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艺术

电影艺术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统计源期刊

Film Art

杂志简介:《电影艺术》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56年创刊,国内刊号为11-1528/J,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艺术期刊。该刊是一份双月刊,致力于发表艺术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特别策划·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与中国电影、实验电影研究专题、影艺观察、电影批评、访谈录、理论研究、视与听、影史影人

主管单位: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主办单位:中国电影家协会
国际刊号:0257-0181
国内刊号:11-1528/J
全年订价:¥ 220.00
创刊时间:1956
所属类别:艺术类
发行周期:双月刊
发行地区:北京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1.58
复合影响因子:0.82
总发文量:2071
总被引量:13329
H指数:30
引用半衰期:10.2813
立即指数:0.0529
期刊他引率:0.983
平均引文率:7.4706
  • 2006中国电影产业备忘

    作者:尹鸿; 詹庆生 刊期:2007年第02期

    2008年中国电影在总收入、总票房、总产量方面均创历史新高,但产业整体已进入了新的忘坡期和调整期.改革释放的积聚能量逐渐减弱.一些深层次的重要问题需要在调整中逐步得到解决,中国电影产业才能获得持续高速发展的机遇。

  • 戏仿风尘下的历史断片 我看《大电影之数百亿》

    作者:王一川 刊期:2007年第02期

    今年贺岁档期有点冷。虽有《伤城》、《满城尽带黄金甲》和《墨攻》等大片声势浩大地逐鹿票房,却没能再现电影人翘首以盼的堪与四年前《英雄》盛况相比拟的火爆,倒是一部创纪录“恶搞片”的出场刺激出些许贺岁的热度。《大电影之数百亿》(以下简称《大电影》)以其对现有众多知名影片、电视剧及广告或其他媒体事件片断的戏剧性仿拟即戏仿,竭...

  • 家装、藏尸与建构和谐从小说《三岔口》到电影《门》

    作者:洪帆 刊期:2007年第02期

    看以及看完电影《门》,心里有很多不满意和质疑的地方。直到找来小说原作看完,才深深体谅影片的编剧、导演以及影片中主人公的辛苦。这是一次令人焦头烂额的家居装修行动,以及一次更令人焦头烂额的尸体处理行动;然而,最最让人焦头烂额的是这两个行动是同时进行的。

  • 《满城尽带黄金甲》:进步、回归与遗憾

    作者:赵速梅; 陈墨 刊期:2007年第02期

    从《满城尽带黄金甲》(简称《黄》)公映,满城尽说“黄金甲”。赞赏者说“是大师10年来最好的影片”,批评者说是“—部来自伟大导演的令人失望的电影”。我们也有一些看法。

  • 落叶飘飘,魂归何处?

    作者:翟晓 刊期:2007年第02期

    近几年来,观众已经厌倦了一些腕级导演全力打造的所谓超级大片,或钟情于宫廷权变的古装,或醉心于神怪诡异的神话,虚无缥缈,远离现实。场面宏大包装华丽却空洞无物,光怪陆离刺激感官而不能触动心灵。《落叶归根》的小人物,小规模,小场面,小制作,却紧贴现实,切中时弊。草根人物可爱的单纯和苦中作乐的精神,让我们笑中含泪。影片犹如山...

  • 马徐维邦:中国恐怖电影的拓荒者

    作者:李道新 刊期:2007年第02期

    在中国早期电影史上,马徐维邦与恐怖片联系在一起,作为一个特征鲜明的电影作者,马徐维邦以其严谨认真的创作姿态,精巧幽美的光彩色调与冷峻悲凉的入世情怀,精心打造了一种不可多得的电影类型,进而成就了一段令人追怀的电影传奇。马徐维邦与中国早期电影史,是值得深入开掘并不断阐发的学术话题。

  • 台港恐怖片的几番风潮

    作者:黄仁 刊期:2007年第02期

    从《庄子试妻》说起 中国最早的恐怖电影,可能是1913年黎氏兄弟在香港编演的《庄子试妻》(又名《大劈棺》,华美公司出品).据黎民伟在日记中写,该片由黎民伟的“入我镜”剧社提供剧本、演员、服装、布景、道具;美国入负责摄影、洗印及舟车费、膳食,还有酬金,黎民伟在日记中又说:“我观片后,甚为惊奇,莫名其妙,何以庄子的灵魂忽隐忽现...

  • 彭氏兄弟的恐怖哲学

    作者:伍希彤 刊期:2007年第02期

    鬼片一直是港产片中受欢迎的类型片种,但早期低成本的鬼片常以俗套的剧情加入喜剧、色情、功夫等元素混集而成,如“阴阳路”系列。自2000年来,亚洲电影受日本恐阵新浪潮的刺激,香港市场上出现了多部风格化的恐怖片,如罗志良的《异度空间》(2002)、彭氏兄弟的《见鬼》(2002)、陈可辛的《三更》(2002),其中以彭氏兄弟的产量及电影风格...

  • 阿甘:“中国的恐怖片没有出路”

    作者:彭靖贻; 檀秋文 刊期:2007年第02期

    “所谓的恐怖片” 虽然中国的神鬼文化源远流长,但由于种种原因,恐怖片的创作在中国电影中一直处于比较弱势的地位,恐怖片亦是中国一个发展得并不充分的电影类型。在很长时期内,很少有内地导演愿意去尝试拍恐怖片,而阿甘却似乎是个例外。

  • 拍给更多人看的公路电影:张杨访谈

    作者:张杨(受访); 张巍(访问); 洪帆(访问); 谭政(访问); 高博洋(录音整理) 刊期:2007年第02期

    公路、尸体和寓言 张巍:我们知道《落叶归根》取材于2005年1月13日《南方周末》的一篇报道,关于一个民工“千里背尸”的故事。你是看到这个报道觉得有故事可做呢,还是先有一个电影的构想正好找到这个题材?当时大概是怎样的一个情况?

  • 95%的真实:刘杰访谈

    作者:刘杰(受访); 吴冠平(访问) 刊期:2007年第02期

    《马背上的法庭》的美学追求似乎没有改变独立电影时代所谓“第六代”所习惯的表达方式,但表达的对象变了,成了底层的“国家公务员”,不再是压抑的普通城市青年。这样的变化是否有意味呢?

  • 略论电影媒介的视觉思维

    作者:柯粤川 刊期:2007年第02期

    电影的视觉思维不同于文字思维.无论从“微观”的神经解剖层还是“宏观”的视(听)心理学.认知科学层面.电影视听形象思维和以自然文字思维为代表的逻辑抽象思维都有重大区别。视听思维和视听语言在电影制/创作过程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只有通过长时间不间断.科学系统的培训与自我训练以获得视听思维能力和先进的时空观念.才能具备把握电影...

  • 库里肖夫的遗产一个关于电影“知识”的个案描述

    作者:黎萌 刊期:2007年第02期

    库里肖夫实验在电影史中的真实面貌尚难以确定,它的实验程序和结果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但是,这一实验提出的思想却在二十年来的经验性研究中被不断检测和分析。在当代技术和科学实验的背量下,奠着一系列复制或重构库里肖夫实验的尝试。库里肖夫的遗产被整合在新的电影研究中,具有了新的意义。

  • 从传入途径与方式看中国电影早期发展格局

    作者:刘小磊 刊期:2007年第02期

    关于电影在中国的传入,以往均沿用《中国电影发展史》的说法。认为电影最先传入到上海.然后陆续在各地流行开来.对电影在各地的具体传入方式和途径关注的人相对较少.尽管上海是中国电影早期发展的产业中心。但是其他各个省份也都有不同程度的制片业存在.电影传入途径和方式的不同对各地制片业的形成与发展也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 “人民电影”探讨十七年中的第一波“非主流”

    作者:吴迪(启之) 刊期:2007年第02期

    在中国17年电影史上.前后出现过三波“非主流”电影.1949-1951年间.以来自上海的电影工作者为主体的创作是第一波“非主流”.他们对新中国的电影管理体制和主流文艺思想有不同的理解。在提供关于新时代的美好想象的同时.他们也为电影的商品性和娱乐性提供了较大的空间.面对这些电影的批判,新中国电影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