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新作

电影新作杂志 北大期刊

New Films

杂志简介:《电影新作》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79年创刊,国内刊号为31-1145/J,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艺术期刊。该刊是一份双月刊,致力于发表艺术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本期关注·“新主流”与“新国潮”电影研究、明星研究、电影史研究、海上影谭、海上影谭

主管单位:上海电影(集团)有限公司
主办单位:上海电影艺术发展有限公司;上海电影家协会;上海东方《东方电影》杂志社有限公司
国际刊号:1005-6777
国内刊号:31-1145/J
全年订价:¥ 220.80
创刊时间:1979
所属类别:艺术类
发行周期:双月刊
发行地区:上海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0.4
复合影响因子:0.24
总发文量:1611
总被引量:2143
H指数:12
立即指数:0.027
期刊他引率:1
  • 参透人生的史诗——《西藏天空》研讨会纪要

    作者:李慧萍 陈昶颖 刊期:2014年第03期

    傅东育(《西藏天空》导演):我认为《西藏天空》很不容易的,在座的很多作家是我在读大学的时候很敬仰的,是读着您的书成长的,这使我今天很忐忑.刚才总裁说了,换了很多的编剧,创作的时间很漫长.这类题材的特殊性、局限性、复杂性都造成了这类电影的困难,包括拍摄的周期,在西藏的困难等.从我个人角度来讲,确实要感谢上海市委宣传部和上影集团,类...

  • 一部关于人的解放与救赎的史诗——电影《西藏天空》主题与叙事分析

    作者:王伯男 刊期:2014年第03期

    影片《西藏天空》以两位男主人公由年少至青壮间四十余年间的恩怨情仇,展现了西藏现代史上风云激荡、沧桑巨变的一段浓缩的历史,揭示了“大时代中的小故事”里所蕴含着的人生深意.两个人之间的爱恨情仇、悲欢离合,既有阶级的,文化的,更有人性的.在西藏的特殊社会背景下,人与人之间的身份差异,使得人的解放远比社会的解放要复杂得多,也艰难得多....

  • 中国“第五代”电影三十年大型学术研讨会纪要

    刊期:2014年第03期

    上半场(北京)胡智锋(中国传媒大学传媒艺术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上午好!欢迎来中国“第五代”电影30年学术研讨会。我代表主办方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上海大学影视艺术技术学院、中国高校影视协会,向各位表示欢迎。请主办方代表上海大学影视艺术技术学院副院长聂伟教授、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周星教...

  • 蒙古民族情结的影像呈现——从塞夫、麦丽丝夫妇的原生态创作谈开去

    作者:张振华 刊期:2014年第03期

    作为少数民族优秀导演,塞夫、麦丽丝夫妇的电影叙事充溢着强烈的民族情结。他们作品中的原生态草原、骏马、英雄、女性,无不凸现了独特的蒙古民族精神与性格,艺术地上升为一种富于蒙族特色的文化意象。这种审美特点鲜明的影像表达,突破了以往同类电影一味依赖少数民族风情、服饰、歌舞等符号性展示的局限,为他们赢得了国内外同行普遍的首肯...

  • 藏语电影的生产背景与文化传播

    作者:胡谱忠 刊期:2014年第03期

    2004年之后,中国电影新的产业背景对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产生了意外的影响,首先体现在少数民族“母语电影”的制作上,而“藏语电影”是“母语电影”中的一种。新出现的“藏语电影”具有完全不同于中国电影史上藏族题材电影的美学视野,但这种被建构的新的美学视野也随着当下中国现实政治中凸显的民族问题而不断变化、调整,“藏语电影”出现了多...

  • 论侗语电影《我们的嗓嘎》中的价值冲突与路径选择

    作者:龙昭宝 安燕 刊期:2014年第03期

    在侗族的乡土社会里,歌是用来养心的。那么在现代社会中歌是否还“养心”呢?导演陆万蜂执导的首部侗语电影《我们的嗓嘎》通过黔湘桂边区的两家侗人代际之间对传统歌谣的不同态度,指示出了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冲突与路径选择。侗歌中的精神自足传统对治疗现代社会中的文化焦虑起到借鉴作用。敢于坚守与担当方能使得传统文化走向未来。

  • 论“”电影中的疾病话语模式

    作者:李琳 刊期:2014年第03期

    “”时期生产的影片总数不多,但其中的疾病话语却颇为引人注目,激进左翼的权威政治幻化出来的危机恐慌成了制造银幕疾病的强大驱力。依据政治功能的不同,“”电影中的疾病话语大致可以分为启悟模式、讽喻模式与颂歌模式,它们有着各不相同的生产机制、建构要素与意识形态实践效果。

  • 战斗的现实主义——峨影“”题材影片的叙事策略

    作者:钟平丹 刊期:2014年第03期

    峨眉电影制片厂在“”过后拍摄了一系列“”题材电影,由于其强烈激进的批判精神和现实主义创作态度以及独具韵味的地方特色,形成中国“”批判题材电影中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并被电影界内称之为战斗的现实主义。从几部极具代表性的影片入手,从叙事结构,叙事角度和叙事元素几个方面分析其叙事策略,可剖析其特点和风格。

  • 《霓虹灯下的哨兵》民间隐形结构解析

    作者:花艳红 刊期:2014年第03期

    隐藏在《霓虹灯下的哨兵》这个阶级斗争的文本之下的民间小传统因素,使得该文本在今日依然具有生命力。这些蕴含在文本中的民间隐性结构,包括为父报仇、两男一女的恋爱模式、现代陈世美的故事都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民间因素。阶级斗争的实质正是被嫁接在这些民间小传统之上,通过民众喜闻乐见的结构实现意识形态规训。

  • 妇女模范形象塑造与新中国早期国民建设——以电影《李双双》为例

    作者:王裔艳 徐大慰 刊期:2014年第03期

    影片《李双双》塑造了大公无私的“农村新人”形象,这是农村的精神诉求。主演张瑞芳探寻“李双双”的精神世界,增强了模范人物形象的艺术感染力。观众座谈强化了影片的教育功能,使“李双双”的模范事迹得到加强建构和再生产。研究发现,国家利用妇女模范形象的规范作用和精神感召力向电影观众宣教集体主义精神和规训国民。

  • 八十年代电影创作的民族化趋向

    作者:李剑 刊期:2014年第03期

    八十年代的不少影片,在艺术视野、题材把握及主题传达等方面,都呈现出一种明显的民族化趋向,电影艺术家对本民族的文化心理、存在方式、历史命运与现实问题有着较为深入的思考,由此构成了八十年代电影中独具特色与时代感的民族内容。八十年代电影创作中的民族化趋向,主要表现在三个层面,一是对民族生活的描绘,二是对民族性格与民族精神的...

  • 《白日焰火》:情欲秘语的性别修辞

    作者:李骏 刊期:2014年第03期

    本文剖析了刁亦男导演的《白日焰火》,提出本片文本之外的第四层“真相”的假设。指出本片除了犯罪故事的表相,还有另一层里相:体制压抑下个体生命破碎的情欲自由。并从性别修辞的角度,阐述了吴志贞所遭遇的三重男性霸权,以及片中主要男性角色所面对的体制中的困境。最后,指出了本片的性别修辞对现实体制的指向。

  • 《白日焰火》:真实与荒诞的社会寓言

    作者:于昊 林子涵 刊期:2014年第03期

    《白日焰火》是刁亦男最具代表性的电影之一。导演将《制服》、《夜车》中的黑色电影元素嫁接与杂糅进这部影片中。从叙事以及人物塑造的角度上分析《白日焰火》与前两部电影在现实题材表达策略上的不同,其原因是新生代导演在票房压力下为迎合电影市场要求所做的改变,从而探讨市场化后的新生代电影的都市叙事表达与社会价值关怀上的流变。

  • 华语体育电影的文化认同

    作者:张铁 刊期:2014年第03期

    以整个华语电影史为背景,选取华语电影中的七部有代表性的体育题材作品论述其文化认同命题,分别从国族身份认同、个体命运观照、文化元素的借用以及体育场域中的文化向心力四个层面展开,以确立华语体育题材电影在整个华语电影中地位与价值。

  • 楚原新派武侠电影诗学:历史、身体与气质

    作者:段善策 刊期:2014年第03期

    身体性是武侠电影的内核。楚原敏锐捕捉到传统武侠电影在身体逻辑上的裂隙——阳刚的脆弱性和千人一面的谎言,以奇幻绚丽的想象与强烈的主观情感解构阳刚肉体/理性意志的神话,并借人物之口,道出肉身的局限性和心无所依的虚无感这一人类的终极困境,以诗性的身体和感性的气质探寻了新派武侠电影可能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