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杂志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Journal of Geodesy and Geodynamics

杂志简介:《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81年创刊,国内刊号为42-1655/P,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科学期刊。该刊是一份月刊,致力于发表科学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现代大地测量、地壳运动、地震地质、地球物理解释、观测技术

主管单位:中国地震局
主办单位: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应急管理部国家自然灾害防治研究院;中国地震局第一监测中心;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勘探中心;中国地震局第二监测中心
国际刊号:1671-5942
国内刊号:42-1655/P
全年订价:¥ 280.00
创刊时间:1981
所属类别:科学类
发行周期:月刊
发行地区:湖北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0.91
复合影响因子:0.67
总发文量:2796
总被引量:21059
H指数:43
引用半衰期:5.4697
立即指数:0.088
期刊他引率:0.7508
平均引文率:13.1759
  • 三峡水库库首区地壳深部构造环境与地震成因研究

    作者:李强; 赵旭; 蔡晋安; 刘瑞丰; 赵翠萍 刊期:2010年第05期

    利用地震P波层析成像结果和三峡水库蓄水前的地震,研究三峡坝址及邻近区域的地壳深部构造环境与地震关系,探讨地震成因。结论如下:三峡地区蓄水前地震与地壳深部构造环境密切相关,地震基本发生在地壳深部高速异常构造与低速异常构造接壤处形成的速度梯度带上或附近,这表明,速度梯度带是地壳深部构造运动最活跃的地方,具有隐伏断裂的特征...

  • 天津地区的水平应变场特征

    作者:郭良迁; 薄万举; 胡新康 刊期:2010年第05期

    根据1995--1999年、1999--2004年和2004--2009年天津地区GPS站点观测资料,分不同地块计算了主应变率和断裂带的差异应变率。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天津地区应变场和断层应变。结果显示,天津地区整体由主应变方向揭示的主压应力方向,前两个时段为北西向,后一个时段为北东东向;次级小块体的主压应力方向变化较大;块体边界断裂有的成为应变梯度带...

  • 大华北地震动态重力监测网分形特征研究

    作者:李辉; 徐如刚; 申重阳; 郝洪涛; 孙少安; 周新 刊期:2010年第05期

    从分形儿何学角度研究优化后的大华北地震动态重力监测网的分形特征,给出优化后监测网的分维数D1=1.612、最佳化网格间距r=44km。对优化后大华北地震动态重力监测网的监测能力的分析结果表明:测网的最佳化网格间距与Ms5.0地震诱发的重力场变化区域的特征异常区半径基本相当;测网对Ms5.0以上地震具有较好的监测能力。

  • 震前电离层TEC异常扰动统计分析

    作者:祝芙英; 吴云; 周义炎; 林剑 刊期:2010年第05期

    利用IGS提供的电离层TEC资料,采用滑动平均方法,对2007年以来全球Ms7.0以上地震进行震前电离层TEC异常扰动研究。统计结果显示:94%的地震的孕震区上空出现了明显的电离层TEC异常扰动,扰动有正有负,而且负的异常扰动多发生在震前一周内,正扰动与时间没有明显的函数关系。

  • 玉树Ms7.1地震前电离层VTEC异常

    作者:熊晶; 周义炎; 吴云 刊期:2010年第05期

    利用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的GNSS连续观测站资料,解算了2010年4月14日玉树Ms7.1地震后,震中附近4个GNSS观测站(LHAS、LUZH、DLHA、WUSH)上空的TEC时间序列数据及中国区TEC二维分布的时间序列数据。从TEC时间序列图来看,其中LHAS、LUZH、WUSH站在4月1日当地时的下午TEC出现了正扰动;LHAS、LUZH和DLHA站在4月5日当地时的午夜TEC出现了正扰...

  • 用多种数据及粒子群算法反演河西地区主要断层运动

    作者:刘杰; 张永志; 王宏宇; 山锋 刊期:2010年第05期

    利用河西地区2001--2004年的GPS数据和水准数据及2003--2004年的重力数据,结合带惯性权重的粒子群算法与位错理论模型,给出3种数据的附有相对权比的联合反演断层滑动速率的模型。对该地区的主要断层三维滑动速率进行的联合反演计算结果表明:河西地区的主要断层均以逆冲为主,具有挤压趋势,其中阿尔金断裂、祁连山断裂、皇城-塔尔庄断裂以及...

  • 天津地区地壳垂向形变(GPS)与文安地震

    作者:周海涛; 郭良迁; 薄万举; 胡新康 刊期:2010年第05期

    利用天津地区GPS局域网的观测资料,研究了天津地区地壳垂向形变及其与文安Ms5.1地震的关系。结果表明,在文安地震前,天津地区地壳上升从N向S扩展,到地震期间,全区以上升变化占主导,震后地壳下降由S向N发展。站点的时序变化曲线表明,天津南部的站点在文安地震前后出现了明显的异常,一般出现于震前数月至1年,震后恢复。

  • 卫星重力测量与全球物质平衡问题研究

    作者:郝晓光; 方剑; 刘根友; 胡小刚; 刘成恕 刊期:2010年第05期

    介绍卫星重力场在固体地球科学中的应用前景,讨论“地球正常密度假说”和“板块运动重力学机制”在“全球物质平衡问题”研究中可能发挥的作用。

  • 中国分量钻孔地应力-应变观测发展重要事件回顾

    作者:邱泽华 刊期:2010年第05期

    中国的钻孔应力相对观测是在李四光的倡导下开始的,目的是探索地震预报的途径。早期的钻孔应力观测(电感法)试图直接观测应力变化,在与弹性力学理论的结合上存在矛盾,即理论上需要观测的是位移,实际上用的压磁传感器是观测力的。1977年,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发生的变革,为后来四分量应变观测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在人们努力协调传感器与...

  • 顾及地壳密度模型的Airy-Heiskanen均衡重力异常的计算

    作者:胡敏章; 李建成 刊期:2010年第05期

    分析了地表沉积层、地壳内部密度异常和Moho面起伏对重力异常的影响,提出采用CRUST2.0提供的地壳密度来取代传统的重力归算中的地壳和地幔密度常数,采用Airy—Heiskanen均衡模型进行均衡重力异常的计算,讨论引入CRUST2.0带来的影响。

  • DInSAR技术监测青藏高原冻土形变的试验研究

    作者:胡波; 汪汉胜; 贾路路; 王平; 胡俊; 樊文静 刊期:2010年第05期

    以青藏铁路拉萨段为试验区,利用DInSAR技术和Palsar数据监测得到了该地区的冻土形变,对形变图的分析表明,其形变非常吻合冻土冻胀融沉的物理变化规律,说明DInSAR技术适合在青藏高原大范围内监测冻土形变。

  • 地形变旋转张量探讨

    作者:刘序俨; 黄声明; 林岩钊 刊期:2010年第05期

    在分析地形变组成的基础上,指出旋转与应变张量矩阵同出而异名,两者皆为位移梯度矩阵的不同组合。旋转张量矩阵为位移梯度矩阵与其转置矩阵之差的1/2,为一反对称矩阵,由于该矩阵的对角线元素为零,旋转张量矩阵已退化为一向量,该向量的方向与模表征了地壳的刚体旋转角位移。给出了位移梯度矩阵、旋转与应变张量矩阵的普适表达式,而旋转张...

  • 大气质量负荷对GPS基准站的影响

    作者:田云锋 刊期:2010年第05期

    分析大气质量负荷对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GPS基准站的影响,对所有历史数据进行了重新分析,比较了全球框架、区域框架以及经过ATML改正的区域框架下3种解中白噪声和闪烁噪声的大小、周期项和速率估计等的差别,并分析了ATML与公共噪声的关系。结果表明对于区域框架来说,加入ATML改正能够带来一定的改进,如:水平分量白噪声和垂向分量闪烁噪声...

  • 利用GPS阵列观测数据提取地震波信息的波束聚焦法

    作者:陆亚英; 伍吉仓; 孟国杰; 胡丛玮 刊期:2010年第05期

    介绍一种利用GPS阵列高频观测数据提取地震面波信息的波束聚焦法。通过在GPS坐标序列的垂直分量中加入模拟的瑞利波信号,得到GPS阵列观测站模拟地震波记录,分析了波束聚焦法在不同信噪比下提取地震波信号的能力。结果表明,当信噪比为1.5时,不能获得正确的慢度估值;当信噪比为3时,提取的慢度估值接近理论值。

  • 基于小波分析的GEO卫星异常识别研究

    作者:刘雁雨; 常志巧; 何峰; 郭睿 刊期:2010年第05期

    当卫星轨道异常发生时,用动力学方法所确定的卫星轨道与卫星实际轨道偏差较大,如不能及时发现将会严重影响用户的导航定位精度。在几何法定轨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小波分析的GEO卫星异常识别方法,设计了固定分组法和移动开窗法两种方案,并结合COMPASS卫星机动期间几何法定轨结果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两种方案均能准确判断卫星发生异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