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电影

当代电影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统计源期刊

Contemporary Cinema

杂志简介:《当代电影》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84年创刊,国内刊号为11-1447/G2,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艺术期刊。该刊是一份月刊,致力于发表艺术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广告·美术作品、本期特稿、新作评议、创作谈、当代导演、当代导演、电影产业、文化研究、纪录片研究、多元视角、学术视野

主管单位:国家电影局
主办单位: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中国传媒大学
国际刊号:1002-4646
国内刊号:11-1447/G2
全年订价:¥ 340.00
创刊时间:1984
所属类别:艺术类
发行周期:月刊
发行地区:北京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0.87
复合影响因子:0.62
总发文量:6168
总被引量:22636
H指数:39
引用半衰期:5.7209
立即指数:0.0635
期刊他引率:0.8486
平均引文率:6.9965
  • 后互联网时代与中国电影

    刊期:2014年第05期

    相信每个人都习惯了这样的表述,互联网已经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过事情或许正在发生逆转,因为从某种程度上说,当下真实的情形可能是,我们的生活已经变成互联网的一部分。“后互联网时代”正是对今天社会现状的一种描述——我们被罩在了“网”中间,无论是个人生活或是电影的生产与传播。较早出现的“现象电影”,从电影营销开始...

  • 新媒体环境中的“现象电影”

    作者:曹书乐 刊期:2014年第05期

    本文在评析近年代表性“现象电影”后,提出“现象电影”的定义,概括分析了其四大特性热门性、反常性、征候性和争议性,并深入挖掘这四个特性,阐释了“现象电影”成为现象的原因。本文提出,新媒体生态正改造社会结构,重塑电影生存环境;新媒体及其所带来的新思维、新模式,正渗透电影产业链,催生更多“现象电影”;受众对于电影的消费渠道...

  • 百年逸夫的历史贡献

    作者:赵卫防 刊期:2014年第05期

    提要:邵逸夫于20世纪20-50年代,和邵仁枚在新加坡建立了庞大的电影发行网络;50年代后期,邵逸夫北上香港建立现代化制片公司和邵氏影城,在香港影坛独领风骚数十载;80年代中期,他基本放弃了电影经营转而建立起了一个邵氏电视王国。邵逸夫对香港影视乃至华语影视做出了重大的产业和美学贡献,其产业贡献呈现在打造大型院线业、建立现代化片...

  • 《白日焰火》

    刊期:2014年第05期

    时间:2014年4月7日下午地点:中国电影资料馆(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会议室对话者:刁亦男(《白日焰火》导演)李迅(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游飞(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教授)陈宇(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陈宇(以下简称陈):其实我更关注(《白日焰火》这部电影在产业上的意义,它和市场的关系可能具有一定标志性:这种具有很...

  • 战地之外的炮火硝烟——上海银幕上国外战事影片的潮起潮落(1924-1932)

    作者:孔丽丽 刊期:2014年第05期

    1924-1952年,以好莱坞战事片为代表的大批国外战亨影片登临上海银幕,同时登临那个战云风起的年代。跨越国界与文化缝隙的迁流与到达,既填补了国人对战争的想象,也使自己成为国人观看与言说的对象。影片在到达上海、进入国人视野的同时,也被安置到当时民族国家的话语体系中。既有到达时,东西方时空与时代语境的落差,又要随着时间迁流,在...

  • 时代转折、政治角力与女明星的银幕塑形:李丽华与战后香港国语片

    作者:苏涛 刊期:2014年第05期

    提要:本文以演员李丽华在香港的表演创作为讨论对象,采取明星研究与社会历史批评相结合的方法,梳理她在香港不同时期的表演风格及特色,着重探讨不同意识形态对李丽华银幕形象的塑造,并力图揭示李丽华明星形象背后的政治一文化意涵。此外,本文还将分析李丽华在左、右阵营中的流动,并以此为切入点,剖析战后香港国语电影界的复杂状况和微妙...

  • 通俗化与雅化——大后方故事片创作的两种美学取向

    作者:安燕 刊期:2014年第05期

    提要:在大后方故事片貌似“精神传声筒”的宣教表象之下,隐藏着一种复杂性:一方面,以史东山为代表的大后方电影人积极地致力于故事片的通俗化表达;另一方面,以何非光为代表的电影人又在其作品中自觉地实践着故事片的雅化追求,从而使大后方故事片创作呈现出通俗化与雅化的两种美学品格与美学路向。

  • 瓶中恶魔:不在场的男性——李玉电影的精神分析

    作者:田卉群 刊期:2014年第05期

    提要:本文运用女性主义理论,对李玉导演的五部电影进行了文本分析,指出其影片虽被命名为“新女性主义电影”,但依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女性主义影片,甚至恰恰相反,“不在场的男性”作为隐性角色,影响甚至决定了李玉作品中女主人公的命运。

  • “打扰”的艺术——导演李玉专访

    刊期:2014年第05期

    时问:2012年11月29日地点:北京李玉工作室受访者:李玉(电影导演)采访者:李莉(中国传媒大学电影学博士研究生)MilaZuo(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电影系博士研究生)整理者:李莉、MilaZuo关于观众与市场问:你感受到的当下国内做电影的环境是怎样的?答:我选择在中国大陆做一个导演,我不想出去,我想拍中国的电影。当下中国是个很出故事...

  • 2013年外国电影盘点(下)2013年法国电影盘点

    作者:盛柏 刊期:2014年第05期

    提要:法国《自由报》2014年1月17日转引法国电影联盟(UniFrancefilms)的数据,公布了2013年法国电影在海外市场的经营情况。境外观影人数仅有5000万人次,比2012年减少了65%。2015年在海外放映的法国影片数量也从2012年的567部减少到480部,票房收益只有2.8亿欧元,比2012年减少了68%。(1)法国电影在海外遭遇寒流,在国内也因为投资缩减...

  • 并不沉寂的一年:2013年南美电影评述

    作者:魏然 刊期:2014年第05期

    提要:本文首先界定了以“南美电影”作为讨论单元的合理性,并指出2015年的南美电影在数量提升的同时,依然保有美学质量与思想力度,展映方式也更为多元化。巴西、阿根延等国本土电影的多项纪录均被刷新,而多部智利电影在海外重要电影节上摘取奖项。在国家政策扶持下,南美国家之间电影文化的传播、沟通的渠道增多。面对数码转型和电影功能角...

  • 关注“小微电影”

    作者:宋家玲 刊期:2014年第05期

    本选题旨在讨论微电影、或者说是“小微电影”的创作及其相关问题。电影诞生于短片,被称作电影鼻祖的《火车进站》等属于短纪录片;《水浇园丁》则可算作短故事片,它的故事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初具人物形象的刻画和风趣幽默的风格,时长只有几分钟,堪称早期短片的典范。微电影应当是网络时代、特别是伴随着移动媒介兴起的一种文化产物...

  • 从传播学看微电影的大众化和影响力

    作者:周夏 王昕 刊期:2014年第05期

    提要:微电影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应运而生,继而带来广泛的影响力。与传统的影院电影相比,新兴的微电影诞生于互联网创造出来的碎片化时空、分众化观赏的影像观念。它成本较低,制作周期短,灵活多样,具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本文着重从传播学角度,即传者、讯息、渠道、受众、效果等五个维度来考察微电影和影院电影的异同,并对其态势走...

  • 虚构与重复——论国外微电影的两种叙事策略

    作者:周冬莹 刊期:2014年第05期

    提要:本文根据一般电影叙事理论,对目前一些微电影创作中的“虚构”和“重复”的叙事技,j/策略做出探讨。

  • 辨析我国微电影创作的发展变化

    作者:刘硕 刊期:2014年第05期

    提要:本文试图从创作角度梳理我国微电影的发展变化,在其成败得失的基础上对微电影的创作特性进行再思考,以期为今后的微电影创作之路提供有价值的思考心得,助其良性长久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