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文学

电影文学杂志 北大期刊

Movie Literature

杂志简介:《电影文学》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58年创刊,国内刊号为22-1090/I,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文学期刊。该刊是一份半月刊,致力于发表文学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学术论坛、新锐视点、电影史料、热片劲评 电影《第十一回》专题、风格与特色、电影剧本

主管单位:长影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主办单位:长影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国际刊号:0495-5692
国内刊号:22-1090/I
全年订价:¥ 580.00
创刊时间:1958
所属类别:文学类
发行周期:半月刊
发行地区:吉林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0.26
复合影响因子:0.18
总发文量:18058
总被引量:19872
H指数:21
引用半衰期:5.1398
立即指数:0.0095
期刊他引率:0.4774
平均引文率:4.3342
  • 三种真实 三重世界——评贾樟柯电影《世界》

    作者:许海燕 刊期:2005年第10期

    <正> 对于中国电影业而言,电影《世界》公映的象征意义大于商业价值。作为"第六代导演"领军人物的贾樟柯,经历了八年"地下电影"时期,《小武》、《站台》、《任逍遥》等影片虽在各种国际影展上好评如潮,却始终无缘与国内观众公开见面,《世界》是通过正式院线渠道放映的首部电影。从各地票房收入而言,像深圳这样的"移民城市"和大学校园里对...

  • 斯皮尔伯格的艺术置换——观《世界大战》

    作者:刘亚斌 刊期:2005年第10期

    <正> 在好莱坞的众多导演中,斯皮尔伯格(StevenSpielberg)能取得非凡的成就,自然有其独特的艺术才能。在斯皮尔伯格所依赖的众多艺术才能之中,艺术置换是其运用较多、取得成功的技巧之一。这种置换术包括对电影的题材、表现手法,尤其是思想认识的置换。斯皮尔伯格对置换技巧的运用娴熟灵活。大部分观众往往受之前类似电影的影响,对影片往...

  • 中国西部电影的西部形象

    作者:黄冲 刊期:2005年第10期

    <正> 南开大学刘俐俐教授曾建议把'后殖民理论的空间意识'作为'普遍运用的审美视角与方法'来关照中国内部异质文化并存的格局。所谓'空间意识'是指对相异文化间'观看'、'占有'和'意义赋予'等行为的反思。抽离了具体'西方——东方'文化间'观看'与权力关系所指的'空间意识'被引入中国国内的语境中,从而提出了国内不同文化/地域互相'注视'的...

  • 回眸:百年光影中的香港电影“新浪潮”

    作者:郭越 刊期:2005年第10期

    <正> 香港是电影业比较发达的地区之一,早在1909年就摄制出短片《瓦盆伸冤》和《愉烧鸭》,这两部影片仅比内地拍摄的第一部短片《定军山》晚四年时间。1913年,香港首部故事短片《庄子试妻》也和内地第一部故事短片《难夫难妻》同时拍竣。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虽是内地电影的黄金时代,但此前此后许多导演程步高、朱石麟等因战乱原因赴港拍片,使...

  • 从《关山飞渡》和《与狼共舞》看印第安人形象的嬗变

    作者:朱肖红 刊期:2005年第10期

    <正> 一、引言印第安人是美国的原住民,又被称为'唯一真正的美国人'或者'土著美国人'。从16世纪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以来,欧洲白人文化和印第安文化就在美洲这片土地上相遇。在这两种异质文化的长期接触和碰撞过程中,白人对印第安人的认识和态度经历了一番变化。早期英国殖民者来到美洲大陆时,得到印第安人的热心帮助,战胜了艰苦的自然环境,...

  • 亦新亦旧婚外情——对冯小刚电影《一生叹息》和《手机》的解读

    作者:吕树梅 刊期:2005年第10期

    <正> 如今,冯小刚以骄人的票房成绩和鲜明的冯氏电影风格在中国影坛成为举足轻重的人物。赞成也罢,批评也好,他的成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自称"市民导演",并且认为他的电影就是给观众催眠的冯小刚,引领观众进入他精心营造的一个个梦幻之旅,体会都市小人物的快乐与辛酸。他以他电影特有的轻松、幽默、调侃使被"催眠"的观众暂时忘却现实...

  • 反传统的典型电影叙事结构

    作者:肖炜 刊期:2005年第10期

    <正> 经典好莱坞的叙事风格已为观众们所熟知,帅哥加美女,明星加故事,一向是好莱坞所向披靡的黄金定律。即使在许多大制作,使用了大量数字特效的影片中,也难出其左右。但是近些年来的一些影片却引起了影视艺术家和观众们的瞩目,这些影片在形式上具有共同的特征:影片结构多元化,分成若干板块,各板块之间相对独立但又有联系。我们称之为块状...

  • 黑色浪漫的青春亚文化——论刘伟强的“古惑仔”世界

    作者:田昊 刊期:2005年第10期

    <正> 所谓'黑色浪漫'是'用来专指对特定历史时期和特定国家或地区的主流文化和官方意识形态而言,或是显得不道德,或是显得不正常,或是显得病态,却又富有诗意、传奇或乌托邦色彩,并往往对自我或他人造成伤害和负面影响的心理或行为。'充满江湖传奇和喋血色彩的香港江湖黑帮片显然就是极具黑色浪漫意味的代表性电影类型。无可否认,从20世纪8...

  • “创新”还是“降格”——试论张爱玲小说的电视剧改编

    作者:陈可唯 刊期:2005年第10期

    <正> 名著改编成为近年来荧屏的一大热门,在年产数万集的电视剧市场上,面对庞大的剧本需求,越来越多的电视编导将目光投向了名著。古典四大名著,曹禺的《雷雨》和《日出》,张恨水的《金粉世家》、《啼笑因缘》,新中国红色经典……在纷至沓来的改编热潮中,张爱玲——这个在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位置的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女作家,也成为荧屏的...

  • 《兄弟连》:视觉狂欢中的情感纪实——兼及其对国产电视剧的创作启示

    作者:谢建华 刊期:2005年第10期

    <正> 在美国电视剧《兄弟连》中,我们仍然能够强烈的感受到,作为一个大牌电影导演,史蒂纹·斯皮尔伯格对战争军事题材的钟爱和对大手笔、大制作、高盈利'好莱坞模式'的不变追求。无论是作为一部电视剧化的电影,还是作为一部电影化的电视剧,《兄弟连》作为影视艺术融合的'共同体',显然已经具备了电视电影的艺术质素。在这里,图像叙事与语言...

  • 重温反映抗战题材的电影力作:《黄河绝恋》

    作者:姚小婷 刊期:2005年第10期

    <正> 影片《黄河绝恋》是以擅长拍摄战争题材而著称的冯小宁的电影力作,它是导演当年为庆祝共和国五十年大庆的献礼影片。这部影片对导演本人来说,是一次艺术创作上的飞跃,对于中国当代电影来说,是国产影片走出低谷,走向成熟的一个精品。《黄河绝恋》不象一些国产影片尤其是抗日战争题材的影片那样苍白乏味,它好看,耐看,尤其难能可贵的是,...

  • 第五代电影:从中国走向世界

    作者:陈吉德 刊期:2005年第10期

    <正> 1983年,一位并不出名的导演——张军钊在一个并不出名的小厂——广西电影制片厂兴风作浪,拍摄了一部影片《一个和八个》。影片以其强烈的实验性令人耳目一新。之后,陈凯歌的《黄土地》(1984年)、《大阅兵》(1985年)、《孩子王》(1987年),吴子牛的《黑谷喋血》(1984年),田壮壮的《猎场札撒》(1985年)、《盗马贼》(1986年),胡玫的《女...

  • 新的波澜(1963——1965)

    刊期:2005年第10期

    <正> 1963-1965年,是中国电影处境维艰的三年。前两年调整所带来的平静和舒畅的空气还没有呼吸几天,电影界又掀起了新的波澜,1963年1月4日,上海市委主要负责人提出了一个"大写十三年"蛊惑人心的口号,把文艺题材局限于建国后的短短十三年间,4月在召开的文艺工作会议上,把这个口号具体化,冠冕堂皇地讲了"大写十三年"的十条好处。他们宣称文...

  • 周星驰成功的秘诀

    作者:陈安之 刊期:2005年第10期

    <正> 周星驰的成功,主要在于:"把自己放低……把别人垫高!"别人为什么要帮助你?理由是因为他喜欢你。他为什么要喜欢你?因为你在他面前,能让他感到很舒服、很自在、很优越、很有成就、很有自信……周星驰深深地了解这一点,所以他成功了!

  • 生死相托

    作者:赵葆华 刊期:2005年第10期

    <正> 1、湘江边苍山山麓凌晨一双急速奔跑的脚。那双脚穿着草鞋,草鞋破烂,裤管零碎如缨。那个奔跑的人在树林间穿行,急促的喘息声赫然入耳。林莽匆匆闪过。四周枪声大作。字幕:1934年12月1日凌晨。透过林莽我们看清那个奔跑的人是个年轻的红军。二十岁左右。他叫陆远征。2、湘江畔凌晨最后一队红军匆匆跑过浮桥炮弹在浮桥两侧炸响,江面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