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电影

当代电影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统计源期刊

Contemporary Cinema

杂志简介:《当代电影》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84年创刊,国内刊号为11-1447/G2,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艺术期刊。该刊是一份月刊,致力于发表艺术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广告·美术作品、本期特稿、新作评议、创作谈、当代导演、当代导演、电影产业、文化研究、纪录片研究、多元视角、学术视野

主管单位:国家电影局
主办单位: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中国传媒大学
国际刊号:1002-4646
国内刊号:11-1447/G2
全年订价:¥ 340.00
创刊时间:1984
所属类别:艺术类
发行周期:月刊
发行地区:北京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0.87
复合影响因子:0.62
总发文量:6168
总被引量:22636
H指数:39
引用半衰期:5.7209
立即指数:0.0635
期刊他引率:0.8486
平均引文率:6.9965
  • 电影出品人座谈会摘要

    作者:今昔 刊期:2016年第11期

    (2016年9月14日)张宏森(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局长):2016年以来,中国电影市场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特别是4月份以来,电影市场已经处在一个相对低迷的状态。有人称之为增速放缓,针对这样一个状况,我们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其中聚焦的一个问题是,不管未来的电影市场如何变化,提高电影作品的创作水平和创作质量永远是根本。

  • 技术与电影美学——中国电影产业格局中的技术美学

    刊期:2016年第11期

    任何时代,科技的发展和进步都深刻地引领着各个领域的变革。尤其进入21世纪以来,数字技术和移动终端的普及,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节奏,还不断提升着人们对视听品质的要求;与此同时,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更是不断地冲击着全球的、包括中国在内的电影业。以技术美学为支撑的、代表世界一流先进技术和艺术水平的电影,吸引了更多...

  • 从感官惊奇、银幕奇观迈向心灵景观:国产电影的技术进阶

    作者:聂伟; 杜梁 刊期:2016年第11期

    世界电影百余年的发展历程,也是电影科技与美学彼此纠结、聚合共生的互动史。电影技术革新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推动数字影像自单纯依靠表象吸引力招揽观众的“感官惊奇”,转向更具有文本沉浸式体验的“银幕奇观”,最终抵达经由在地文化与历史经验滋养而生的“心灵景观”。当下中国电影亟需推进视听技术的更新迭代与前瞻性想象,探索电影科技与内...

  • 《我不是潘金莲》四人谈

    刊期:2016年第11期

    时间:2016年9月27日下午地点:中国电影资料馆会议室圆形画幅游飞(以下简称游):圆形画幅是《我不是潘金莲》这部影片特别明显的亮点,或者说是噱头和吸引眼球的形式创新。

  • 《湄公河行动》中的国家形象及其文本表述

    作者:赵博雅 刊期:2016年第11期

    曾有西方学者指出:“中国未来发展的最大问题不是经济,而是被扭曲的国家形象。”(1)因历史原因,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中国的国家形象在很大程度上是以西方中心化视域中的“他者”形式呈现在世人眼中的。

  • 《七月与安生》:女性成长的新境界

    作者:陈文远 刊期:2016年第11期

    在经历了暑期档的短暂低迷后,9月,一部《七月与安生》悄然出现在银幕上。它以丰富的剧作手法和灵动的镜头语言塑造了一对鲜活的女性形象,借助出离常规的画面构图和“有意味的”的场面调度,讲述了一个为爱情而留守、为世界而出走的故事。

  • 教书育人 坦荡人生——纪念余倩先生——真诚 犀利 淡定 自若——悼余倩同志

    作者:戴光晰 刊期:2016年第11期

    著名电影评论家、教育家,北京电影学院资深教授、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名誉会长余倩教授于2016年9月15日与世长辞。余倚教授是新中国第一批电影编剧班的学员,长期在北京电影学院从事电影文学、电影理论批评和中国古典文学的教学工作,出版过《坛下集》《圈外集》等电影评论专著,在电影学术期刊上发表过近百篇电影评论文章和理论争鸣文章,这些文...

  • 师德垂范 永铭于心

    作者:黄式宪 刊期:2016年第11期

    一支烛光悄然熄灭了,这是我不愿意相信的。明明神思一向清朗、谈笑风生的余倩老师,怎么说走就走了,飘然而仙逝……在我心里,生命尽管脆弱,但这支烛光却永远是不会熄灭的。我们缅怀余倩老师,寄托哀思,是缘于他德高望重,把自己一生的学问与心血全部无私地奉献给了新中国的电影教育事业。如今他桃李满天下,亦可告慰于他的在天之灵。

  • 奠基之初——忆余倩老师的授课

    作者:王好为 刊期:2016年第11期

    我是余倩教授的老学生,今年76岁。五十八年前,我考上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大学二年级时,余倩老师教我们基础课——文学作品分析。此前,已学完汪流老师主讲的文学概论。现在要运用这些理论分析文学名著了,我很期待。当时,我是班上的文学科代表,从小喜欢看书,对文学的爱好似乎强于同班同学。

  • 余老师对影评的至理名言

    作者:章柏青 刊期:2016年第11期

    我与余倩老师识于1986年。在钟惦桨去世后召开的第三届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代表大会上,余倩被选为副会长,我被选为秘书长,从此开始了我与他的交往。那时,我住在新德街,常常到他小西天的住地去汇报工作,请教问题。他晚饭后喜欢散步,散着散着就到我家里。其时我的孩子还在读小学,他会坐下来,如邻家爷爷般耐心地与孩子讲笑话,逗得孩子直乐。

  • 怀念余倩老师

    作者:饶曙光 刊期:2016年第11期

    记得最后在比较正式的场合见到余倩老师是在“陈荒煤诞生100周年纪念会暨(《陈荒煤文集》首发式”上,因为电影圈里人都知道,余倩先生一直为人低调、内敛,从不喜欢那些各种各样的热闹,抛头露面。

  • 我所认识的余倩老师

    作者:钟大丰 刊期:2016年第11期

    我认识余倩老师是从1985年分配到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任教开始的。虽然没有很多机会在课堂上聆听余倩老师的教诲,但是在三十多年的工作往来中,我从余倩老师身上学到了很多很多。无论在为人、治学和从教等方面余倩老师都是我人生中一位重要的老师。

  • 老师教我做学问

    作者:张卫 刊期:2016年第11期

    余倩老师喝了一口茶,又点燃一支烟吸了一口:“你接着说。”这是1987年秋季的一天在余老师家里,我自认为是当时的新锐青年影评人,坐在客厅的沙发上,又滔滔不绝地说起来。他认真地听,并不急于反驳我或教授我什么,直到我完全说完了,他先肯定我的思考,指出我的新意,然后帮助我推理,帮助我分析。

  • 倩影如风过太虚——追忆导师余倩

    作者:黄军 刊期:2016年第11期

    师生也是有缘分的吧?!不然,生海茫茫,师海也茫茫,为什么偏偏某个学生就做了某个导师的学生呢?

  • 怀念父亲

    作者:余小兵 刊期:2016年第11期

    父亲生于今重庆万州,早年丧父,跟随姑妈长大。少年时期常常翻山越岭徒步去县城读书,因家境拮据,只能在途中的小饭馆买碗米饭,就着桌上免费的辣椒匆匆填饱肚子。1949年重庆解放,加入南下的四野第四十二军,而后北上入朝参战,1952年调干进入中央电影局开办的北京电影学院前身电影编剧编辑班,1954年在上海电影剧本创作所工作,1956年调入刚组建不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