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评谭

创作评谭杂志 省级期刊

杂志简介:《创作评谭》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88年创刊,国内刊号为36-1080/I,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文学期刊。该刊是一份双月刊,致力于发表文学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专题 新世纪江西文艺二十年、人物、现象_文化消费中的“嗑cp”现象研究、现象、视点_“新世纪文学二十年”笔谈、视点、钩沉、谈艺、读诗...

主管单位:江西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主办单位:江西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国际刊号:1005-796X
国内刊号:36-1080/I
全年订价:¥ 150.00
创刊时间:1988
所属类别:文学类
发行周期:双月刊
发行地区:江西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个月内
综合影响因子:0.08
总发文量:1620
总被引量:290
H指数:5
  • 卷首

    作者:颜敏 刊期:2004年第10期

    <正> 今年9月《南方人物周刊》以三分之二的篇幅重点推出的"影响中国公共知识分子50人"专题,在文化界引起广泛反响,争议颇多。我想指出的是,这个"排行榜"显示,近些年来为社会代言的大多为经济、法律、宪政、社会等学界的知识分子,而有幸跻身其中的文学知识分子却多是上个世纪80年代涌现的知识精英.因此公共知识分子的提出,很可能挠到一部...

  • 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简介

    刊期:2004年第10期

    <正> 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是江西省文科重点院系,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学术传统。文学院的前身是1940年创立的国立中正大学文法学院,著名学者王易、欧阳祖经、姚名达、刘泳溱等先后在该院任教。全国解放后,学院经历了几次重大调整。1994年10月,经江西省教委批准,在原中文系及相关研究机构的基础上组建了文学院。经过160余年前后几代人的...

  • 文本学视野中的超文本研究

    作者:傅修延 刊期:2004年第10期

    <正> 我们所处的是一个传媒变革的时代。根据记载,中国直到唐代还是手抄本的天下,北宋以后由于印刷的便利,文字传播开始繁盛,小说亦随之兴起。18世纪发生在英国的工业革命,为报刊和小说的流通奠定了物质基础。造纸、印刷与传播技术的发展,乃是纸质文本进入消费市场的前提。20世纪的科技进步进一步丰富了传播媒介,电

  • 《曲径分岔的花园》的叙事学分析

    作者:龙迪勇 刊期:2004年第10期

    <正> 豪·路·博尔赫斯(1898—1986)是20世纪饮誉世界的阿根廷作家。他于1920年开始写诗,在出版了三本诗集之后,他把主要精力投入了短篇小说创作。在跨越大半个世纪的创作生涯中,博尔赫斯创作了大量的包括诗歌、短篇小说和散文在内的不同体裁的作品,这些作品互相说明,互相补充,融为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博尔赫斯的作品文体界限不是特别明显:他...

  • 当代网络媒体的生态美学反思

    作者:王岳川 刊期:2004年第10期

    <正> 近些年,面对大众文化的播撒,网络世界的勃发,影视传媒的中心主义,广告媒体的经济权力话语,人文话语和文学知识分子的身份正在发生着变化。就全球化语境而言,传媒消费主义已然触及到时代精神和个体享乐的问题。在后现代高速发展的经济战车中,人们基于对社会个体身份和历史虚无的理解,不再将理想主义作为自己的存身之道,而是将消费主义...

  • 关于中国文学批评史的思考

    作者:陈良运 刊期:2004年第10期

    <正>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以及与之关系密切的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虽然郭绍虞、罗根泽先生等的专著早巳行世,但在古典文学研究界并未引起充分的重视,一般性的大学.尤其是师范院校中文系,古代文学课程主要是讲作家、作品,稍加连贯便是'中国文学史'。作为面向中学语文教育的师范生,似乎只要能导读、讲解古代文学作品就可以了。当代国学大师钱钟...

  • 朱熹论欧阳修古文创作

    作者:夏汉宁 刊期:2004年第10期

    <正> 朱熹是宋学集大成者,同时他也是一位颇有文学素养并取得了一定文学成就的文学家。他不仅在创作实践上成就颇丰,而且在文学理论上也是独树一帜,郭绍虞先生称:"有宋道学家之文学批评。也至朱子而集其大成。"郑振铎先生也认为:"朱子最能欣赏文学,最知道伟大名著的好处所在。"的确,在文学批评方面,朱熹也是颇有建树的,他不仅在《诗经》、...

  • 90年代以来文学出版业的转型与文学批评的嬗变

    作者:张国功 刊期:2004年第10期

    <正> 充满着无限的意义差异性与丰富性的文学批评.并不是一种封闭式发展、自足性的存在,更不是一经生成即静态凝固,而是始终处在不停的变动与建构之中。以往我们谈论文学批评时,多把关注的焦点放在一些既成的文学观念、潮流、批评方法及影响所及的创作等,而对制约文学批评如何生成的运行机制、传播途径及接受方式等文化制度则相对有所忽视...

  • 《紫罗兰》侦探小说论

    作者:博玫 刊期:2004年第10期

    <正> 侦探小说是中国通俗小说中惟一的舶来品。据有关研究资料表明,中国最早翻译外国侦探小说的是《时务报》的英文编辑张坤德,他所译的是亚瑟·柯南·道尔的四部作品,分别连载于1896年至1897年的《时务报》第六至十二册、第二十四至三十册上。然而尽管它们起步比较早,并且带动了大批的追随者,可是由于一开初就受到同时的政治小说翻译挤压,...

  • 离间与聚结——《过客》的意义生成系统

    作者:刘彦荣 刊期:2004年第10期

    <正> 一般地从鲁迅的《过客》中求得一个简略的意义生成脉络并不困难,例如,我们可以根据索绪尔关于意义探寻的一般性原则,以过客为中心,提取 AB、CD 两条轴线:AB 为同时轴线,表明"同时存在的事物间的关系",在此轴线上,有老翁、过客、女孩。CD 为连续轴线,"一次只考虑一样事物,但第一轴线上的一切事物都位于这条轴线上"。在此轴线上,是由东...

  • 论曹禺早期戏剧中的“残酷”观念

    作者:刘志华 刊期:2004年第10期

    <正> 曹禺早期剧作《雷雨》、《日出》、《原野》,作者将人物置于各种复杂尖锐矛盾中,在郁闷抑或恐惧的戏剧场景中,在极端的爱与极端的恨,在复仇与反复仇、在向善的自救与无奈的沉沦中挣扎、反抗、毁灭。为什么曹禺如此"无情"而"残忍",要将戏剧人物置于无情的审判、无力的反抗、无奈的毁灭中呢?笔者以为,

  • “80后”,文学生命之轻之重

    作者:熊玫 刊期:2004年第10期

    <正> 现代媒体的确功不可没。几百年前,"大观园"里的姑娘们面对诗歌创作只能自吟自唱自娱自乐,而今天的"80后"作家们却大有抛弃历史、革新历史、再造历史的架势。韩寒、郭敬明、春树、李傻傻、张悦然……一批出生于上个世纪80年代后的作家年轻得无法在脸上写上沧桑的时候,他们已经自如地把一本本或厚或薄的

  • 生命姿态的写作

    作者:戴定华 刊期:2004年第10期

    <正> 我生于1981年。网络上有这么一句话:"我们是80年代的蛋。"崔健有一首歌叫《红旗下的蛋》,歌中这样唱道:"现实像个石头,精神像个蛋,石头虽然坚硬,可蛋才是生命,妈妈依然活着,爸爸是个旗杆子,若问我们是什么,红旗下的蛋。"这首歌为许多70年代生人所热爱。我曾经和一位生于70年代的朋友说起"80年代的蛋"这个称呼,他表示出很不理解的神情...

  • 等待成长的青春

    作者:陈燕华 刊期:2004年第10期

    <正> 关于"80后"已经说得太多,它是一个让人爱恨交加的命名,它身上负载着商业的极大纵容和文学评论界的极端苛刻。不管怎么说,市场需要"80后",他们需要用"80后"制造更多的热点和吸引更多的眼球;而在我们这个物质充裕的时代,同样生于80年代后的庞大的读者群们比上几代人有了更多的购买力和选择权.尽管评论界是淡漠或苛责,他们也毅然手捧着"...

  • 谁在说,谁在听?

    作者:涂薇 刊期:2004年第10期

    <正> 与文字有关的事情,总是与时间分不开。无论是写故事,还是听故事,大都如此。一般认为,"80后"是一个主要按照生理时间划分的写作者群体,但是不能忽略的问题的另一面是,听这些故事的人同样也是可以用时间来划分的。一个饱经风霜的成年人,一个习惯了超越表象,习惯了寻求意义的成年人是很难加入这个听故事的群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