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丛刊

东方丛刊杂志 省级期刊

A Multidimensional Study of Orientalism

杂志简介:《东方丛刊》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92年创刊,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艺术期刊。该刊是一份季刊,致力于发表艺术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东方文学、东方文化、东方美学、东方诗学、美学理论

主管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主办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全年订价:¥ 408.00
创刊时间:1992
所属类别:艺术类
发行周期:季刊
发行地区:广西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个月内
综合影响因子:0.1
总发文量:177
总被引量:686
H指数:9
期刊他引率:1
  • 关汉卿和莎士比亚:中英戏剧传统比较考察

    作者:张沛 刊期:2005年第04期

    谁是中国的莎士比亚?这是一个典型的伪问题。因为莎士比亚只有一个,尊某某为中国的莎士比亚,恰恰证明他不是。也许这样提问更恰当些:在中国文学史上,有哪一位作家,与莎士比亚的生活与创作时代相仿,个人的经历与个性接近,创作题材与风格类似,并在本国或世界文坛中具有等同的影响和声誉?这样提问相对严谨一些,但是仍有漏洞,如作家的声...

  • 试论叶维廉中西比较诗学的建构视域

    作者:刘燕 刊期:2005年第04期

    叶维廉(Yip Wai-lim,1937-),集学者、批评家、诗人、散文家、翻译家等多重身份于一身,其跨越东西国界与地域、跨越中西语言与文化的学术成就享誉国际比较文学界,被美国当代著名诗人吉龙·卢森堡誉为“美国现代主义与中国诗艺传统的汇通者”,中国学者乐黛云称赞“他对中国道家美学、古典诗学、比较文学、中西比较诗学的贡献至今无人企及”...

  • 文本解构与词语细读——《布朗德》、《过客》比较论

    作者:许德 刊期:2005年第04期

    鲁迅和易卜生都是杰出的文学家,他们的创作之所以有着亘古不衰的生命力,不仅在于其对现实进行了冷静客观的抒写和形象的再现,而且还在于他们在创作的过程当中,时刻遵循着自己思想的召唤,这就使得他们的一些作品超越了文学符号的单一能指功能,其文本话语不仅是一种审美话语,而且还包含着丰厚的哲学命题,它实际上已经成为某种载体,记录着...

  • 中国当代美学理论建构的三大误区

    作者:胡友峰; 岳介先 刊期:2005年第04期

    今天,我们正面临着建设面向21世纪的中国当代美学的问题。站在新世纪的起跑线上,美学的建构必须创新,但美学的创新是不能割断传统的,只有对传统的美学进行反思并在反思的基础上找到传统美学的症结,才能为美学的创新增添活力。因而对中国当代美学的理论建构进行科学的反思在今天就显得特别的重要,这种反思要求我们既要肯定其长处,又要找出...

  • 近现代中日接受西方文艺学的异同及会通线路

    作者:彭修银; 李超 刊期:2005年第04期

    文艺学作为现代形态的学科,20世纪中后期才在中国得以建立和发展,但20世纪初的“西学东渐”及新文化运动将西方一些近现代学术思想、观念、体系和方法译介到中国,对中国文艺学、美学学科的创立起到了重要作用。日本的现代文艺学学科也是在明治维新以来全面学习西方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也就是说,中日两国现代形态的文艺学学科体系的构建都脱...

  • 人道主义:当代政治文化中的边缘话语——20世纪50年代中国文艺思想研究之二

    作者:王建刚 刊期:2005年第04期

    在当代中国,人道主义是一个沉重的话题,相比于现实主义、工农兵文艺话题,关于人道主义的话语要显得内敛、含蓄得多。除开20世纪80年代初期那场势均力敌的公开交锋外,人道主义在新中国政治文化语境中一直让人讳莫如深,批判的声音多,回护的声音少。造成这种情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种强大的认知惯性左右着中国学者,即认为人道主义与马克思...

  • 玫瑰芬芳不再时——冯小刚与国产贺岁片类型流变

    作者:林勇 刊期:2005年第04期

    每年春节前夕发行公映“贺岁片”,已成为香港电影业二十多年来的一种惯例化运作。这些从电影体裁分类上称为“贺岁片”的影片,不应该和广义上在新年或农历年前后发行的影片混为一谈。这种电影公司向观众应景拜年的影片,一般都拥有强大的演员阵容(尽管他们多数以特别客串的身份参演),配合老少咸宜的轻喜剧题材,既在增加节日气氛的同时赚观...

  • 宋儒是“以理杀人”吗?——对戴震批判朱熹理学的再认识

    作者:武道房 刊期:2005年第04期

    戴震是清代中叶中国学术思想史上的一个高峰,这在今天已成定论。戴震有《孟子字义疏证》、《原善》、《绪言》等哲学著作,其中提到宋儒的地方都大力排击。戴震所说的宋儒即是指二程(程颢、程颐)和朱熹。他抨击程朱理学“截然分理欲为二”,控诉程朱绝人之情、灭人之欲,是“以理杀人”。

  • 司马迁的易学渊源及其易学思想

    作者:叶文举 刊期:2005年第04期

    《易》对司马迁的《史记》创作产生过重大影响,笔者曾撰文讨论过《史记》中的“通变观”与《易》道的关系,但对司马迁的易学渊源及其易学思想未及深入而全面地展开论述,本文试图对其作一些补充。

  • 《淮南子》人格理想论

    作者:方国武 刊期:2005年第04期

    中国古典美学始终关注、探索的是人的自我存在的价值、生命存在的意义,“人作为人所应有的意义和价值的充分肯定,始终是中国美学的根本”。因此,追求理想的人格精神和完美的人生境界是中国美学的最高旨趣。先秦时期,诸子蜂起,百家争鸣,儒、道、墨等纷纷建构起自己对人生的目标、意义、价值的理解模式。然而,由于社会时代的发展,“其中儒...

  • 论晚清常州词派“尚涩”

    作者:陈水云 刊期:2005年第04期

    一种新的审美理论的提出,往往是对前代审美偏向的一种反拨,更是对时代呼唤和现实需要的回应,这一点在清代词学里表现得尤为突出。在清初出现的阳羡派和浙西派,前者倡言雄健,后者力主清雅,都是为了转变明末以来盛行于词坛的裱艳风气,但阳羡派主要反映的是明清动乱之际人们的思想和情绪,一旦进入和平发展的清初社会,它倡导的豪迈之音渐已...

  • 从《挪威的森林》中“枯井”的意象看日本文化性格

    作者:郭守运 刊期:2005年第04期

    在中国的民间文化里,并象征着故乡,象征着生命之源。不过,在与中国一衣带水的日本文化里井的意象尽管十分繁多,却与中国文化里井的意象所表达的意义相去甚远。在日本当代作家村上春树的著作《挪威的森林》中,并散发着死亡、神秘的气息,井的意象贯穿整本书的始终;同时,井的意象也以不同的方式和笔法出现在他的其他文学作品中,实非偶然的...

  • “理想自我”与纪伯伦的文学世界——早期波士顿生活对纪伯伦文学创作的影响

    作者:马征 刊期:2005年第04期

    1895-1911年,阿拉伯裔美国文学家哈利勒·纪伯伦(Khalil Gibran 1883-1931)生命中的青春岁月大部分在美国波士顿度过。虽然其间他曾短暂地离开过这个城市,但从他思想发展的角度来看,在黎巴嫩和巴黎的时期只是纪伯伦波士顿生活的短暂插曲。而早期波士顿生活对于纪伯伦的生活和创作之所以重要,在于这一时期他“理想自我”的形成。

  • 童庆炳先生访谈录

    作者:黄春燕 刊期:2005年第04期

    黄春燕(以下简称“黄”):童先生,您好!很高兴有这次机会听您谈学术、谈人生。您1955年来到北京师范大学,开始了在北师大的求学和教学生涯,到今年整整50年了,还记得第一次走进北师大时的心情吗?

  • 80后:别无视心理生活对身体生活的依赖

    作者:梁潮 刊期:2005年第04期

    近年来80后知名作家的作品畅销流行,由此引发了80后作家的同龄人的写作热情,他们的作品在各种大众传播媒介上(如单是专门性的文学刊物就有内蒙古文联的《草原文学·80创作》、国际华文出版社的《80纪》、《后80》、青海省作协的《青泊湖·80志》、新疆兵团文联的《绿洲文学·青春萌芽》、上海作协的《萌芽》、山东出版集团的《中学时光·飞F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