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电影

当代电影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统计源期刊

Contemporary Cinema

杂志简介:《当代电影》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84年创刊,国内刊号为11-1447/G2,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艺术期刊。该刊是一份月刊,致力于发表艺术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广告·美术作品、本期特稿、新作评议、创作谈、当代导演、当代导演、电影产业、文化研究、纪录片研究、多元视角、学术视野

主管单位:国家电影局
主办单位: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中国传媒大学
国际刊号:1002-4646
国内刊号:11-1447/G2
全年订价:¥ 340.00
创刊时间:1984
所属类别:艺术类
发行周期:月刊
发行地区:北京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0.87
复合影响因子:0.62
总发文量:6168
总被引量:22636
H指数:39
引用半衰期:5.7209
立即指数:0.0635
期刊他引率:0.8486
平均引文率:6.9965
  • 努力构建和谐文化 全面繁荣电影创作——在全国电影创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作者:赵实 刊期:2006年第05期

    8月16—18日,全国电影创作座谈会在京召开。会议传达学习了中央领导同志近期关于电影工作的重要指示和批示,围绕贯彻中央提出的“关注现实、贴近生活、服务大众”等重要指示精神,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全面落实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提倡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要求,进一步端正创作方向和创作思想,总结经验,分析问题,研究新形势下创作生产...

  • 彰显正义 告诫未来——电影《东京审判》观摩研讨会综述

    作者:高山 刊期:2006年第05期

    2006年8月20日下午,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暨中国电影资料馆、上海电影集团联合举办电影《东京审判》学术观摩研讨会。研讨会由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党委副书记、中国电影资料馆副馆长傅红星主持,上海电影集团副总裁汪天云介绍了影片情况,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电影局副局长张宏森作了专题发言。出席本次研讨会的专家横跨历史学界、法...

  • 《疯狂的石头》

    作者:赵娟(整理) 刊期:2006年第05期

    郑:这部影片的市场效应,可以引出各种话题,我觉得现在需要一点理性的冷静,千万不要重蹈覆辙,脑袋一热,把它的意义无限扩大,最后没准引出负面的结果。那天有家媒体,摄像机对着我就问,《疯狂的石头》(以下简称“石头》)是不是宣告了大片路线的结束?我说,你这个问题连最起码的数学都没算过,大片拍了十几部,大部分赚了钱,最后几部才...

  • 《红色满洲里》

    作者:刘华(整理) 刊期:2006年第05期

    胡:《红色满洲里》是您接受的任务.还是自己找判的题材? 宁:这个片子确确实实是命题作文。 胡:能不能谈一下具体情况? 宁:过去满洲里的一个作者写了一个上下集的电视电影剧本,叫《风雪边界线》,讲述了中共六大代表在1928年通过满洲里去俄罗斯开会的故事。但这个剧本没有投拍。后来李长春同志到了那里,走了这条(边界)线,认为应该用...

  • 时代影像的历史地平线——关于中国“第六代”电影导演历史演进的主体报告

    作者:贾磊磊 刊期:2006年第05期

    对“第六代”这样一个电影导演群体历史变迁的研究,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对这15年中国电影体制改革、中国电影艺术走向、中国电影市场变化的研究——这是因为他们的所有变化都与这些平行移动的历史背景相互映现,都与这些不断切换的社会现实密切相关。正是由于“第六代”所处的这种“历史本文”的差异,导致了他们的“行为本文”及其“叙事本文”与...

  • 张元:宽容与自由的传道者

    作者:张元(受访); 赵晓兰(访问) 刊期:2006年第05期

    赵:您早期的作品中有很多边缘题材,它们是不是可以使您获得更多的注目呢? 张:那倒不见得。我始终就不知道什么是边缘,什么是中心。电影到现在只有一百年,人的历史有文化记载的也就几千年,哪种生存不算是生存呢,都是人的情感。《东宫西宫》,《北京杂种》里面都是最普遍的情感。人除了求生欲之外,还应该有同情心。人最重要的品格就是宽...

  • 路学长:我不喜欢只表现技巧的电影

    作者:路学长(受访); 林锡淙(访问) 刊期:2006年第05期

    林:您的电影作品全部都是自己编剧并导演的,有“作者电影”的特质,您觉得这样是因为没有找到合适的剧本.还是因为编导一体对电影的创作比较有帮助?

  • 王小帅:我要坚持自己的态度

    作者:王小帅(受访); 李琳(访问) 刊期:2006年第05期

    李:您最早的两部影片《冬春的日子》(1995)、《极度寒冷》(1995),更多地是在讲述处于边缘化的人生状态,是自我精神化的影片,当时在创作这些作品时,想过市场和观众的需求吗?

  • 王超:给文艺片一个角落

    作者:王超(受访); 沙丹(访问) 刊期:2006年第05期

    沙:首先祝贺您的新作《江城夏日》在戛纳获奖。如今很多青年导演的作品“主打”西方市场,您怎样看待呢?获奖对于青年导演的生存是否极为重要?

  • 李欣:梦想的迂回

    作者:李欣(受访); 赵进(访问) 刊期:2006年第05期

    赵:从《花眼》的独立制片到《自娱自乐》对喜剧类型的尝试,还有对《我血我情》这样枪战片类型的探索,拍这些不同类型的影片您有什么感受?

  • 贾樟柯:用主流的方式表达自己

    作者:贾樟柯(受访); 勾伊娜(访问; ) 刊期:2006年第05期

    勾:《世界》是你第一部在国内公映的影片,对你来讲,感触最深的是什么?

  • 倒叙的成长史——从《北京杂种》到《看上去很美》

    作者:李相 刊期:2006年第05期

    张元被一些人称为“第六代”的“旗手”,这不仅是因为他作为导演的身份在“第六代”中举足轻重,更在于他的经历是“第六代”导演中比较典型的一个。许多被人归入“第六代”的导演,如陆川、贾樟柯等等,无论是从步入导演行列的时间还是从自身艺术发展轨迹来看,和张元、娄烨、管虎等“第六代”导演都有着很大的差别。因此,我们在描述“第六代...

  • 悲悯的胸怀与灵动的影像——路学长作品探寻

    作者:安超 刊期:2006年第05期

    如果说,自上世纪90年代初期“第六代”导演集体呈现的偏离主流的个人化自由叙写在大众化的世纪文化的不断转型中,已开始逐步地融入主流,体现出由边缘到常态、由前卫到常规的关注市场、尊重观众的创作风格。那么,作为“第六代”导演的领军人物之一,路学长的作品则更为鲜明地显现出这一回归主流、并对电影的商业性及大众性逐渐趋同和皈依的态...

  • 从小城到世界——浅论贾樟柯电影转变

    作者:李斌 刊期:2006年第05期

    1997年,北京电影学院学生贾樟柯完成了他的第一部长片《小武》。2005年,已在世界影坛斩获颇丰、被盛赞为“亚洲电影闪电般耀眼的希望之光”的贾樟柯完成了他在中国电影体制内制作并进入院线发行的第—部作品——《世界》。

  • 自述

    作者:侯孝贤; 林盈志(访问/整理) 刊期:2006年第05期

    我1947年出生。父亲原是广东梅县的教育局长,他在当局长期间,曾带梅县的运动员到省会广州参加省运会。在会上碰到正好要回台湾当台中市市长的同学,于是邀我父亲一起到台中当他的主任秘书。1947年6月,父亲就一个人先到台湾,我则是在四个月大时被抱来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