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物理学进展

地球物理学进展杂志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Progress in Geophysics

杂志简介:《地球物理学进展》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86年创刊,国内刊号为11-2982/P,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地质期刊。该刊是一份双月刊,致力于发表地质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固体地球物理及空间物理学(大气、行星、地球动力学、重磁电及地震学、地热学)、应用地球物理学Ⅰ(油气及金属矿产地球物理勘探)、应用地球...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院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地球物理学会
国际刊号:1004-2903
国内刊号:11-2982/P
全年订价:¥ 1760.00
创刊时间:1986
所属类别:地质类
发行周期:双月刊
发行地区:北京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1.32
复合影响因子:0.94
总发文量:4098
总被引量:44487
H指数:66
引用半衰期:7.0992
立即指数:0.0811
期刊他引率:0.7426
平均引文率:37.1568
  • 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和创新旨在为宇宙提供真正的写真

    作者:滕吉文; 张洪双 刊期:2012年第03期

    世界上由奴隶社会的工具制造革命进入到农业革命,由农业革命进入到工业革命,又由工业革命进入到知识革命,再由知识革命走向文明发展的征程上,其发展与进步取决于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和生产力结构的不断革新,而究其实质则为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人类不断创造的结果.这是由于科学和技术在推动着社会与经济的不断前进,是第一生产力.在时代、社会、经济...

  • 探讨利用SCIAMACHY数据反演温室气体二氧化碳

    作者:廖秀英; 孙九林; 吕宁; 王卷乐; 程辉 刊期:2012年第03期

    自工业革命以来CO2已经成为引起全球气候变暖的一种最主要的人为温室气体,由此引起的全球气候变化是当今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最严峻挑战之一.为了更好的研究二氧化碳在时间与空间尺度上的格局及变化,综合分析CO2与太阳辐射、地面反照率、气溶胶等要素之间的关系,本文回顾了以往利用新型卫星传感器获取多源遥感数据的特点,分析了多种反演计...

  • 滇西地区壳幔解耦与腾冲火山区岩浆活动的深部构造研究

    作者:胥颐; 钟大赉; 刘建华 刊期:2012年第03期

    根据青藏东部边缘的深部地球物理资料,分析了滇西地区壳幔耦合和腾冲火山区岩浆活动的深部构造特征,确认了地幔各向异性与上地幔速度结构(包括P波速度和S波速度)的内在联系,指出产生这一结果的原因与以腾冲火山区为中心的地幔热物质上涌有关:上地幔顶部平均温度升高导致介质强度降低,在印支块体的侧向挤压或印缅块体的向东俯冲作用下发生韧性...

  • GOCE卫星重力测量中有色噪声滤波器设计

    作者:刘晓刚; 吴杉; 王献民; 蒲亭汀 刊期:2012年第03期

    本文根据卫星重力梯度测量的有色噪声特性,设计了Wiener、AR、FIR三种滤波器,并利用模拟的有色噪声数据对其滤波效果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对于文中采用的有色噪声数据,AR的滤波效果最好,其次为Wiener滤波器,FIR的滤波效果最差;三种滤波器均可用于GOCE卫星重力测量中有色噪声数据滤波,但其实用性尚需利用实测数据进行检验;可以利用不同的滤波器...

  • 中国大陆重力场非潮汐时空变化特征的初步分析

    作者:徐伟民; 陈石; 高孟潭; 卢红艳; 李真 刊期:2012年第03期

    本文基于Tsoft软件在潮汐数据预处理中的应用,采用Tsoft数据预处理软件和别尔采夫滤波相结合方法,提取了覆盖中国大陆28个重力固体潮台站连续观测数据的非潮汐分量.对各台站2008~2011年的连续数据,进行了缺失数据补接、地震动事件提取和去除非线性漂移等预处理工作,并通过滤波提取固体潮非潮汐分量.结果表明:除在贵阳、勐腊和十堰3个原始数据...

  • 汶川8.0级地震区域地震能量场分析

    作者:杨明芝; 马禾青 刊期:2012年第03期

    将地震活动作为随机场,将地震释放能量作为地震活动场的基本要素,采用自然正交函数(或称经验正交函数)展开方法,讨论了2008年汶川8.0级地震前区域地震活动能量场的时间和空间特征.结果表明,在汶川8.0级地震前能量场的几个主要特征值对应的特征向量(典型场)的时间权重因子出现了非常突出的上升或下降异常变化,主要典型场的空间图像也显示出一...

  • 汶川、玉树大地震前的地电场异常

    作者:田山; 张磊; 王建国; 徐学恭; 董洪军; 姚会琴 刊期:2012年第03期

    "九五"以来,国内布设了地震地电场观测网,目前有100多个台正式投入观测,部分台站至今已积累了近十年的资料.期间发生了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地震和2010年4月14日玉树7.1级等强烈地震,这对检验大地电场前兆方法的监测效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收集了汶川、玉树地震区附近的39个地电场观测台自投入运行以来的观测资料,并对全部资料的观测质...

  • 青海玉树M_S 7.1地震震后断层流体地球化学连续观测

    作者:刘雷; 杜建国; 周晓成; 李营; 谢超; 崔月菊 刊期:2012年第03期

    为了探究地震对断层流体逸出的影响和震后流体地球化学特征随时间的变化与余震对应关系,在玉树地震断层进行了震后断层土壤气氡、CO2以及泉水气氡等流体地球化学连续观测.观测结果发现震后一个月的时间内CO2和土壤气氡、水氡浓度都保持在比较高的水平.此后浓度有一个先下降在上升的变化过程,在浓度下降变化的过程中,余震比较少;而在浓度上升过程...

  • 基于现代地震资料确定汾渭地震带分区及其地震活动性参数

    作者:谢卓娟; 吕悦军; 张力方; 王玉婷; 方怡 刊期:2012年第03期

    汾渭地震带是我国东部一个强震活动带,其分段特征及地震活动趋势一直是研究热点,过去利用历史地震和地震地质资料,已得到许多有价值的结果.本文以第五代区划图中最新划分的汾渭地震带为研究区域,收集整理1970至2010年ML2.0~5.0级的现代地震资料,计算中小地震能量密度值,定量分析了该带中小地震空间分布图像特征,据此,确定了汾渭地震带的分区,并...

  • 中国大陆强震月季预测三步法和2010年实际预测检查

    作者:汤懋苍; 廖留峰; 郭维栋; 梅秀苹; 高晓清 刊期:2012年第03期

    本文提出了强震成因的外核对流上升体顶托说,根据强震前时纬残差的大振幅摆动的观测结果,在一些假定之下,可估算得到外核上升流的速度可达到100 m/s,比板块运动要快8个量级,它可能是整个地球内部最快的一种运动,是震、旱、涝等天灾的肇因.强震三要素预测的先后顺序是:震级、震中、和发生月季.2010年两次强震预测的三要素有1~2项预测准确,看来...

  • 复杂场地条件下地震动空间效应研究

    作者:苏海 刊期:2012年第03期

    产生地震动空间效应的主要原因是地质构造的变化会极大地改变复杂场地条件下到达不同观测点的地震波,因此地震波振幅和相位发生明显变化。本文利用有限元和边界元耦合的方法,通过建立雷克子波入射时的非线性响应模型求解复杂场地条件下的波动积分方程,进行复杂近地表构造中地震波场数值模拟,旨在分析复杂场地条件下入射方向不同的地震波的动力响...

  • 华北地区矿山爆破活动的时空特征

    作者:赵爱华; 郭永霞; 孙为国; 杨立强; 刘哲 刊期:2012年第03期

    矿山爆破作为地震信号源具有经济方便的优点,但作为企业行为,有其自身的活动特性.华北地区矿产资源丰富,矿山爆破活动频繁.为有效利用这些爆破开展地震学研究,基于北京数字遥测地震台网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的爆破事件目录,分析了华北地区的爆破活动特征.该区的爆破活动在空间上分布广泛,但爆破密度和强度不均.对地震学研究有较大意义的ML≥2.0...

  • 水库诱发地震与构造地震震源参数特征差异性研究——以龙滩水库为例

    作者:华卫; 陈章立; 郑斯华; 晏纯清 刊期:2012年第03期

    首先讨论龙滩库区水库蓄水与地震活动之间的关系,发现龙滩水库诱发地震特征十分明显,地震共分5丛呈丛集分布.利用库区架设的24个固定和流动台站记录的数字记录资料,在研究得到龙滩库区非弹性衰减和台站场地响应的基础上,精确测定得到了该地区总共1616个ML≥0.1级地震的震源参数,比较了水库诱发地震与构造地震震源参数特征的差异,得到了以下主要...

  • 基于广义高斯分布的地震盲反褶积方法研究

    作者:李海山; 吴国忱; 印兴耀 刊期:2012年第03期

    Bussgang算法是针对褶积盲源分离问题提出的,本文将其用于地震盲反褶积处理.由于广义高斯概率密度函数具有逼近任意概率密度函数的能力,从反射系数序列的统计特征出发,引入广义高斯分布来体现反射系数序列超高斯分布特征.依据反射系数序列的统计特征和Bussgang算法原理,建立以Kullback-Leibler距离为非高斯性度量的目标函数,并导出算法中涉及到...

  • 地震前兆野外流动观测无线组网系统

    作者:王晨; 滕云田; 王晓美; 张炼; 范晓勇 刊期:2012年第03期

    针对目前地震前兆野外流动观测的测点分散在各地、数量众多的特点,采用基于无线宽带接入的McWiLL系统的组网技术,通过设备与无线接入系统的连接、宽带无线网络接入系统、前兆流动观测中心管理系统的前兆野外流动观测通信系统将来自这些采集点的大量数据实时可靠地传送到监控中心,从而实现远程仪器监测、数据传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