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丛刊

东方丛刊杂志 省级期刊

A Multidimensional Study of Orientalism

杂志简介:《东方丛刊》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92年创刊,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艺术期刊。该刊是一份季刊,致力于发表艺术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东方文学、东方文化、东方美学、东方诗学、美学理论

主管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主办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全年订价:¥ 408.00
创刊时间:1992
所属类别:艺术类
发行周期:季刊
发行地区:广西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个月内
综合影响因子:0.1
总发文量:177
总被引量:686
H指数:9
期刊他引率:1
  • 比较视野中的文艺美学学科定位问题

    作者:孔建平 刊期:2005年第01期

    自从20世纪80年代一些大陆和台湾学者提出“文艺美学”的学科设想以来,关于其内涵、学科属性和定位问题的讨论就一直没有停息,近年来更成为热点。如果不把全盘否定的意见计算在内,据曾繁仁的归纳,不同观点大约有七种之多。随着讨论的深入,估计还会出现更多的观点。

  • “后实践美学”略论

    作者:薛富兴 刊期:2005年第01期

    20世纪90年代,是中国当代美学的“后实践美学”时期。“后实践美学”的主角是20世纪80年代接受实践美学的启蒙而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学人。这一新的学术群体因大致相近的学术取向而松散结盟。这是中国当代美学“走出古典”,谋求观念与学术转型,然尚未完成这一任务的时期。由于这一转型与求新又以实践美学为必要的学术起点和参照,与实践美学有着...

  • 哲学思辨与科学探微——否定主义美学与认知科学美学之比较

    作者:刘淮南 刊期:2005年第01期

    自古以来,美学研究就是要回答“美是什么”这一问题(即美的本质问题)。对这一问题的整体性回答,构成了美学研究中哲学的形而上思考,形成传统的、常规的研究方法。另一方面,审美活动又是人作为自然存在的特殊心理过程,有着自然的发生和发展机制,由此引发美学研究中科学的形而下方法。可以说,从哲学和科学的角度来解释和探究人类的审美现象...

  • 艺术美“可生长性”的形上追思——为诠释学“相对主义”困境进言

    作者:李伟 刊期:2005年第01期

    我们的目的是要探讨现代诠释学背景下“艺术美”本体方面的诸多特征。之所以重提这个老问题,有鉴于这样两个初步认识:一是诠释学本身的。在诠释学的历史上,有两样东西似“幽灵”一样地缠绕着诠释学家,人们对诠释学的诸多非难也多集中在它们身上或者说最终也得归结于对它们的摆脱上,这就是:相对主义和(诠释的)恶性循环。而后者说到底也还是...

  • 现象学视野中的艺术作品——杜夫海纳美学三题

    作者:钟丽茜 刊期:2005年第01期

    著名现象学美学家米盖尔·杜夫海纳与罗曼.英伽登同称为现象学美学二巨擘,二人皆从胡塞尔哲学出发走进美学,巍然耸立成这一领域的两座高峰。步人杜夫海纳学说的峰壑中,时见独到深邃之景。选其中三题,品评如下。

  • 列维-斯特劳斯的美学思想研究

    作者:苏东晓 刊期:2005年第01期

    艺术以其跟人的情感、审美的密切联系,成为美在现实生活中的一种实体存在,成为美的路标,成为现实苦难的避风港,古往今来,人们似乎都能够在艺术当中寻找到心灵的解放、人性的复归。艺术为什么能够具有这样的魅力呢?美学家企盼能够回答这个问题,因而艺术成为了美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之一。列维-斯特劳斯同样对解释艺术充满了渴望,但作为一个有...

  • 近十年“陌生化”理论研究评述

    作者:陈静 刊期:2005年第01期

    “陌生化”(或称“反常化”)理论是20世纪初俄国形式主义学派代表之一什克洛夫斯基在《艺术作为手法》一文中提出的:“那种被称为艺术的东西的存在,正是为了唤回人对生活的感受,使人感受到事物,使石头更成其为石头。艺术的目的是使你对事物的感受如同你所见的视象那样,而不是如同你所认识的那样;艺术的手法是事物的‘陌生化’手法,是复杂...

  • 略论圣经文学的叙述节奏

    作者:梁工 刊期:2005年第01期

    在叙事学研究中,时间问题引起了学者们的充分重视。热奈特发现,普鲁斯特的主人公一直在潜心探寻并“膜拜”“外在时间”和“纯状态时间”,希望既“在时间之外”又“在时间之中”;这个自相矛盾的目的是借助对时间的“内插、扭曲和浓缩”来实现的;其《追忆似水年华》是一部“失去并找回时间”的小说,也是一部“驾驭、征服、控制、暗中破坏—...

  • 诗论比较研究:胡适与英美意象派

    作者:王珂 刊期:2005年第01期

    中国20世纪初的文学革命及新诗革命的成因是多方面的。有社会的原因,如正值中国社会动乱时期,政治激进主义和文化激进主义流行,文学革命不仅受到政治文化革命的影响,还成为了政治文化革命的急先锋。还有中国文学自身的原因,当时以格律诗为代表的古代汉诗确实十分僵化保守,不适应现实社会生活的需要。当时中国已经出现崇洋媚外的现象。“在...

  • 泰戈尔与奈保尔:诺贝尔文学奖“光晕”与印度书写

    作者:尹锡南 刊期:2005年第01期

    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Rabindranath Tagore,1861—1941)是闻名世界的印度文学巨匠,他的文学活动主要是在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三四十年代。他于1913年为亚洲第一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印裔英国移民作家维迪雅达·苏拉吉普拉萨德·奈保尔(Vidiadhar Surajprasad Naipaul)于1932年出身于西印度群岛特立尼达的一个印裔婆罗门家庭。他于2001年获得诺贝...

  • 变形的中国“龙”——《中国佬》的形象学阐释

    作者:唐迎欣 刊期:2005年第01期

    《中国佬》(1980)是著名华裔女作家汤亭亭(英文名:Maxine Hong Kinston)继《女勇士》后推出的又一部美国获奖小说。《中国佬》记载的是中国移民在美国历经种种磨难、求得生存发展的痛苦历程,以反映出处于美国边缘文化的华裔独特的经历和心态。

  • 姹紫嫣红《牡丹亭》

    作者:白先勇; 单昕 刊期:2005年第01期

    我教书教了29年,每次到教室都是站着讲的,所以我今晚也恢复教师的精神,今天晚上我也站着讲(掌声)。

  • 文学中的现实

    作者:余华; 单昕 刊期:2005年第01期

    我的演讲的题目叫作“文学中的现实”。老实坦白,这是我在美国的时候去大学演讲选的两篇演讲稿中的一篇,其实选一篇就够了,为什么选两篇呢?因为有些城市是两个大学邀请,这样好让人家觉得这个人还会多说点话,不是老就那么几句,表示自己有点水平,所以弄了两篇。这一篇是比较严肃的,还有一篇是轻松的,叫“我为什么写作”,讲我怎么不想做...

  • 出土文物与屈原创作的认定

    作者:廖群 刊期:2005年第01期

    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文学家,屈原主要是以他辉煌的楚辞作品名垂千古的。然而,学术界对于刘向所辑的屈原的25篇作品并不完全相信,甚至连屈原的代表作《离骚》都被人怀疑。这直接影响到对屈原真实性及其文学地位的把握。因此,在对屈原的研究中,有一个重要课题就是对屈原创作的认定。几千年来,由于第一手资料的匮乏,这一问题一直困...

  • 中国传统“寓言”观念的现代转换考论

    作者:杜慧敏 刊期:2005年第01期

    中国传统“寓言”观念源出于《庄子》,但我们今天却是从文体意义的层面来理解和使用“寓言”一词的,这说明在其历史发展中,存在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换过程。理清这一转换过程,不但能够展示出中国寓言观念从古到今的发展脉络,而且可以从中见出中外文学观念具体融合的复杂性。这对于中外文学关系的思考也具有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