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民族大学学报

大连民族大学学报杂志 部级期刊

Journal of Dalian Minzu University

杂志简介:《大连民族大学学报》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99年创刊,国内刊号为21-1600/G4,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教育期刊。该刊是一份双月刊,致力于发表教育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管理学、经济学、文学、语言·文化、民族高等教育

主管单位:中国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
主办单位:大连民族大学
国际刊号:2096-1383
国内刊号:21-1600/G4
全年订价:¥ 172.00
创刊时间:1999
所属类别:教育类
发行周期:双月刊
发行地区:辽宁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个月内
综合影响因子:0.44
复合影响因子:0.36
总发文量:1783
总被引量:4086
H指数:10
引用半衰期:5.9167
立即指数:0.0556
期刊他引率:0.9767
平均引文率:3.7569
  • 2011:三个重大历史事件的纪念

    作者:关捷; 蔡明德 刊期:2011年第04期

    2011年,是中国近代史上辛亥革命爆发100周年、中国共产党诞生90载,九一八事变历经80个春秋。今天,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将这三大历史事件联系起来思考、辨析,能够从中获得许多感悟和启迪。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卓越成就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不愧为领导中国人民不断开创新事业的核心力量。

  • 族称“达斡尔”释名

    作者:孟盛彬 刊期:2011年第04期

    以语言为研究手段,通过对达斡尔语言演变规律的把握来重新认识和阐释"达斡尔"族称的含义。经过语言学解析,得出以下结论:族称"达斡尔"是由表示尊贵、伟大的Da,表示人的Hu和表示居住方式、地域的R复合而成,其含义应为"大部族"。《辽史》所记载的北迁至呼伦贝尔草原地带筑城屯田的契丹大部族与现代达斡尔族应有比较密切的亲缘关系。

  • 中国共产党民族观的历史嬗变——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为视角

    作者:李丽娜 刊期:2011年第04期

    中国共产党的民族观经历了初步形成、曲折发展和逐步完善三个阶段,在不同历史时期形成了特定的民族纲领和政策。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形成和完善为主线,考察中国共产党民族观的历史嬗变过程,有助于更好地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解决好中国的民族问题。

  • 协调民族关系、促进社会和谐的若干国际经验探讨

    作者:刘国军 刊期:2011年第04期

    从五个方面概括并阐述了国际社会解决民族问题的成功经验:坚持民族平等是维护民族关系和谐的关键,选择适合本国国情的制度安排是预防民族冲突和解决民族问题的保障,促进经济发展、缩小贫富差距是实现民族和谐的坚实基础,制定符合实际的民族政策是实现民族和谐的重要因素,实行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多元文化主义政策是实现民族和谐的思想基础。

  • 促进多元文化和谐 建设民族地区和谐文化

    作者:陈宪章 刊期:2011年第04期

    认为文化和谐与和谐文化是两个不同层面的范畴。民族地区文化建设既要立足于推进具体文化领域的和谐,又要着眼于更高的境界,在追求文化和谐的过程中建设和谐文化,这是民族地区和谐文化建设的现实选择。提出民族地区和谐文化建设应处理好主流文化、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外来文化以及现代文化等多元文化之间的和谐关系。

  • 鲁迅与生态——创作、批判立场及其他

    作者:纪秀明; 李敬巍 刊期:2011年第04期

    鲁迅与当下日益成为显学的"生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创作题材与思想内涵的批判性都涉及到对生态的思考与价值判断。通过分析鲁迅对自然生态关注的先锋性,精神、文化和政治生态的批判性,指出鲁迅关于生态的思考对当代中国社会的和谐与生态化具有重大的启示意义。

  • 张贤亮《灵与肉》《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研究述评

    作者:施维 刊期:2011年第04期

    张贤亮是新时期文坛争议最多的作家之一。其小说《灵与肉》《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中有关性、人物形象等的描写,成为20世纪80年代文坛争鸣的热点。通过对上述三篇小说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评析,以期推动张贤亮小说研究的进一步深化。

  • 藏英手势语交际短路现象初探

    作者:杨艳华; 程绍华; 王昕; 胡欣; 曲珍 刊期:2011年第04期

    手势语是一种重要的非语言符号,在人际交往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以藏英手势语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藏英手势语的能指和所指,并以实例说明藏英手势语在非言语交际中所引起的短路现象,旨在使不同文化的交际者在跨文化非语言交际中,注意并尊重不同民族的手势符号习惯。

  • 构式语法:认知语言学的新视角

    作者:刘昕; 王维波 刊期:2011年第04期

    分析了构式语法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基本理论,探讨了Goldberg的构式观点和构式语法的特点,并简要概括了其在儿童语言习得和汉语研究方面的贡献。构式语法从一个新的视角对语言本质进行阐释,打破了语言学研究领域的固有模式,使先前未能得到解释的语言现象有了新的突破口,实现了理论创新。

  • 特色风格——电视栏目创新发展的有效途径

    作者:李晓科 刊期:2011年第04期

    分析了中国电视栏目在改革发展中形成的类型及风格特点,阐述了电视栏目的风格创新与电视节目的定位影响,提出了形成特色风格是电视栏目创新发展的有效途径。

  • 拉赫玛尼诺夫的音乐创作风格——以《“悲歌”三重奏》为例

    作者:冯子祥 刊期:2011年第04期

    拉赫玛尼诺夫是浪漫主义晚期杰出的作曲家和演奏家,他经历了20世纪初现代音乐的洗礼却依旧保持着俄罗斯民族化的创作原则。力图阐述拉赫玛尼诺夫兼具浪漫主义与俄罗斯民族风格的音乐创作特征,并通过对《悲歌三重奏》的分析,阐释其重奏作品的创作风格。

  • 辽宁省境外直接投资的实证分析

    作者:刘秀玲; 田玉萍; 牟岚 刊期:2011年第04期

    境外直接投资,可以获取资源,优化配置生产要素,应对国外贸易壁垒,拓展海外市场,有效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辽宁省境外投资额在全国的位次由2005年的第12位上升到2010年的第2位,呈现出民营企业成为辽宁境外投资主力军、大企业海外并购势头良好和大连境外直接投资占全省较大比重的特点。为了促进辽宁省境外投资的顺利发展,各级政府需加大跨国经营管...

  • 生态风险与提升民族地区科技应对能力的系统思考

    作者:白屯 刊期:2011年第04期

    生态风险直接威胁着中国民族地区的健康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和各级政府为规避和防范民族地区生态风险开展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新的形势要求民族地区进一步提升科技能力,以应对全球气候的异常变化和生态风险。

  • 知识弱势、区位黏性不足与民族地区的区域隐性知识构建——兼论民族地区校地互动模式

    作者:刘大志; 吴丽娟 刊期:2011年第04期

    基于民族地区历史发展路径的效应缺陷展开分析,发现隐性知识的结构性偏差,导致了民族地区的区位黏性不足,并产生知识弱势效应,使民族地区在知识进步、技术创新以及经济发展等方面进展缓慢。提出应在民族地区与知识源地区的民族院校开展长期的校地互动,形成有效的ISC I循环,来改善民族地区的隐性知识结构,来提升其区位黏性等对策。

  • 财政就业支出绩效评价的国际比较及经验启示

    作者:陈伟雄 刊期:2011年第04期

    财政就业支出是中国积极财政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积极就业政策的主要手段。加强对就业专项资金进行绩效评价,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通过比较分析国内外就业支出绩效评价的开展情况和评价方法,认为必须建立完整科学的就业支出绩效评价体系,完善就业绩效评价的相关法律法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