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与评论

创作与评论杂志 省级期刊

Creation and Criticism

杂志简介:《创作与评论》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88年创刊,国内刊号为43-1515/I,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文学期刊。该刊是一份半月刊,致力于发表文学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小说园地、新锐之思、今日湘军 、文艺现场 、批评视界、影视镜像、文化广角、艺术纵横

主管单位:湖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主办单位:湖南省文联
国际刊号:2095-2554
国内刊号:43-1515/I
创刊时间:1988
所属类别:文学类
发行周期:半月刊
发行地区:湖南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个月内
综合影响因子:0.054
复合影响因子:0.1
总被引量:1293
H指数:9
  • 主持人语

    刊期:2017年第16期

    在新生代的批评家中,张慧瑜的研究与批评独具一格。他以文化研究的方式切入当下文学生产的现场,通过对文本的细读来展开和发掘文学的社会面向。并以此求诸于主体的建构。这是一个非常恢弘的研究视野,在当下碎片化的历史语境中,尤其显得重要。

  • 张慧瑜及我们这一代人的使命

    作者:李云雷 刊期:2017年第16期

    我和慧瑜认识已经很久了,似乎很难写出对他的整体理解,那可能需要将他"相对化",梳理我们彼此之间的交往与交流,但是在我的感觉结构中,慧瑜似乎已构成了我内在的一部分,是我理解世界的一个重要中介,要将我们彼此剥离开来,需要做出极大的努力,无论是作为同学、同事、同道,慧瑜都是极为出色的,想起他来让人感觉很安心。最初见到慧瑜,是在戴锦华老...

  • 历史的纵深与幻象的解构——评张慧瑜的大众文化批评

    作者:赵牧 刊期:2017年第16期

    一何以会有一种眼光,总能绕到事物的背面,这是我每次阅读张慧瑜的著述时都会不由自主地发出的感叹。鲁迅1922年底写作《呐喊·自序》时,曾叙及多年前在日本仙台医专观看"幻灯片"的经历,其间,他因感慨于看客的麻木而决计弃医从文,这令很多人深信不疑,作为传记资料加以广泛征引,然而张慧瑜却不仅强调"幻灯片"事件的叙述性,

  • 真善美的别样抒写

    作者:张德明 刊期:2017年第16期

    在1940年代创作的《诗论》一著中,诗人艾青开宗明义地指出:"真、善、美,是统一在先进人类共同意志里的三种表现,诗必须是它们之间最好的联系。"随即,艾青又用诗情洋溢的语句补充道:"我们的诗神是驾着纯金的三轮马车,在生活的旷野上驰骋的。那三个轮子,闪射着同样的光芒,以同样庄严的隆隆声震响着的,就是真、善、美。"

  • 比记忆更深远 比想象更丰富——评汤素兰的小说《阿莲》

    作者:李红叶 刊期:2017年第16期

    毫无疑问,《阿莲》是汤素兰小说创作的高峰和代表作。我喜欢这本书里所呈现的所有细节以及所描绘的每一个人物形象。这些细节和这些形象揭示了某种人生的真相。通过这部作品,作家把最绵长的一种爱——对故土童年的爱放了进去,而发生在其间的属于常人的人际互动与悲欢离合,当作家遍阅人世后隔着时空做一种回溯性的写作时,一切故事都变得愈发清晰,

  • 论曹志辉情感系列小说的女性意识

    作者:马新亚 刊期:2017年第16期

    湘籍女作家曹志辉的文学创作多以散文见长。她的散文取材广泛,女性空间、亲情伦理、民情乡俗、天南地北、时代社会、家国情怀,无所不包。近年来,曹志辉以她一贯的人文情怀和细腻文笔,将重心放置在小说的创作之上。她的《清欢》《女歌》等情感系列小说,皆以女性的情感与命运为主线,从性别、城乡、

  • 人间正道是沧桑——评刘久安《好命是这样炼成的》

    作者:佘晔 刊期:2017年第16期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刘久安的《好命是这样炼成的》一书以传记文学的形式生动诠释了"天有情老,人间沧桑"的世俗真理,它是一本作者大半个世纪风雨人生的深情回忆录,更是一部见证时代变迁与个人命运沉浮的精神自传。作家用真实的语言和情感讲述那些"真实、真情、真悟"的故事,令人感动,催人奋进,驱人向善,是当下传记文学创作百花园...

  • 建构中国当代文学史料学的路径和方法刍议——由《中国当代文学史料问题研究》谈起

    作者:张广海 刊期:2017年第16期

    近一二十年来,中国现代文学史料学建设,已然较为清晰地内化为学科发展的潜意识,取得可观成果。而与现代文学血脉相连的当代文学,研究长期由理论批评主导,常被加诸"以论代史"的批评。这一状况的出现受制于当代文学的学科特性,当然不宜简单评判。但随着当代文学逐步走向历史化,史料学建设的问题便凸显了出来。近年来,当代文学史料研究已日渐被学...

  • 《路边野餐》:时空建构与诗学隐喻

    作者:叶馨 刊期:2017年第16期

    青年毕赣导演的《路边野餐》(2016),以镜中镜、长镜头、画面叠化、时光流转、现实与梦境交织等虚实结合的手法,以频繁出现的诗歌、手表、时钟、野人、镭射彩灯、苗族蜡染、红丝带、花衬衫、芦笙、磁带、蓝色绣花鞋、电风扇、手电筒、绿皮火车等多义性诗化意象,打造出一部"中国式魔幻现实主义"之作。

  • 《路边野餐》:时空建构与诗学隐喻

    作者:叶馨 刊期:2017年第16期

    青年毕赣导演的《路边野餐》(2016),以镜中镜、长镜头、画面叠化、时光流转、现实与梦境交织等虚实结合的手法,以频繁出现的诗歌、手表、时钟、野人、镭射彩灯、苗族蜡染、红丝带、花衬衫、芦笙、磁带、蓝色绣花鞋、电风扇、手电筒、绿皮火车等多义性诗化意象,打造出一部"中国式魔幻现实主义"之作。

  • 《心迷宫》:谜题电影中的中国乡村现实

    作者:王继阳 刊期:2017年第16期

    2015年10月16日,由青年导演忻钰坤编剧并导演的一部中国乡村现实悬疑电影《心迷宫》登录银幕。影片凭借严谨的故事结构、环形的故事叙事、诡异的细节设置、纪实性的美学体系受到电影业界的一致好评,并于2014年荣获First青年影展最佳剧情片和最佳导演,接连入围威尼斯电影节,荣获第51届台湾金马影展最佳原著剧本提名、

  • 《八月》:用纯粹的诗意回望迷惘的时代

    作者:程思 刊期:2017年第16期

    每一个重要的历史阶段都会带来社会文化表征层面的多样变化,意识形态、体制以及人们的内心感受,都会随着时代变迁而发生自身的形态变化。影片《八月》聚焦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最为焦灼的转轨改制时期,创作者采用的是稀释生活的近似散文式的开放形式,通过强化"日常生活"本身,把日常本身的临摹,上升为诗意的影像。去除了意识形态,去除了受害者、加...

  • 主持人语

    刊期:2017年第16期

    艺术是人类文化构成中最有代表性、最重要的一部分,每个历史阶段的艺术发展都有不同的特点。艺术史是整个社会发展史、文化发展史中的一务重要线索。处在时展的思想前沿的艺术博物馆——美术馆的学术建设,正是包含——或者某种意义上重合于美术馆知识生产的过程。

  • 艺术与公众:美术馆公共教育在中国

    作者:杨应时 刊期:2017年第16期

    作为博物馆的重要类型之一,美术馆(艺术博物馆)是公众的精神文化家园,肩负着提高公民素质、丰富群众生活、激发创新精神、增进文化交流的重要使命。在进入美术馆专业领域之前,我曾经在英文中国日报(CHINA DAILY)多年从事视觉艺术方面的报道和评论工作,当时常常感慨于美术馆与普通公众之间的距离与隔膜,期盼能够通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让艺术...

  • 美术馆亟待建构自身的收藏谱系

    作者:魏祥奇 刊期:2017年第16期

    美术馆的基本功能有四:展览、收藏、研究和教育。四者之间的关系,一个普遍的共识是:有好的研究和策划,才能有好的展览,才能有好的收藏,才能有好的教育。但事实上,一个美术馆如果没有建构自身的收藏谱系,则很难独立开展研究和策划的工作,所谓的好的展览也就不存在,更无法有进一步的收藏和公共教育项目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