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用发动机

车用发动机杂志 北大期刊 统计源期刊

Vehicle Engine

杂志简介:《车用发动机》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78年创刊,国内刊号为12-1466/TH,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工业期刊。该刊是一份双月刊,致力于发表工业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设计计算、性能研究、启事、测试与诊断

主管单位: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主办单位:中国北方发动机研究所(天津)
国际刊号:1001-2222
国内刊号:12-1466/TH
全年订价:¥ 160.00
创刊时间:1978
所属类别:工业类
发行周期:双月刊
发行地区:山西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0.65
复合影响因子:0.33
总发文量:1254
总被引量:5976
H指数:22
引用半衰期:3.5
立即指数:0.0201
期刊他引率:0.9355
平均引文率:4.604
  • 快速压缩(膨胀)机的湍流问题和光学诊断优化方法

    作者:吴东远; 李雪松; 董雪; 许敏 刊期:2017年第01期

    回顾了典型快速压缩(膨胀) 机的基本原理和结构特征,并阐述了快速压缩(膨胀) 机运行时缸内存在的 湍流问题.此外 ,结合各研究实例中的典型测试方法,重点介绍了在快速压缩(膨胀) 机研究中用于速度场、温度和 浓度测量的光学诊断技术,并阐述了目前光学诊断技术应用于快速压缩(膨胀) 机的测试能力及其局限性.

  • 双通道蜗壳径流涡轮的设计与流动机理研究

    作者:刘云堃; 杨名洋; 邓康耀; 陈化; Ricardo; Martinez-Botas 刊期:2017年第01期

    低负荷下的扭矩对于小型发动机十分重要,其决定了汽车的驾驶性能.配有双通道蜗壳的涡轮已被证 实在瞬态性能和气缸扫气方面具有极大优势.本研究通过数值方法,比较了不同部分进气条件下双通道径流涡轮 的性能.设计了一个双通道径流涡轮,以达到某国外混流涡轮(带有可变喷嘴的涡轮 A)的流通能力.借助软件 ANSYS-CFX,采用稳态数值模拟方法来实现全...

  • 增压器压气机叶轮在高原环境下的失效分析与改进

    作者:张继忠; 武爱军; 胡力峰; 王林起; 裴伟; 闫瑞乾; 庄丽 刊期:2017年第01期

    针对高原环境下增压器超速引起的压气机叶片断裂的问题,介绍了故障定位、故障分析、故障再现以及 改进等处理全过程.从增压器工作载荷谱入手,分析了叶轮的应力分布、叶片模态变化,确定了叶片不同部位的失 效模式.从降低转速、提高叶片固有频率和提高出口处叶片的抗疲劳强度三方面优化了压气机叶轮,通过故障再现的对比性试验、性能对比试验等验证...

  • 废气旁通阀开度对增压直喷汽油机部分负荷性能的影响

    作者:黄震; 洪伟; 解方喜; 苏岩; 黄恩利; 王鑫峰 刊期:2017年第01期

    汽油机节气门产生的节流损失对增压发动机泵气损失的影响相当严重,尤其是在中小负荷时,针对这一问题采用试验的方法研究了中小负荷下旁通阀开度对增压直喷汽油机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节气门开度 较小的小负荷工况下,涡轮增压器不宜工作,否则排气背压过大,对发动机非常不利;而废气旁通阀全开可以减小排气背压,能使发动机的动力性和经济性提...

  • 非对称双流道涡轮增压发动机的数值模拟

    作者:马义; 宋涛; 史艳彬; 陈海娥; 窦慧莉 刊期:2017年第01期

    利用 GT-SUITE软件建立了双流道涡轮的物理模型,结合试验数据验证了模型的计算精度.基于该模 型对非对称双流道涡轮增压器的性能、匹配方法和非稳态特性进行了计算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 EGR率条 件下,非对称双流道涡轮增压器比对称双流道涡轮增压器具有更低的泵气损失和有效燃气消耗率;匹配大流通能 力和小非对称度的增压器可进一步降低泵...

  • 分子筛型SCR对车用柴油机排放改善的试验研究

    作者:张琳; 景晓军; 刘欣源; 李腾腾 刊期:2017年第01期

    商用车柴油机多采用DOC+SCR的后处理系统来满足国Ⅳ、国Ⅴ排放标准的要求,而不同类型SCR的催化特性对最终污染物排放影响也不同.试验获取了一支铜基分子筛型SCR,基于1台2.8L柴油机和一支钒基SCR,运行了车用柴油机稳态循环(ESC)和瞬态排放循环(ETC),研究并分析了其对柴油机污染物的减排特性.结果表明,相较于钒基SCR,运行ETC循环时分子筛型SC...

  • 双涡轮增压系统压气机通流特性匹配方法

    作者:谢海江; 李华雷; 邢卫东 刊期:2017年第01期

    通过离心式压气机特性图谱分析,建立了压气机通流特性模型来表征节流线.基于压气机通流特性模 型,针对车用柴油机典型工况建立了性能指标函数,从而指导增压系统匹配方案的确定.针对典型双涡轮增压系 统,明确了增压系统匹配流程,建立基于压气机通流特性的匹配方法.针对某型 6 缸增压柴油机不同工况的性能 参数指标,进行了相继增压系统和可调两级...

  • 高强化柴油机铸铁缸盖承载特性研究

    作者:景国玺; 张树勇; 付文清; 许春光; 文洋; 李鹏; 卫军朝 刊期:2017年第01期

    研究了某柴油机铸铁缸盖结构温度和应力随时间的变化行为,明确热一机械载荷作用下缸盖的承载规 律,为缸盖寿命预测模型建立提供依据.首先建立了缸盖有限元分析模型,利用实测温度和应力数据对模型进行 了标定,进而基于该模型计算了标定工况及怠速与标定工况交替变化条件下缸盖温度和应力的变化规律.仿真结果表明:缸盖最高温度和最大热应力出现在...

  • EGR对柴油-天然气双燃料发动机稀燃的影响

    作者:朱赞; 潘玉萍; 杨升; 宛仕枨; 黄豪中 刊期:2017年第01期

    在一台由柴油机加装天然气供给系统改装而成的双燃料发动机上进行试验,分别研究了EGR率和过量空气系数(Фa)随喷油提前角变化对双燃料发动机的影响.结果表明:当EGR率为0时Фa过大导致热效率降低.增大喷油提前角使着火提前,燃烧得以改善,最大压力升高率和最高燃烧压力提高,热值折合燃料消耗率降低.喷油提前角一定时,最大压力升高率、最高燃烧压...

  • F-T柴油与正丁醇混合燃料的燃烧和排放特性研究

    作者:原霞; 王铁; 谷丰收; 杨甜甜; 孙秀全 刊期:2017年第01期

    F-T柴油具有十六貌值高、几乎不含硫和芳香经的特点,正丁辱是能量密度较高的可再生的生物质燃 料.在增压中冷4缸柴油机上对比研究了 0号柴油、 F-T柴油和F-T柴油-正丁辱混合燃料的燃烧、排放特性.结 果表明:与柴油相比,掺混丁辱后缸内压力峰值、压力升高率降低;燃用 F-T柴油-正丁辱混合燃料可同时降低炭烟 和 NO ,排放,随着正丁辱掺混比例的提...

  • 点火位置对汽油转子发动机燃烧过程的影响

    作者:潘剑锋; 黄明财; 范宝伟; 潘振华; 胡翔; 陆尧 刊期:2017年第01期

    以点燃式汽油转子发动机为研究对象,建立了相应的湍流和燃烧模型,实现了发动机工作过程的三维动态模拟,并利用试验结果进行对比验证.在此模型基础上,模拟计算和分析了4种不同点火位置对缸内压力、温度、火焰传播及NO2生成的影响.结果表明:点火位置选择在燃烧室中轴线上,与转子凹坑中心位置重合,能优化燃烧,获取较大的功率;在燃烧室后部点火时,...

  • AMA和SRC工况下轻型车催化器温度对比分析

    作者:孙龙; 刘宇; 雷利刚; 张建伟; 宁军 刊期:2017年第01期

    选择了1辆进行轻型车排放控制装置耐久性试验的车辆,在底盘测功机上按照AMA(里程累积循环)和SRC(标准道路循环)工况分别运行,采集了测试车辆的催化器温度和车速数据,研究分析了两种不同耐久工况下的催化器温度分布特征和瞬时变化特征.研究表明:AMA工况下,温度主要分布在460-640°C之间,催化器平均温度为549.34°C;SRC工况下温度分布在两组比...

  • 进气掺氢与富氧燃烧对汽油机性能影响的试验研究

    作者:刘利梁; 张虎; 张玉银; 张伟 刊期:2017年第01期

    在JL3G10汽油机的基础上,搭建了发动机台架以进行掺氢富氧条件下的台架试验.利用该台架分别对不同进气含氧量(体积比),不同进气掺氢比以及富氧掺氢时汽油机的动力性与排放进行了试验研究.研究表明:相比原机,进气含氧量为25%时汽油机功率与扭矩提高了20.7%,HC排放减少36%,CO排放减少10.6%,但NO,排放增加了149.6%;2%进气掺氢比下的HC排放相比原...

  • 不同喷油模式下柴油机可用能分析的试验研究

    作者:于书海; 马兴兴; 刘瑞; 王崇; 崔亚彬; 宋东先; 高定伟 刊期:2017年第01期

    通过台架试验的方法,对1台0.5L单缸柴油机进行了热力学分析,将缸内燃烧所释放能量的热量分布和可用能分布进行计算和比较,在此基础之上比较了喷油规律相关参数对热平衡的影响,提出了相应减少不可逆损失、提升热效率的解决途径.试验结果表明:在相同工况下,对于不同的喷油模式,燃烧不可逆损失差异不大,差异主要体现在排气损失和其他部分损失;预喷...

  • 电磁驱动配气机构单缸汽油机的电控系统开发

    作者:刘学良; 常思勤; 刘梁 刊期:2017年第01期

    为应用电磁驱动配气机构的单缸汽油机设计了基于DSP(TMS320F2812)的电控系统,此电控系统除常规的喷油、点火等控制功能外,还可通过调节进、排气门控制参数(气门开启时刻、关闭时刻以及气门升程)直接调节进气量,进而实现发动机不同工况下的稳定运转.完成了初步的运行试验,验证了电控系统的可行性,为进一步应用电磁驱动配气机构提高发动机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