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新作

电影新作杂志 北大期刊

New Films

杂志简介:《电影新作》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79年创刊,国内刊号为31-1145/J,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艺术期刊。该刊是一份双月刊,致力于发表艺术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本期关注·“新主流”与“新国潮”电影研究、明星研究、电影史研究、海上影谭、海上影谭

主管单位:上海电影(集团)有限公司
主办单位:上海电影艺术发展有限公司;上海电影家协会;上海东方《东方电影》杂志社有限公司
国际刊号:1005-6777
国内刊号:31-1145/J
全年订价:¥ 220.80
创刊时间:1979
所属类别:艺术类
发行周期:双月刊
发行地区:上海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0.4
复合影响因子:0.24
总发文量:1611
总被引量:2143
H指数:12
立即指数:0.027
期刊他引率:1
  • 分裂或统一:大时代中的小人物——论谢晋电影中的女性形象

    作者:陈旭光; 罗昌亮 刊期:2017年第02期

    文章从女性形象的朔形与历史流变的角度将谢晋电影分为四个阶段,以谢晋电影的四个阶段为纬,以女性形象的精神状态、人物造型与意识形态表征、个体与集体的关系等为切入角度,探讨谢晋在不同阶段的艺术创作过程中,面对不同的时代环境而进行或呈现的适应、妥协、调整、突破、创新、契合、疏离等关系样态,分析谢晋电影与时代的互动关系。

  • 电影创意:观念还是故事?——兼谈国产电影创意层面的多重缺失

    作者:陈晓云 刊期:2017年第02期

    电影创意的核心元素,是观念与故事。观念与故事之间的关系不是二元的、拼贴的,故事就是观念,故事就是价值观。从创意到剧作到影片,国产电影存在多重缺失,而多数劣质影片,都可以在创意和剧作环节找到源头。在意识形态、艺术价值、商业价值层面的结合上建构一个电影创意的评估机制,是建构一个良性发展的电影工业体制的必要前提。

  • 深焦长镜头、荒诞主义与电影图像学:罗伊·安德森的“生活三部曲”

    作者:符晓 刊期:2017年第02期

    罗伊·安德森的电影美学集中体现在“生活三部曲”中,深焦长镜头既凸显了三部曲的雕塑感和舞台感,又将长镜头发挥到极致。现实与非现实的交织与勾连呈现出具有荒诞主义的悲喜剧效果。荒诞主义背后是关于人与生活的存在主义思考,形成一种具有深厚意义的电影图像学。

  • 从编剧“圣经”看罗伯特·麦基的戏剧观、创意观及人性论

    作者:蔡兴水; 杜冬颖 刊期:2017年第02期

    电影编剧的源头,要上溯到古希腊的戏剧创作。罗伯特·麦基的《故事》梳理了2千多年前自亚里士多德以来的戏剧史略。他的创作观知性放达,让人脑洞大开。他的编剧教程强化文字表达背后的顿悟、灵性和想象力。他告诫我们不只是要去发现作品技巧,还要激发欣赏者从中顿悟深刻的人性及复杂的情感。他不把剧本培训仅仅讲成是提供编剧创作原理,而是在...

  • 中国电影的历史、现状与未来——论现实主义电影美学的发展流变

    作者:姜庆丽 刊期:2017年第02期

    中国现实主义电影美学早在1913年的短故事片《难夫难妻》中便见其端倪。对电影作品来说,现实主义电影不是历史的旁观者,而是历史进程的参与者。中国的现实主义电影作品,从早期作为“现实的渐近线”,“十七年”时期发扬光大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再到第四代导演的纪实美学,及至新世纪以来现实主义风格诸多流变,这标志着中国一百多年来现实主...

  • “小情节”电影及其人物塑造与价值观表达——近年来我国低成本文艺片的叙事分析

    作者:张弛 刊期:2017年第02期

    近年来,我国低成本文艺片大多是以“小情节”模式为主,文章总结了“小情节”模式叙事重要的特征,并由此对近年来我国低成本文艺片存在人物塑造和价值观表达问题做出了分析与批评,以期对当前的创作产生指导意义。

  • 戏曲“像音像”工程对豫剧电影创新发展的启示

    作者:孙笑非 刊期:2017年第02期

    在传播媒介多元化背景下,面对市场冲击,豫剧电影近年来的发展逐渐式微,这种承载地方特色和传统艺术价值的艺术形式也鲜有影响力较大的作品。以戏曲“像音像”工程实施为契机,探讨豫剧电影创作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具有现实意义,并借此寻求豫剧电影在新媒体和新社会语境下的发展进路。

  • 西方魔幻热潮下的新千年华语电影奇观

    作者:林世超 刊期:2017年第02期

    在西方魔幻片热潮的冲击下,新千年华语电影中出现了展现精怪形象的潮流,内容多元,问题丛生。在具体的表现方式上,呈现出挪用、复合、缺场三种样态,即将异文明的幻象挪用至电影中,或将传统精怪与外源魔物叠加复合,或在精怪理应存在的时空中抹去精怪,转而展现其他超自然/非自然形象。根据上述文化混杂的角度逐一讨论,并分析随之而来的电...

  • 营销、制造、开发——好莱坞电影品牌的整合传播

    作者:徐爽 刊期:2017年第02期

    好莱坞依托于国家层面宏伟的战略支持,对电影产品进行了精密的营销策略设计,即电影品牌的整合传播,从而在获取最大商品利润的同时把美国价值观输送到世界各个角落。好莱坞电影品牌整合传播以品牌营销、品牌制造、品牌开发三位一体的策略,建构其全球帝国政治经济学,其成功路径对目前的中国电影产业具有参考价值。

  • 自媒体“微传播”环境下的影视产业探析

    作者:卢伟; 刘云飞 刊期:2017年第02期

    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中国影视产业已然面临着三个问题:从影视产业内部传承中国文化,从影视产业外部振兴产业经济,在多媒体融合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要解决上述问题,首先应从影视剧本身的创作和市场规律出发,既要在“镜头内”寻找答案,尝试构建“镜头+X=民族文化”的分析模式,又要在“镜头外”谋求发展,尝试构建“影视+X...

  • 非洲电影与世界主流电影——本·祖鲁访谈

    作者:柯德蒙·尼亚沙·洪圭; 朱嫣然; 郑舒匀 刊期:2017年第02期

    访谈对象:本·祖鲁(Ben Zulu),非洲剧本发展基金会(African Script Development Fund)的执行主任。

  • 《罗曼蒂克消亡史》:在虚构的消亡中进行美学建构

    作者:程波 刊期:2017年第02期

    程耳的《罗曼蒂克消亡史》用一种并非历史还原,而是虚构叙事的方式讲述了一段老上海的罗曼蒂克如何在家国情仇的残酷现实中消亡的故事。形式自觉的意识使得影片叙事和影像呈现出一种作者意识控制下的黑帮片和黑色电影的类型感,且具有明显的个人化美学建构,这样的美学建构通过“原型”等载体与价值观建构有着内在的一致性。

  • 论21世纪女性导演电影中的母亲形象

    作者:阳海洪; 邓娟 刊期:2017年第02期

    以李玉、马俪文、彭小莲、许鞍华等为代表的21世纪女性导演,在其电影中,创作出挣脱男权压迫的“反抗型”母亲、捍卫父权的“工具型”母亲、渴望关爱的“孤独型”母亲、回归家庭的“迷茫型”母亲和非血缘关系的“类似型”母亲等多元化的母亲形象,表现出认同自我价值、颠覆男性霸权和表达女性细腻情感等文化内涵,母亲形象更为真实立体,但文化...

  • 试论电影《七月与安生》的改编

    作者:刘帆; 刘林凤 刊期:2017年第02期

    电影《七月与安生》改编自同名小说。它沿袭小说中性格反差较大的双女主人公设计,又对人物性格、叙述方式、主题思想进行改置。电影中,人物性格变得丰富而立体;“限制性叙事”、插叙和倒叙等叙事手段被充分运用。影片利用物件暗示时代变化,通过人物装扮和布光暗合人物心理变化,运用空间和构图映衬人物关系的变化。影片突破小说中安逸顺利的...

  • 叙事迷宫:《心迷宫》叙事解析

    作者:高明珍; 光唯 刊期:2017年第02期

    小成本电影《心迷宫》讲述了一具尸体引发村庄连环效应的故事。该片以其独特的结构主义叙事方式,从2015年的中国电影市场脱颖而出,以略显粗糙的影像,用心向观众讲述了一个充满了黑色气息和荒诞色彩的似是而非的故事。故事中隐藏的现实隐喻和精神黑洞让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