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文学

电影文学杂志 北大期刊

Movie Literature

杂志简介:《电影文学》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58年创刊,国内刊号为22-1090/I,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文学期刊。该刊是一份半月刊,致力于发表文学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学术论坛、新锐视点、电影史料、热片劲评 电影《第十一回》专题、风格与特色、电影剧本

主管单位:长影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主办单位:长影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国际刊号:0495-5692
国内刊号:22-1090/I
全年订价:¥ 580.00
创刊时间:1958
所属类别:文学类
发行周期:半月刊
发行地区:吉林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0.26
复合影响因子:0.18
总发文量:18058
总被引量:19872
H指数:21
引用半衰期:5.1398
立即指数:0.0095
期刊他引率:0.4774
平均引文率:4.3342
  • 亦悲亦喜 寓庄于谐——评电影《落叶归根》

    作者:何祖健; 刘海静 刊期:2007年第11期

    <正>悲剧与喜剧往往并不单独存在于纯粹的艺术形式中,深刻的悲剧性往往有喜剧性因素,而在喜剧性场景中又见出悲剧性痕迹。普希金认为,高尚的喜剧往往是接近于悲剧的。卓别林也曾说过“我从伟大的人类悲剧出发,创造了自己的喜剧体系。”①张杨的《落叶归根》就是这样一部亦悲亦喜,愈喜愈悲式的中国版的《美丽人生》。

  • 《三峡好人》:民间姿态下的反“三峡”与反“好人”

    作者:谢中元 刊期:2007年第11期

    <正>贾樟柯的《三峡好人》延续了他“故乡三部曲”的县城叙事模式,以三峡为背景,它有意缺席了可供消费的视觉盛宴、五光十色的性格冲突和跌宕起伏的戏剧情境。情节简单干净,以两个外来者进入三峡“寻找”另一半为叙事缘起,韩三明寻找16年前的旧妻和沈红寻找丈夫两条线索平行植入,毫无交叉与串连。底层民众群像、灰暗的废墟、壮阔悲凉的江...

  • 跨国电影与华语大片

    作者:孙慰川 刊期:2007年第11期

    <正>电影之所以被称为“装在铁盒子里的文化使者”,就是因为电影可以跨越国界。克莉丝汀·汤普森与大卫·波德维尔夫妇合著的《世界电影史》一书将1905-1912年称为“电影国际性的扩张”①时期,就是因为这一时期的欧美电影已经在跨越国界,进行文化和产业的双重扩张了。然而,同样是在这一时期,绝大多数亚洲国家的电影却远未跨越国界。对于亚洲...

  • 当代影视叙事学中的“叙事”概念新论——从影视文本主题结构的共时层面看当代“叙事”概念的理论缺陷

    作者:张兆利 刊期:2007年第11期

    <正>一、“叙事”概念的理论源流1.“叙事”概念起源“叙事”概念起源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早在“图画记事”的原始时代就有了“叙事”概念的萌芽,此后,柏拉图曾把“纯叙事”与“模仿”作为对立范畴加以界定;亚里士多德则以“叙事”为基点,提出以媒介、对象、方式为参照的三分法,奠定了西方文艺理论长达两千多年以“模仿”为核心的古...

  • 在生命的坐标上抒写人文情怀——对当下商业语境中文艺片创作的分析与思考

    作者:肖文 刊期:2007年第11期

    <正>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是中国电影创作急剧转型的一个关节点。在深化改革的强力推动下,电影生产的计划体制坚冰分崩瓦解,鲜活的市场经济机制涅磐新生。不过,随着西方进口大片对中国电影市场势如破竹般横行肆掠,国产电影一时举步为艰,无所适从,被逼进了一个悲凉挥之不去的“失乐园”。为争夺生存空间,中国电影开始了与西方大片针锋相对、寸...

  • 囚禁中的“苹果”——解读伊朗电影《苹果》中的多重“苹果”

    作者:马宁 刊期:2007年第11期

    <正>《苹果》是伊朗年轻女导演萨米拉·马克马巴夫17岁时导演的“处女作”。这部带有浓烈纪实风格的影片获得了1998年戛纳电影节“金摄影机奖”。萨米拉本人亦成为戛纳电影节有史以来获得此殊荣的最年轻的导演。萨米拉·马克马巴夫称得上是一位难得的导演天才,《苹果》虽是她的处女作,但从中我们已可以看出其思想的缜密以及作为女性导演所特...

  • 论五六十年代剿匪片的发生与特征

    作者:江霄 刊期:2007年第11期

    <正>五六十年代,新中国影坛上诞生了一个新类型的电影种类——剿匪片,其中的代表有《智取华山(》1953)、《山间铃响马帮来(》1954)、《神秘的旅伴》(1955)、《猛河的黎明》(1955)、《边塞烽火》(1957)、《寂静的山林》(1957)、《沙漠追匪记》(1959)、《云雾山中》(1959)、《林海雪原》(1960)、《勐垅沙》(1960)、《冰山上的来客》(1963),...

  • 诗意的革命——浅析《国王与小鸟》的艺术特色

    作者:杨小玲 刊期:2007年第11期

    <正>《国王与小鸟》(Le Roi et L’Oiseau)由法国动画大师保罗·格里莫(Paul Grimault)导演,法国著名诗人雅克·普莱卫(Jacques Prévert)编剧,格里莫的画联手普莱卫的诗,独辟蹊径地形成了非常具有个性的动画片,使这部影片带有强烈的情感、幽默和革命特质。

  • 电影《两个裹红头巾的女人》影片研讨会在中国电影家协会召开

    作者:艺伟 刊期:2007年第11期

    <正>2007年4月6日,长影新片《两个裹红头巾的女人》观摩研讨会在中国电影家协会召开,研讨会由《电影艺术》杂志社主编吴冠平主持。

  • 《活着》:小说、电影及其他

    作者:林爱民 刊期:2007年第11期

    <正>一、小说《活着》:小人物对苦难的承受力余华的长篇小说《活着》其创作灵感来自一首歌。1992年,32岁的余华“听到了一首美国民歌《老黑奴》,歌中那位老黑奴经历了一生的苦难,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对待世界,没有一句抱怨的话。这首歌深深打动了我,我决定写下一篇这样的小说,就是这篇《活着》。”[1]小说发表后既引来专家的首...

  • 论“第五代”改编电影的“探索性”

    作者:傅明根 刊期:2007年第11期

    <正>探索电影一般是指具有实验、前卫和新颖风格特点的电影。对于不同时代、社会和历史语境下的不同“代群”导演而言,他们将用不同的方式来表现探索的意义和成果。象发生于二十世纪二十—三十年代德国和法国的“先锋派”电影,四十年代末期的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五十-六十年代法国的“新浪潮”电影,七十-八十年代的中国“新电影”运...

  • 透过国产公安题材作品看国家形象的误读与重构

    作者:马静 刊期:2007年第11期

    <正>国家形象是通过艺术形式展现的一个国家所蕴含的文化形象,是对一个国家的文化实力和精神的形象体现,它深受历史、文化的影响,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在全球化席卷世界的今天,它与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具有同样重要的地位。影视艺术直接作用于人的感知系统,能够以一种平易的视听形式作用于广大的人民大众,具有超强的群众影响力,...

  • 论剧作中的“一波三折”——电影剧作授课札记

    作者:孟中 刊期:2007年第11期

    <正>连续两天的剧作课堂讲授,都遇到一个问题,那就是在刻画重点场戏的时候,运用剧作中“一波三折”的技巧,扩大描写人物心理活动、夸张渲染,但是什么时候开始渲染或渲染适度怎么来把握?

  • 《暗算》:英雄情结的潜隐与张扬

    作者:高力 刊期:2007年第11期

    <正>他们没有名字,只有代号他们没有声音,只有行动他们没有日常,只有非常他们没有眼泪,只有悲伤他们没有传记,只有传说……

  • 女婿

    作者:万济江 刊期:2007年第11期

    <正>序、旷野高高矮矮的山丘,零零乱乱的田畴,散散落落的村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