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文学

电影文学杂志 北大期刊

Movie Literature

杂志简介:《电影文学》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58年创刊,国内刊号为22-1090/I,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文学期刊。该刊是一份半月刊,致力于发表文学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学术论坛、新锐视点、电影史料、热片劲评 电影《第十一回》专题、风格与特色、电影剧本

主管单位:长影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主办单位:长影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国际刊号:0495-5692
国内刊号:22-1090/I
全年订价:¥ 580.00
创刊时间:1958
所属类别:文学类
发行周期:半月刊
发行地区:吉林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0.26
复合影响因子:0.18
总发文量:18058
总被引量:19872
H指数:21
引用半衰期:5.1398
立即指数:0.0095
期刊他引率:0.4774
平均引文率:4.3342
  • 电影演员的艺术表现与音乐艺术的融合

    作者:唐光菊 刊期:2008年第10期

    无论是专业音乐工作者,还是电影艺术工作者,音乐是他们最好的也是最直接的表现形式。音乐艺术在培养演员的表现力、审美能力、情感表现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是其他学科不可比拟的。我们应当从艺术学科的共性出发,研究和实现音乐、电影、文学等学科之间的联系,使之产生互动、相互融合,取得更加突出的艺术效果。

  • 艺术百家:叶峰绘画作品选登

    刊期:2008年第10期

  • 被“误读”的经典——论电影文本的双层叙述策略

    作者:张福萍 刊期:2008年第10期

    当人们被电影所叙述的故事深深打动时,却也常常被这个表层的情节叙述所蒙蔽,而忽略了电影的深层结构所蕴藏的内涵。对于很多经典电影而言,其与伟大的文学作品一样,内容绝不是单一的,而是具有典型的双层叙事结构,即在表层叙事结构之下潜隐着深层叙述结构。经典的电影正是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互相作用后平衡与和谐的结果。两者的完美融合,不仅丰富...

  • 关联理论对英文电影片名翻译的诠释

    作者:邓龙 刊期:2008年第10期

    电影片名的翻译是语言的翻译,是文化的翻译,是审美期待,是广告促销,因此翻译过程中须考虑多种因素。Sperber和Wilson提出的关联理论是近年来给西方语用学界带来较大影响的认知语用理论,用这一理论对英文电影片名翻译的诠释。关联理论指引着人们以最小的认知努力去寻求翻译过程中的五个最大关联,从而避免了落入误解、误译的圈套。

  • 试论影视剧音乐的文化价值

    作者:郭越 郭凯 刊期:2008年第10期

    影视剧音乐的文化价值、传播价值与影视剧的互动作用以及受众的审美接受方式等。

  • 浅析影视艺术中的道德游戏

    作者:杨秀 刊期:2008年第10期

    电影和电视就像一对配合默契的搭档,分别满足我们精神世界的两个极端的需求。这是人类独有的精神享受形式,一种高级精神游戏。道德论辩不是电影的目标,虽然道德困境在电影中一直是最关键的看点。艺术作品也是双刃剑,不能排除精神游戏加深道德危机的可能性,但也要承认游戏拓展了我们的生活视野,从而使我们在现实中变得更加坚韧顽强。

  • 从辩证逻辑角度看历史电视剧的创作

    作者:高艾华 刊期:2008年第10期

    辩证逻辑是人们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的重要工具,它可运用于文学影视领域。历史和逻辑统一的思维方法,能帮助我们处理历史现象和事物本质的问题;辩证矛盾的思维方法,能帮助我们把握历史剧创作中的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的问题。总之,运用辩证逻辑思维方法把握历史电视剧的创作,是一种科学的思维方法。

  • 影视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及归化和异化

    作者:刘念黎 刊期:2008年第10期

    外国影视剧作为文化传播的一种形式,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我国的电影和电视屏幕上。由于外国影视剧有着自己的特点,中外文化之间也存在着差异,在影视翻译过程中,必须考虑各种文化因素的影响。文化翻译包括三种形式:归化、异化和释义,在影视翻译过程中,必须处理好归化译法和异化译法的关系。

  • 《论语》与电影

    作者:秦阅 刊期:2008年第10期

    电影艺术批评理论众多。《论语》是中国传统文化,同样适用于电影艺术批评。用《论语》反思电影艺术对当代文化和人性的实践与创造。以《论语》为基础提出的关于中国人性的理论假设,并运用这种理论探索电影艺术批评的新方法论,是对当代电影艺术批评的尝试和探索。如果电影讲述的是人的故事,就必须面对《论语》中关于人性的十个字,这十个字在某种...

  • 影视作品中称谓语发展变化浅析

    作者:王琦 刊期:2008年第10期

    电影和生活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其中的语言、服饰以及所传递的思想往往被作为一个时期的时尚元素迅速流传开来。新闻媒体的社会影响力巨大,是一个国家语言文字应用水平的主要标志,对社会成员潜移默化地起到语言文字再学习、再提高的"教师"作用。大众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通用称谓语,可以说是一个时代的风向标,它随社会人际结构的变化而发生改变,...

  • 美国电影中的华人男性形像诠释

    作者:李江月 刊期:2008年第10期

    美国电影中的华人形象随着"中国图像"的变迁而嬗变,有跨种族恋情的主角:"程环"和"阎将军",也有邪恶的"傅满洲",有刻板的"查理陈",还有笼罩在性别迷雾下的"蝴蝶君",更有第一个试图打破美国电影中的华人刻板形象的李小龙。这些若干典型艺术形象值得省思。美国电影对华人男性形象进行异化、夸张、变形,体现了殖民主义的"性别隐喻"。

  • 幕后叙事者:样板戏电影的颠覆与重构

    作者:海阔 刊期:2008年第10期

    随着逐渐活跃于政治舞台,电影创作越来越受制于其个人意志,通过颠覆与重建,最终产生了"八个样板戏一个作家"的独特现象。样板戏电影的生产者在高度集体化、政治化的模式下,实现了影像的意识形态化叙事。对于幕后的真正叙事者而言,样板戏电影的产生是"左倾"思想与政治目的合谋的结果,和各取所需,又具有共同的目标,但其背后带有浓重的意志。

  • 《耳朵大有福》——一首小民的哀歌

    作者:李韧 徐金 刊期:2008年第10期

    电影《耳朵大有福》通过讲述一个小人物的退休遭遇,为中国30年改革开放作了一个阶段性的剪影,为普通大众今后的人生之路如何走,作了一次颇为自我的探索和尝试。它的现实主义尝试,促使观众真正感受生活和认真思考城市贫困群体面临的社会现实问题。

  • 解读电影《耳朵大有福》的艺术特色

    作者:杨恩慧 刘秀梅 刊期:2008年第10期

    讲述小人物故事的2008年贺岁电影《耳朵大有福》以灰色基调的冷幽默风格述说了一个退休工人一天的生活。现实主义风格的笔触真实地刻画了东北小镇的市相百态,影片的隐喻手法生动地速递了时代变迁和人情冷暖,别具一格的音乐曲风雕刻着时代的年轮和人物的心路。这是一部令人欲笑含泪的电影,让我们在悲喜之间深思回味。

  • 走在“长征”路上的王大耳朵——观电影《耳朵大有福》有感

    作者:傅江宏 刊期:2008年第10期

    随着社会的发展,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精神生活范围却越来越狭窄;多数人都没有精神追求和信仰。不管命运公平与否,生活是否无奈,但却微笑着面对生活。"只要从困境中走出来,生活都是挺美好的。""每个人都应怀有美好的信念,对生活永不言败,这样才能新天新地。"《耳朵大有福》这一电影主题,正好切合了当今和谐社会的大环境,这是任何社会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