,不断为艺术电影在法国和全球的发展提供动力与支持。法国的政策也可以成为我国艺术电影在当下商业化环境中...

  • 用艺术抵达现实:当下青年导演的电影观

    作者:王昕 刊期:2017年第01期

    本文通过对李睿珺、松太加、忻钰坤、邢健、张大磊和王学博6位导演的采访,考察青年导演影像/电影经验的形成,辨析他们对于电影、艺术与社会的思考,总结他们对于摄制和发行的看法,绘制中国当下青年导演的图谱。

  • 对电影的爱与认知——阿兰·贝加拉访谈

    刊期:2017年第01期

    自1920年代始,电影批评与创作间关系密切,创造了法国迷影文化,被安德烈·巴赞一代大力发展,催生新浪潮。巴赞之后,“作者论”是《电影手册》贯穿性的电影观念,之后经历了理论化的时期和毛主义时期,1980年代则向创作接近。当代法国电影批评或缺少理论素养,或过于哲学化,迷影文化衰退,是一个艰难的阶段。

  • 创作与生命的朝圣之旅——张杨访谈

    刊期:2017年第01期

    本文与导演张杨探讨了《冈仁波齐》《皮绳上的魂》两部影片的创作问题,从“寻找自我与精神救赎”、“创作突破与两极探索”、“灵魂诘问与朝圣之旅”三个方面,梳理了张杨个人对于西藏的创作情结,意即西藏作为一个具有精神属性的地域所具有的救赎功能,分析了导演在两部影片中所尝试的两极化创作方式与艺术突破,导演是在电影的朝圣道路上,借助影片...

  • 以武制武——《湄公河行动》的正义伦理

    作者:贾磊磊 刊期:2017年第01期

    作为一部以动作电影为叙事原型的类型影片,《湄公河行动》将缉毒、反恐、刑侦、戍边四个叙事主题合为一体。影片整合了当代观众对电影的多重心理需求,进而完成了电影在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艺术品质与思想品质、本土性与国际性的高度统一。《湄公河行动》对于扩大中国电影的市场占有率,赢得观众对于中国主流电影的心理认同,无疑都具有重要及长远...

  •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沉浸式体验”电影的一次探索

    作者:于帆 刊期:2017年第01期

    以高帧率、高清晰度、3D技术制作的《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上映后引发了一轮关于电影形式与内容关系的热议。本文从电影叙事和视听分析入手,探讨李安导演如何调用传统2D电影的创作经验,结合关于新技术本质的思考,寻找到了一条具有个人特色的道路,从而完成了这次关于“沉浸式体验”电影的探索。

  • 《我不是潘金莲》的影像风格与权力想象

    作者:张慧瑜 刊期:2017年第01期

    《我不是潘金莲》一方面延续了冯小刚喜剧电影中对于官员的讽刺,另一方面又回归到现实主义喜剧电影的传统。本文从影像风格的角度指出两种关于权力的想象,这种对官本位的批判既是对当下中国社会的洞察,又遮蔽了现实生活中另一种权力关系。这显示了这部电影的深刻和局限之处。

  • 《驴得水》:历史寓言、启蒙姿势与“刻奇”悲剧

    作者:李九如 刊期:2017年第01期

    《驴得水》是一部以五四启蒙主义逻辑结构起来的历史寓言电影,有趣的是,它同时又包含着对这一话语逻辑之下的个人主义的讽刺和批判。然而,讽刺和批判并不彻底,随着影片试图从喜剧转向悲剧,《驴得水》最终难逃同一话语的逻辑窠臼,成为后者在当代的一个“刻奇”版本。

  • 流动的焦虑——《捉迷藏》与跨国翻拍

    作者:叶航 刊期:2017年第01期

    《捉迷藏》的跨国翻拍基于“类型”文本的镜鉴与“社会”文本的“可译”。片中“流动的焦虑”体现出三层涵义,其一是影片文本内部——影像叙事所呈现出的不同阶层针对上向/下向社会流动的焦虑;其二是中韩翻拍文本之间——惊悚故事所生产的焦虑在不同国度和观影者中实现“流动”,获取相似的共鸣;其三是影片文本之外——跨国翻拍的创作者和文本接...

  • 媒体考古学作为征兆(上

    作者:托玛斯·埃尔塞瑟; 于昌民 刊期:2017年第01期

    本文是埃尔塞瑟即将出版的《电影史作为媒体考古学—追溯数字电影》(Film History as Media Archaeology—Tracing Digital Cinema)的结语,书中收录了埃氏许多论媒体考古学的论文。在这篇文章中,埃尔塞瑟重返其二十五年来对于媒体考古学的研究,强调这一领域的方法、语汇与备受争议的地位。

  • “与危险共舞”:白话现代主义与评论的难题

    作者:丹尼尔·摩根; 唐葆真 刊期:2017年第01期

    米莲姆·汉森的白话现代主义是藉由好莱坞电影与现代主义美学之间的关联来解释好莱坞电影风靡全球之因。她认为电影的现代主义实为普遍大众文化对于现代生活中不断变动的层面所做出的回应中的一部分,而好莱坞电影的全球魅力在于其将现代丶新颖等概念具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