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艺术

电影艺术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统计源期刊

Film Art

杂志简介:《电影艺术》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56年创刊,国内刊号为11-1528/J,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艺术期刊。该刊是一份双月刊,致力于发表艺术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特别策划·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与中国电影、实验电影研究专题、影艺观察、电影批评、访谈录、理论研究、视与听、影史影人

主管单位: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主办单位:中国电影家协会
国际刊号:0257-0181
国内刊号:11-1528/J
全年订价:¥ 220.00
创刊时间:1956
所属类别:艺术类
发行周期:双月刊
发行地区:北京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1.58
复合影响因子:0.82
总发文量:2071
总被引量:13329
H指数:30
引用半衰期:10.2813
立即指数:0.0529
期刊他引率:0.983
平均引文率:7.4706
  • 论现代社会的核心价值观

    作者:潘维 刊期:2007年第03期

    社会核心价值观的迷失.是中国社会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之一。缺少了社会核心价值观.和谐社会就没了“主心骨”。核心价值观是一个七层的——道德.自然、群体、社会.政治.民族.国际——由内而外的同心圆体系.其普适性、牢固性自内而外逐层降低.体系的崩溃往往始于最外层的国际观。重建价值观,精英共识是关键。

  • 《图雅的婚事》:正在消失的彼岸

    作者:冯欣 刊期:2007年第03期

    女性的想象和对女性的想象 在社会秩序越来越趋于严密,父性秩序愈来愈趋于牢固的时代背景下,对于一个持续把饶有意味的女性形象置于其表述核心的男性导演,我们似乎没有任何理由不去关注他。

  • 无奈、荒唐谁之过——论《姨妈的后现代生活》性别叙事话语

    作者:杨慧 刊期:2007年第03期

    电影《姨妈的后现代生活》(以下简称《姨妈》)围绕女知识分子“姨妈”叶如棠退休后的人生境遇,勾勒了一幅人生失败的女性群像图:从不断遭遇人生尴尬、最终从热情自主走向颓唐依附的姨妈,到人鲜衣丽、号称热情欢快却骤然魂随宠猫逝去的水太太;从另类不可一世、却只有半张面目的少女飞飞,到舍命为女儿却沦为阶下囚的贫女金永花;从得意洋洋...

  • 想象的“温”与重构的“现实”——《第三种温暖》的一种解读

    作者:陈晓云 刊期:2007年第03期

    片名·结构 在《第三种温暖》这部分别由李欣执导的《彩虹》、吴天戈执导的《温暖》和毛小睿执导的《海阔天空》三个段落组合而成的影片中,尽管在第一、三个故事里都出现了与“三温暖”相关的桑拿/洗浴城意象,但其叙事/意义却仅仅指向常规意义上的人际之间的“温暖”,即由片中人物直截了当地点题的“幸福”、“希望”等等。取名为《第三种温...

  • 官本位·性噱头·小品电影——《别拿自己不当干部》的三大问题

    作者:罗勤 刊期:2007年第03期

    2007年3月,由冯巩自编、自导、自演的新片《别拿自己不当干部》(以下简称《别》片)打着贺岁片的旗号登台亮相。贺岁档原本的冷清,加上笑星冯巩的号召力,使观众对《别》片期待已久。然而,看罢之后,期望却变成了失望。全片泛滥的官本位思想,以“性”作噱头,以及小品式的拼贴,都彰显出当下中国本土商业电影的文化困境与市场尴尬。

  • 《两个裹红头巾的女人》:在冰雪中绽放的花朵

    作者:盛红莲(整理) 刊期:2007年第03期

    2007年4月6日,长影新片《两个裹红头巾的女人》(以下简称《头巾》)观摩研讨会在中国电影家协会召开,研讨会由《电影艺术》杂志主主编吴冠平主持。

  • 电影人物——回忆老钟

    作者:张子芳 刊期:2007年第03期

    著名电影评论家钟惦柴风光的一面.人们都知道。但是.钟惦柴年轻时在抗日根据地的生活和他落难后的窘追。却很少有人知道。因此。也就使这篇文章有了十分的价值。欲了解钟惦柴的全人.不可不读。作者是钟惦柴40余年相潘以沫、同甘共苦的妻子.是对钟惦柴先生了解最深的人.因而是写钟惦柴无可替代的最佳人选。作者毫情的质朴、充溢。常使读者港...

  • 抽象观众与具体观众

    作者:张颐武 刊期:2007年第03期

    我们主张在两个方面坚持毫不动摇的立场: 一是电影必须成为电影的:二是电影必须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

  • 满足与超越的辩证法

    作者:尹鸿 刊期:2007年第03期

    “满足观众的审美要求”,一直是钟惦柒先生电影观念的一个起点。他在1956年那篇著名的文章《电影的锣鼓》中,就是以观众开始检讨中国当时的电影政策和电影管理的。在“政治第一”,甚至“政治唯一”的大背景下,他却从一些影片的上座率开始来讨论电影。他在文章中提到,从1953年到1956年6月,国产片共发行了100多部,其中有70%以上没有收回成...

  • 以“感性为主导”的电影美学

    作者:李显杰 刊期:2007年第03期

    笔者通过对钟惦菜有关电影美学的理论和言说的梳理与比较,认为虽然钟惦菜的电影美学理论从体系上讲尚不够深入和完整,但已经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理论框架、美学主张和理论特色。我把它称之为以“感性为主导”的电影美学理论。

  • 钟惦棐与中国电影二思

    作者:饶曙光 刊期:2007年第03期

    一 1.电影,如钟惦柴先生强调的那样,“其中最主要的是电影与观众的联系,丢掉这个,便丢掉了一切。”事实上,《电影的锣鼓》一文正是从电影与观众的联系入手的:“这场锣鼓,也正是从电影与观众这个点子上敲起来的。在上海,《一件提案》的上座率是9%,《土地》是20%,《春风吹到诺敏河》与《闽江橘子红》是23%,另据北京《光明日报》的...

  • 获罪之由与发展瓶颈

    作者:章柏青 刊期:2007年第03期

    钟老在1957年的获罪与鼓吹“观众”有关。在那篇《电影的锣鼓》中,他开宗明义就提出:“最主要的是电影与观众的关系,丢掉这个,便丢掉了一切。”之后,他列举了多部不受欢迎的影片的上座率,钟老清楚地讲明了他举例的“上座率”只是作为衡量电影是不是受观众欢迎的一个“检测器”。然而,在后来的批判中,钟老的这一观点被统称为“票房价值论...

  • 观众在电影中的核心地位

    作者:黄会林 刊期:2007年第03期

    学习钟老关于电影的观赏者——受众的相关文章,至少有四个重点。第一,关于电影与观众。钟老曾反复强调这样的意思:“我们主张在两个方面坚持亳不动摇的立场:一是电影必须成为电影的;二是电影必须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他始终认为:观众在电影中处于权威的地位,无视观众的意向,是注定行不通的。因为从根本意义上,没有观众,电影的制作,...

  • 评论家的感性与激情

    作者:钟大丰 刊期:2007年第03期

    除了常常被人错当做钟惦柴先生的儿子之外,我和钟老几乎没有过任何个人的联系。仅有的一次见面是在读研究生期间因为一些老师和同学参加了钟老电影美学小组的研究项目,我曾随他们一起到钟老在两单附近的家中参加过一次研究计划的讨论。后来因为毕业后离开了电影研究中心,也就没有再参加美学小组的活动。钟老给我的印象只是一个很少打断别人说...

  • 钟惦棐的电影批评观

    作者:贾磊磊; 段运冬 刊期:2007年第03期

    一 在对批评进行探讨时,必然涉及到电影观的问题。电影批评观亦即是电影理念的具体化体现,是依据某一理论支点而对电影文本进行的解剖。从元批评的角度来看,它涉及到批评原则、阐释原则、批评策略、批评言语以及批评对象的判断等批评的本质问题;从批评范畴而言涉及到电影的文本分析、社会分析乃至艺术风格分析等。无论我们如何去划分,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