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电影

当代电影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统计源期刊

Contemporary Cinema

杂志简介:《当代电影》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84年创刊,国内刊号为11-1447/G2,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艺术期刊。该刊是一份月刊,致力于发表艺术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广告·美术作品、本期特稿、新作评议、创作谈、当代导演、当代导演、电影产业、文化研究、纪录片研究、多元视角、学术视野

主管单位:国家电影局
主办单位: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中国传媒大学
国际刊号:1002-4646
国内刊号:11-1447/G2
全年订价:¥ 340.00
创刊时间:1984
所属类别:艺术类
发行周期:月刊
发行地区:北京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0.87
复合影响因子:0.62
总发文量:6168
总被引量:22636
H指数:39
引用半衰期:5.7209
立即指数:0.0635
期刊他引率:0.8486
平均引文率:6.9965
  • “网生代”电影——“网生代”电影与互联网

    刊期:2014年第11期

    王旭东(以下简称王):2014年7月17日,我在《老男孩,打响“网生代”电影第一枪》中,撰写了“网生代”电影的概念和基本特征,权当是种假说,欢迎大家共同关注、讨论。微电影《老男孩》之前都是一些短视频的形态,没有实现所谓的大电影,表面上看是从一个短视频到一个大电影,但其核心是它做了增量,做了IP的增量;用户的增量,这和传统电影...

  • 猜想与辨析——网络媒介文化背景下的“中国电影新力量”

    作者:陈旭光 刊期:2014年第11期

    本文从媒介变革对电影巨大的多方面影响的角度立论,从"电影四要素"即与影像对应的世界、影像文本、生产者和受众等维度来审视网络媒介对电影的巨大影响和强劲冲击。本文认为,媒介决定现实,媒介改变并生成电影新观念、新形态,以网络为核心的新媒介文化引领电影美学的变革。循此思路,本文对中国电影新力量导演群体进行了初步的辨析定位,并以美国...

  • “让人们思考就是电影的全部”:迈克·李访谈

    作者:伯特·卡尔杜洛 许重江 刊期:2014年第11期

    伯特·卡尔杜洛(以下简称"问"):你什么时候开始对电影感兴趣?迈克·李(以下简称"答"):1960年我17岁,我从曼彻斯特搬家到伦敦。在那之前,我看到的都是英语电影。那些年,在英国看不到其他国家的电影,只有好莱坞电影和英国电影能看到。现在我能回想起来的非英语电影只有一部伤感的法国电影《红气球》(1956)。然而,当我到达伦敦开始学业...

  • 积极起来——迈克·李访谈录

    作者:伦纳德·夸特 许重江 刊期:2014年第11期

    《影迷》杂志(以下简称"问"):影片《无忧无虑》中,你似乎改变了《维拉·德雷克》中阴暗的情绪而转向了一种《无忧无虑》中乐天派的情绪。迈克·李(以下简称"答"):我并没有看到那么大的改变,我所有的电影都是喜剧和悲剧的平衡。维拉这个角色和波比一样乐观,好心,关心别人。但是她们的世界是不同的。维拉更加受限制,她活在一个充满了责任...

  • 迈克·李电影的创作特色

    作者:爱德华·特罗斯特勒·琼斯 李二仕 刊期:2014年第11期

    逼近真实迈克·李作为一个复杂的电影人,他推崇简洁精练,直接明了。对于他的成功很容易陷入盲目简单的解释。确切的地方在于他从未失去关注人的兴趣,也不会放弃中肯诚实地描摹刻画人物,而且差不多是用契柯夫的精简手法。他充分实现了莱奥纳多·达·芬奇所宣扬的简练就是至高境界的复杂。正如他在1991年接受一次采访时候对朱迪·布洛克所说的,原话收...

  • 《黄金时代》

    刊期:2014年第11期

    杨远婴(以下简称杨):再现一代文学大师,重塑萧红女神,《黄金时代》调足了文青的胃口。萧红是那种用生命写作的作家,她从北方到南方的流亡经历,与萧军、端木蕻良、骆宾基的情感纠葛,和《呼兰河》、《生死场》一起构成了女性神话。时代神话加个人神话,使观众对《黄金时代》有极高的期待。

  • 荒诞性审美与当代中国电影美学——评宁浩新片《心花路放》

    作者:于忠民 刊期:2014年第11期

    在媒介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一部电影能迅疾运势成为巨大的社会裹挟力,促成全民观影的景观,垄断性地占有紧俏的公共传播空间资源,从而无可争辩地掌握自己在当下中国电影文化建构中“议程设置”的话语权。创造这一“超现象级”电影神话的正是2014年国庆档期宁浩献映的新片《心花路放》。

  • 宁浩的“黄金时代”——评“中国式”公路电影《心花路放》

    作者:刘洋 刊期:2014年第11期

    本文从类型电影的角度,分析了导演宁浩的新作《心花路放》对于公路类型电影的借鉴和本写。由于公路电影的大众面向和情感需求,宁浩从过去黑色幽默及多线叙事的个性创作转向了更加温和的段子式喜剧创作。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对于自己作者身份的放弃。反之,在对于自我作品谱系互文、文本细部操作及复杂的视听语言表现等方面,宁浩仍然保持了自己标...

  • 赵宝刚的电影观——看《触不可及》有感

    作者:侯军 刊期:2014年第11期

    59岁的赵宝刚初次执导电影,这本身就是一个看点。赵宝刚的电视连续剧非常成功,塑造了不止一代人的屏幕记忆,自然引发观众对其电影处女作的期待。除了期待一部"好看"的电影之外,笔者也很好奇并想领略赵宝刚对电影的理解和对电影表现力的把握,并与其电视剧作品进行比较。这种观影兴趣已经不限于电影本身。透过这部电影,我们可以体会到赵宝刚对电...

  • 战后上海和香港的黑色电影及与进步电影的相互关系

    作者:罗卡 刊期:2014年第11期

    战后1947—1949年间,上海和香港制作了大量描写人性阴暗面和犯罪的黑色影片,并流行全国。1949年后,这些影片在内地渐次绝迹,但在香港却延续发展。本文追索黑色电影在上海发源和在香港繁衍的社会经济背景,好莱坞的黑色电影手法如何在中国被吸收运用,它在上海如何受到当局和时势的局限压抑但仍能流传并延续于香港,并以此和同期"红色"和"灰色"...

  • 秦剑电影:国粤语兼修 艺术与商业并举

    作者:张燕 刊期:2014年第11期

    秦剑是战后香港电影难得的创作奇才和商业能手。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前,他主战于粤语影坛,导演了《秋》、《慈母泪》、《难兄难弟》等诸多经典佳作,参与成立"中联"和主导创办"光艺"等香港粤语电影重要公司,60年代中期加盟"邵氏"后又纵横于国语影坛。他擅长拍摄包括亲情伦理片和浪漫爱情片在内的文艺电影,坚持纯情主义、类型探索等艺术风格...

  • 论20世纪五六十年代“电懋”女星的形象塑造与身份定位

    作者:苏涛 何超 刊期:2014年第11期

    作为20世纪五六十年代香港最重要的制片机构之一,"电懋"在表现中产阶级意识形态、推广现代生活方式的同时,制造了众多形象各异的女明星。本文拟梳理"电懋"的明星制,通过检视"电懋"官方刊物《国际电影》,深入分析银幕内外"电懋"女星的形象构建,重点探讨文本中女性的"看"与"被看",以及女性的性别意识及身份定位,力图对20世纪五六十年...

  • 杨幸媛访谈录(节选)

    刊期:2014年第11期

    时间:2014年3月18日、3月20日地点:北京市东城区杨幸媛家中一李:杨老师,孙羽导演刚去世,我们都很悲痛。孙导本来在我们的口述历史访谈计划中,没想到他走得那么突然。所以我们临时决定请最熟悉孙导的人回忆一下他,把大家的回忆集中起来发表,以表达我们对他的缅怀之情。您和他这么多年生活过来,对他应该是最了解的,请您谈谈孙羽老师。你们是什...

  • 回忆孙羽

    刊期:2014年第11期

    时间:2014年2月17日、3月4日、3月11日李:白老师,您和孙羽导演是什么时候认识的?白(白德彰):他是东北文工一团的,属于部队系统,是四野的;我原先是齐齐哈尔文工团的,属于地方系统。1949年9月,上级有一道命令,把我们全团调到长春,进入东北电影制片厂,我就在这里认识了孙羽。

  • 痞子英雄 黎明升起

    作者:陈墨 刊期:2014年第11期

    如果口述历史作为探索人类记忆的一种有效途径之说能够成立,我们也就可以提出更进一步的问题:口述历史能否且作为人学和心理学的一种求知途径?即,“口述史学”是否应该包含人学和心理学研究?这问题值得进一步讨论。此前的讨论一直建立在一个普遍认同的假定基础之上:即口述历史是属于且只属于历史学,口述历史的价值唯有历史学这一维度去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