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文学

电影文学杂志 北大期刊

Movie Literature

杂志简介:《电影文学》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58年创刊,国内刊号为22-1090/I,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文学期刊。该刊是一份半月刊,致力于发表文学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学术论坛、新锐视点、电影史料、热片劲评 电影《第十一回》专题、风格与特色、电影剧本

主管单位:长影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主办单位:长影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国际刊号:0495-5692
国内刊号:22-1090/I
全年订价:¥ 580.00
创刊时间:1958
所属类别:文学类
发行周期:半月刊
发行地区:吉林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0.26
复合影响因子:0.18
总发文量:18058
总被引量:19872
H指数:21
引用半衰期:5.1398
立即指数:0.0095
期刊他引率:0.4774
平均引文率:4.3342
  • 天使的控诉——浅析《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的悲剧

    作者:张红梅; 马晓艳; 朱静 刊期:2007年第10期

    《德伯家的苔丝》是英国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近一个世纪以来,苔丝的悲剧已经使全世界数以万计的读者为之动容。本文意在探讨苔丝悲剧的根源,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社会背景和其中的人为因素。最后不难得出结论:苔丝悲剧的根源是资本主义虚伪的道德标准。

  • 闲话“笑场”

    作者:李三强 刊期:2007年第10期

    <正>最近我国电影界出现了一个极为有趣的现象——“笑场”。观众对此乐此不疲,导演对此火冒三丈,一时间,“笑场”成了各类影视资讯和影视评论中频频使用的一个热门词语。如果单从字面意思来看,“笑

  • 新秩序与精神目标的象征——关于新中国前十四年(1949-1963)银幕上的家庭叙事

    作者:弘石 刊期:2007年第10期

    <正>一银幕上的家庭与家庭生活场景,是一个窗口。透过这个窗口,我们既可以发现银幕本身的某些阶段性特征,也可以发现想象与现实及现实的需要之间的关系。按照电影史学界的一般看法,“”前的17年在新中国电影史上是一个相对统

  • 张艺谋电影探索的得与失

    作者:邓立平 刊期:2007年第10期

    张艺谋作为我国第五代电影导演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所导演的电影可分为三大类型,即,现实生活虚构型、历史故事虚构型和现实生活虚构纪实型。他的电影最大特点就是以强烈的探索精神不断探索我国电影的发展规律,表象一种强烈地对人性人情的关怀。但有些影片也有不足,内容与形式严重不平衡,重形式,却忽略了思想内容的厚实。

  • 游走于精神的边缘和欲望的沟壑之间——论新都市电影的生成语境和符号语征

    作者:龚奎林 刊期:2007年第10期

    新都市电影作为一种文化符号,是在市场经济和大众消费文化日益走向都市舞台的语境中产生,他们致力于思考传统伦理和都市摩登的内在张力及现代性焦虑,同时也呈现出从共名走向无名、欲望与异化的纠缠迎拒两个符号语征。随着和谐社会的建构倡导,关注现实生存和和谐民生就自然成为和谐文化建构下新都市电影的新的主题话语。

  • 老上影战争片创作取得巨大成功的原因分析

    作者:夏草 刊期:2007年第10期

    重视电影剧本创作,拥有一批优秀的创作者部队的大力支持,正是在以上种种因素合力的作用下,老上影的战争片才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 女性形象的重塑——《夜宴》与《哈姆莱特》中的女性人物比较谈

    作者:许原雪 刊期:2007年第10期

    《夜宴》取材于莎士比亚的名剧《哈姆莱特》,《夜宴》中的女性摆脱了原作《哈姆莱特》中的“脆弱”的标签,由被动无能的客体成为了具有独立自主意识,勇于选择命运、对抗命运的主体,由内心空洞,处于失语状态的性别符号成为了有思想,有头脑,情感丰富的活生生的人物,由单薄的陪衬角色成为了占有重要地位的主导角色。她们的形象不再是父权制意识形态...

  • 黄金视觉是否真正黄金——豪华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后思

    作者:郑金超 刊期:2007年第10期

    豪华视觉大片是一种高级电影文化的产物,但是除了视觉冲击和气势宏大,最赢得我们关注的故事情节文化和现在电影技术手法的巧妙相融合才是一种新的层次上的提升。本文通过对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的赏析,来综合反思一些深层次的大片问题。

  • 精神的求索——小说《群芳亭》的象征意蕴赏析

    作者:许砚梅; 卢艳华 刊期:2007年第10期

    赛珍珠的小说《群芳亭》涉及爱情、婚姻、灵魂、宗教等多个问题,但所有这些都被一根线所贯穿──人类对精神的求索。本文分析小说中兰花和银杏的象征意义及其在吴太太和安修士的人物塑造中的作用,说明小说在探索人性方面的意义。

  • 对《可可西里》中的一场女性缺席谈话文化解读

    作者:刘顺; 贺闱 刊期:2007年第10期

    《可可西里》是难得一见充满男子汉情怀的作品,作为影片叙述事件参与者和目击者的“记者”的“女友”是一个颇为值得关注的缺席女性形象。“女友”在影片中的缺席,在某种意义上是女性主体性地位缺失的一种暗示,女性需要在男性的叙述中存在。

  • 生命与心灵的碰撞——浅谈《可可西里》导演的创作元素

    作者:董琳琳 刊期:2007年第10期

    本文通过分析影片《可可西里》,探讨导演陆川对于该片主题的把握、叙事真实感的确立及镜头语言的表达,以此来诠释导演关注现实生活的可贵品质和他的电影风格。

  • 《墨攻》非“墨”说

    作者:曹家治 刊期:2007年第10期

    张之亮先生导演的电影《墨攻》与鲁迅先生的小说《非攻》都以宏扬墨家思想为旨归,但两者对墨家思想的理解及创作态度却大相径庭。小说《非攻》忠于史实与墨学思想,是艺术方式的“我注六经”;电影《墨攻》则重在炒作墨家“兼爱”、“非攻”概念而行商业电影武打加爱情之实,与史实及墨学思想不搭界,是艺术方式的“六经注我”。

  • 每一个音阶都在演戏——从声无哀乐谈现代电影中音乐的表现力

    作者:潘健 刊期:2007年第10期

    本文从嵇康的《声无哀乐论》谈起,探讨现代影视作品中音乐的特有价值。光、影、音等多种元素结合在一起,既推进了情节的发展,同时也满足了人们的视听之娱。音乐在电影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中就包括对情感的表现。

  • 模仿与雷同能造就中国的大片?——评析《夜宴》与《满城尽带黄金甲》

    作者:袁平 刊期:2007年第10期

    艺术最忌讳抄袭与雷同。电影艺术的成功,更在于艺术的创新,创新不仅在形式的层面,更重要的是内容的层面。在电影艺术的圈子内谁不知道莎士比亚和曹禺?《夜宴》和《满城尽带黄金甲》两部影片的败着根本在创意上,从情节构造、矛盾冲突,乃至于一些细节、台词都犯了雷同的大忌,一看就似曾相识:原来是在中外两位戏剧大师的手里淘出来的“盛宴”与“黄...

  • 浓缩的精华——论动画片《老人与海》的改编

    作者:侯晓艳 刊期:2007年第10期

    根据海明威中篇小说《老人与海》改编的同名动画短片无论在形式还是在内容方面都有别于原作,它在2000年乌克兰的克罗克国际动画电影节上荣获第七十二届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充分说明了其改编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