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春秋

档案春秋杂志 省级期刊

Memories and Archives

杂志简介:《档案春秋》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94年创刊,国内刊号为31-1870/K,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历史期刊。该刊是一份月刊,致力于发表历史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读图:小康路上、特稿、备忘、“巨变——行走在小康路上”征文、视点、钩沉、人生、老字号、史传、读档、幕后、影像

主管单位:上海市档案局
主办单位:上海市档案馆
国际刊号:1005-7501
国内刊号:31-1870/K
全年订价:¥ 280.00
创刊时间:1994
所属类别:历史类
发行周期:月刊
发行地区:上海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个月内
综合影响因子:0.04
复合影响因子:0.34
总发文量:2497
总被引量:1205
H指数:8
期刊他引率:1
  • 《不忘初心——上海市档案馆藏红色文献选萃》即将出版

    刊期:2017年第01期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宣告成立。上海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主要发源地之一,是工人阶级最集中的地方,同时也是新文化运动的发源地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基地。中国共产党在上海为发动工人运动,宣传革命思想,著书立说,办报纸,编杂志,在组织动员革命力量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 “把医疗卫生的重点放到农村去”——1965年巡回医疗队下乡纪实

    作者:刘守华 刊期:2017年第01期

    1965年春节是2月2日。北京城的冬天依旧那么寒冷,天空飘着雪花,鞭炮声时远时近,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牵着孩子、拎着礼物的人们。只有短短的3天假期,大家都忙着走亲访友。但此时,北京同仁医院副院长、著名眼科专家张晓楼却在家里整理行囊。在北京医学院、中医研究院、中苏友谊医院、同仁医院、中医医院这5家北京著名医院的医务人员中,像张院长一样准...

  • 七十年前,太平岛上的往事

    作者:容子 刊期:2017年第01期

    1995年夏,我的大舅赠我一本由他主编的1990年5月出版的第62辑《广东文史资料》。资料中有两篇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我国收复南沙群岛的纪实文章,一篇是由麦蕴瑜、麦士尧、何炳材、戴熙愉、林焕章等人口述,由我大舅整编的《1946年我国收复南沙群岛实纪》;另一篇是由原香港《大公报》记者黄克夫执笔的《南沙群岛实踏记》。

  • 1959年,回南开

    作者:赵英秀 刊期:2017年第01期

    1959年5月28日(星期四),总理在日理万机的繁忙国事中,拨冗抽暇,回母校南开大学视察。这一事件,震动遐迩。然而,笔者翻阅多种传记及故事集,均未发现关于此事的相关记载,遂成缺憾。遥想笔者当年是国立南开大学中文系(本科)二年级学生,又系校报《人民南开》的记者,有幸亲历此事并聆受总理的谆谆教诲,五十七载韶华倏忽而过,依然记忆犹新,诸般情...

  • 微记录

    刊期:2017年第01期

    @评论古今:古人有“四观”来看人:观人于临财,观人于临难,观人于忽略,观人于酒后。爱财是否取之有道,临难是否从容镇定,办事是否漫不经心,酒后是否放任自流。有分寸感就不贪,有意志力就不怕,有责任心就不懒,有自控性就不乱。此等人可交也!

  • 阿英的北上抗日之路

    作者:范学贵 刊期:2017年第01期

    珍贵手稿揭开往事1937年11月,上海沦陷。英美法等国租界保持中立,租界成为大海中的“孤岛”。文化工作者借此空间积极开展抗日宣传,据统计,当时有《每日译报》《华美周刊》等二十多种报刊在“岛内”有的放矢地出现。1938年10月10日,阿英不仅开张“风雨书屋”,还在阴暗潮湿的银行地下仓库里,担任英商中华大学图书公司发行的《文献》月刊主编。这...

  • 百年沧桑看昔今——父亲与江南厂的情缘

    作者:潘意敏 刊期:2017年第01期

    我的父亲潘启生1914年出身于一个船工家庭,是江南造船厂电焊工。他青年时期的梦想就是要亲手造出中国自己的军舰。从此,他与江南造船厂结下不解之缘。自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列强的“坚船利炮”轰开晚清国门,中国被迫面向世界。在曾国藩、李鸿章等近代有识之士“治国之道在乎自强”倡导下,江南机器制造总局于1865年6月3日在上海创立。目标是“师...

  • 我的丹麦文化之旅

    作者:陈学文 刊期:2017年第01期

    根据中丹文化交流协议,每年有三名中国专家受邀赴丹讲学。1996年2月丹麦国政府正式照会中国,邀请南开大学曾凡(范曾)、武汉测绘大学陈军和本人赴丹麦讲学,一切费用由对方负责。我在丹麦逗留了近一个月,先后到哥本哈根大学和奥尔胡斯大学讲学,并参观了一些景点,与丹社会多有接触,给我留下深刻而美好的印象,仔细观察其社会也让人颇有感触。

  • 跨越时空的情谊

    作者:李储文; 李松韻 刊期:2017年第01期

    1944年9月16日,在重庆会见了三位美国大兵:爱德华·贝尔、霍华德·海曼、杰克·艾德尔曼,他们在红岩村历史性的合影,作为中美人民友谊的象征,悬挂在北京中国人民历史博物馆。这三位美国大兵是我的好朋友,我为他们牵线见到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而感到非常荣幸;回想往日我们在一起时的情景,人生有这样弥足珍贵的情谊,真是刻骨铭心啊!

  • 王智量:苦难中那一叶生命的风帆

    作者:楼伊菁 刊期:2017年第01期

    王智量,中共党员,中国作协会员。1952年北京大学毕业留校任教。1954年调入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担任理论组实习研究员。1957年被错划“右派”,颠沛失业20年。1984年起出任华东师大教授、南京师大和苏州大学兼职教授,全国高校外国文学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上海比较文学会副会长,上海作协理事,上海翻译家协会理事、上海市政协文化委员会会员,国务院...

  • “国人观世界”征文评奖结果揭晓

    刊期:2017年第01期

  • 竺可桢日记里的陈叔陶

    作者:熊家钰 刊期:2017年第01期

    1938年10月底,西迁中的浙大所有教职员和师生全部安抵宜山,并于11月1日开学上课。1939年11月25日,日军长驱直入,南宁陷落,浙大决定于次日筹备再次搬迁。在这个时代背景下,竺可桢校长在,1939年5月15日星期一的日记中写道:“八点一刻至校,接教育部公文,准本校成立农化系,又于暑期中迁移入黔。

  • 回忆崇明大围垦岁月

    作者:朱林根 刊期:2017年第01期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国内适逢经济困难时期,形势相当严峻。党和国家及时采取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其中最具号召力的就是全民动员“大办农业、大办粮食”,以解决人民群众的吃饭问题。记得当时在上海各车站、码头、大街小巷,随处可见一幅由画家哈琼创作的“大办农业、大办粮食”的彩色宣传画。

  • 白求恩式的法国医生贝熙业

    作者:梅兴无 刊期:2017年第01期

    2014年3月27日在巴黎中法建交50周年纪念大会上,2015年9月3日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招待会上,国家主席两次热情赞扬法国医生贝熙业冒着生命危险开辟了一条自行车“驼峰航线”,把宝贵的药品运往中国抗日根据地。贝熙业在中国创造的文明传奇,曾湮没于历史尘埃之中鲜有人知。

  • 微记录

    刊期:2017年第01期

    @口袋野史:古代限房令,元世祖忽必烈曾禁止蒙古官员在原南宋统治区买房。原因有二:一是从前朝继承了许多房产可供分配;二是一些蒙古官员强买强卖,民怨四起。到明清此令更甚。不光禁止官员在工作地置业,还限制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