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电影

当代电影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统计源期刊

Contemporary Cinema

杂志简介:《当代电影》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84年创刊,国内刊号为11-1447/G2,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艺术期刊。该刊是一份月刊,致力于发表艺术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广告·美术作品、本期特稿、新作评议、创作谈、当代导演、当代导演、电影产业、文化研究、纪录片研究、多元视角、学术视野

主管单位:国家电影局
主办单位: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中国传媒大学
国际刊号:1002-4646
国内刊号:11-1447/G2
全年订价:¥ 340.00
创刊时间:1984
所属类别:艺术类
发行周期:月刊
发行地区:北京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0.87
复合影响因子:0.62
总发文量:6168
总被引量:22636
H指数:39
引用半衰期:5.7209
立即指数:0.0635
期刊他引率:0.8486
平均引文率:6.9965
  • 电影史何为

    作者:李少白 丁亚平 陈一愚 刊期:2012年第10期

    时间:2012年8月16—29日地点:北京红庙北里李少白家中历史观·《新民主主义论》·《讲话》问:《中国电影发展史》(以下简称《发展史》)的书名之所以叫"发展史",是当时随着研究项目一起指派下来的,还是有别的考虑?李:《发展史》这一书名的确立和它的编写与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有关。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是发展的,那么依据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写作...

  • 历史撰述与现代化——论《中国电影发展史》的电影史学主体意识及其演进

    作者:丁亚平 刊期:2012年第10期

    《中国电影发展史》的编撰、出版,使早期中国电影史学有了一个不同凡响的里程碑,也成为中国电影走向现代化历史撰述的重要开端。这部电影史著作深入电影史血液和基因的范式写作,凸显史料意义和史学主体价值,在不断趋于政治化的官修撰述中寻求个人话语的实现。中国电影史研究不断汲取根源性的力量,建立对于历史编撰和电影世界并不偏狭的现代性概...

  • 革命电影史观的历史命运——从《中国电影发展史》出版后的命运说起

    作者:陈犀禾 齐伟 刊期:2012年第10期

    本文是一篇关于《中国电影发展史》的历史研究和关于革命电影史观的理论思考。它以《中国电影发展史》所建构和确立的革命电影史观作为切入点,从《中国电影发展史》的出版及其历史命运来考察革命电影史观的历史命运,并由此反思革命电影史观的历史逻辑和局限。文章认为:《中国电影发展史》中的革命电影史观是建立在更大的理论建构——中国革命史...

  • “重读”与“重写”——史学意识观照下的《中国电影发展史》

    作者:陈山 刊期:2012年第10期

    要在学术上具备"重写电影史"的资质,就必须认认真真地从"重读电影史"起步,包括重读《中国电影发展史》。本文从理论体制、史学文体、研究范式三个方面来揭示《中国电影发展史》深层的史学框架,以纪念这部中国电影史学史上的学术丰碑。

  • 无悔与不舍——程季华的中国电影史研究与中外电影学术交流

    作者:李道新 刊期:2012年第10期

    2009年,著名电影史学家程季华在病中回答学者刘小磊问题时表示:"从1950年陈波儿交给我做‘中国电影史’这个任务,到现在已经近六十年了,这六十年来,尽管我为此吃了很多苦头,但是我并不后悔。让我锲而不舍的原因有两个:其一,这是陈波儿同志的夙愿,陈波儿是一个好同志,好领导,可惜去世得太早了。她提出构建中国电影史也是为了中国青年一代的电...

  • 程季华生平与大事年表

    刊期:2012年第10期

    1921年(出生)出生于湖北省沙市的一个职员家庭,自幼丧父。1935年(14岁)当学徒时开始接触进步文艺。1937年(16岁)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17岁)在移动演剧队、抗敌演剧五队,辗转于川、鄂、粤、桂、滇及印缅战区从事抗日宣传活动。1946年(25岁)在中国歌舞剧社从事戏剧工作,

  • 《白鹿原》四人谈

    作者:王全安 倪震 胡克 陈旭光 刊期:2012年第10期

    时间:2012年8月29日地点:王全安工作室流淌的历史观照王全安(以下简称王):根据电影局的审查意见,影片中删减的地方是跟白孝文有关系的,比如后来白孝文当了县长,到鹿子霖疯了回来后日本人的轰炸,电影在那就结束了,白嘉轩很困惑地站在烟雾里,这是一部分。再一个就是跟农会有关系的,比如砸祠堂,主要改的是这两个地方。

  • 全球化年代的跨文化沟通——我看《平壤之约》

    作者:王一川 刊期:2012年第10期

    一听说最近中朝合拍了新影片《平壤之约》,这消息立时就唤起了我对朝鲜电影的少年记忆。在恍若隔世的20世纪70年代前期,正值""年代,来自亲密邻邦朝鲜的电影,曾在我国一再引发普通观众的广泛共鸣,其中《卖花姑娘》(1972)甚至激发空前热烈的观影盛况,真诚地感动了数量广大的中国民众,

  • 《平壤之约》:独特的朝鲜文化呈现

    作者:赵卫防 刊期:2012年第10期

    《平壤之约》为中国电影的合作制片开辟了美学和产业的新路径。这部由河南影视集团、电影频道节目中心、北京九州中原数字电影院线有限公司和朝鲜艺术电影制片厂等联合摄制的影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和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合作拍摄的第一部影片。此番合作不仅是一次产业的新尝试,更有美学、文化上的新展示。

  • 《平壤之约》中叙事的几个层面

    作者:王宜文 刊期:2012年第10期

    《平壤之约》的开始和结尾是两组优美的平行蒙太奇镜头:两个身处不同国度的女孩同样热爱舞蹈,在人生旅程中,命运机缘神奇地让她们走到了一起,分离后,虽依然各自起舞,但她们已经彼此感知到对方在自己的生命里了。这段旅程并没有改变她们各自的生活轨迹,但改变了她们彼此之间,以及她们和世界的关系,

  • 主流价值的情感化表达——国产主流电影《雨中的树》学术研讨会综述

    作者:姚睿 刊期:2012年第10期

    国产电影故事片《雨中的树》是一部感人至深的人物传记型影片。影片根据中共四川省万源市原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李林森的真实故事改编,通过李林森儿子李东阳的视角,回顾了李林森短暂而灿烂的人生轨迹。作为十八大的重点献礼影片,这部影片集结了国内最优秀的电影制作团队,

  • 表述上海的三种方式:三部城市传记与三种历史观

    作者:刘海波 祁媛 刊期:2012年第10期

    上海是为数不多的几个在电影中被"署名"的内地城市中唯一拥有城市传记的城市,《长恨歌》、《茉莉花开》和《海上传奇》都以较长的历史跨度,表现了对上海性,即中国现代性的不同理解:即隐而未断的消费主义的畸形现代性、发生了革命性断裂的系谱现代性和多元并置的现代性,它们背后的三种历史观共同颠覆了主流的发展主义的历史观。文章还从影片借...

  • 另一种空间的镜像与现实——彭小莲的上海怀旧电影研究

    作者:周文姬 刊期:2012年第10期

    彭小莲的上海城市系列电影试图浮现出一个立体的城市空间,然而由于银幕空间的镜子原理,以及导演与电影之间的镜像关系,使得彭小莲五部城市系列电影在浮现城市空间冰山一角的同时,不可避免地沦为后现代空间的消费品。《假装没感觉》、《美丽上海》、《我坚强的小船》突显空间表征,与之相对,《上海纪事》与《上海伦巴》中的时间表征成为显性元素。...

  • 20世纪90年代城市题材中的后存在主义式审美管窥

    作者:金丹元 刊期:2012年第10期

    本文选取90年代几部有代表性的城市电影,来反思后现代语境中后存在主义式审美在电影中的具体呈现。并由此而提供了一种观看城市电影的新的审视点。

  • 微电影:路在何方?——一种营销学的读解

    作者:陶冶 刊期:2012年第10期

    近段时间来微电影已然成为一个热词,无论学界、业界都成了话题的焦点,然而微电影自其诞生之初便产生的本体混沌,需要在本文中给予厘清;而其经历了商业土壤的滋养,发展到今天已属"野蛮生长"的境地,繁华背后却是其盈利模式的困局笼罩着整个产业。本文试图从营销学的视角对当下微电影产业的发展进行读解,并基于当下可见的探索中尝试给出突破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