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用发动机

车用发动机杂志 北大期刊 统计源期刊

Vehicle Engine

杂志简介:《车用发动机》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78年创刊,国内刊号为12-1466/TH,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工业期刊。该刊是一份双月刊,致力于发表工业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设计计算、性能研究、启事、测试与诊断

主管单位: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主办单位:中国北方发动机研究所(天津)
国际刊号:1001-2222
国内刊号:12-1466/TH
全年订价:¥ 160.00
创刊时间:1978
所属类别:工业类
发行周期:双月刊
发行地区:山西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0.65
复合影响因子:0.33
总发文量:1254
总被引量:5976
H指数:22
引用半衰期:3.5
立即指数:0.0201
期刊他引率:0.9355
平均引文率:4.604
  • 内燃机微波协助点火研究发展综述

    作者:王兆文; 张新华; 成晓北; 占腊民; 迟浩; 石书国 刊期:2016年第06期

    稀薄燃烧是能够大幅度提高内燃机热效率和降低内燃机排放的最有潜力的技术之一。针对稀薄燃烧面临的点火困难、燃烧不稳定等问题,综述了一种新型内燃机点火方式——微波协助点火技术,主要介绍了国内外微波协助点火技术的发动机台架试验研究、定容弹试验研究和点火机理等方面的研究,并指出微波协助点火这一技术能在无需改变内燃机现有结构的前提...

  • 四点中心差分法在EGR阀开度PID控制算法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褚全红; 张科勋; 张春; 孟长江; 郝守刚; 李进 刊期:2016年第06期

    EGR系统通过调整阀开度实现对再循环已燃气体的流量控制,现有EGR阀开度控制算法多采用传统PID控制算法。传统PID控制算法中,差分项对数据误差和干扰较敏感,易引起振荡。针对这一问题,采用四点中心差分法代替原有一阶后向差分算法,考虑过去4个时刻的误差,通过时间加权求和得到优化的差分量,该方法可减少数据误差对差分项的干扰。采用阶跃响应曲线...

  • 基于双子乳化剂的微乳化柴油配比优化

    作者:周海杰; 陈振斌; 邓小康; 谢荣富; 李菲 刊期:2016年第06期

    为了研究双子乳化剂对微乳化柴油稳定性的影响,以Minitab软件设计单因素试验、Plackett-Burman试验、爬坡试验、Box-Behnken试验,通过Box-Behnken试验数据,建立响应面模型,通过Minitab软件中的寻优模块,对试验结果寻优,得到最优的试验配方(体积分数):复配乳化剂比例2.13%,蓖麻油比例1.02%,柴油比例80.85%,HLB值6.56,葡萄糖水溶液16%,溶液中葡萄...

  • 大功率柴油机活塞连杆组机械损失分析

    作者:张利敏; 高峰; 李京; 张忠伟; 刘玉婷; 吴永兴 刊期:2016年第06期

    某大功率柴油机的整机机械损失试验研究表明,活塞连杆组机械损失占比最大,后续着重开展该组件机械损失研究。考虑到整机试验难以考察活塞连杆组各摩擦副机械损失,因此借助仿真方法开展其机械损失分配研究,并通过各分项机械损失之和与修正试验数据对比验证模型有效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活塞连杆组机械损失随最高燃烧压力和转速的变化规律,...

  • 基于热平衡试验和倒拖试验的柴油机有效能传递与节能潜力研究

    作者:田永海; 牛军; 梁红波; 曲栓; 孙丹红 刊期:2016年第06期

    为定量研究柴油机系统各部分能量可利用的潜力,针对某柴油机进行了热平衡试验和倒拖试验研究,分析了柴油机系统能量传递和有效能损失的本质。由以热力学第一定律为基础的热平衡分析得出,除了摩擦、驱动附件和余项损失外,还含有约90%的燃料燃烧能量存在对外做功的可能;由以热力学第二定律为基础的平衡分析得出,可对外做功的量约占燃料总量的58%,...

  • VGT叶片开度对二级增压柴油机高海拔低速匹配特性的影响

    作者:董素荣; 刘卓学; 刘瑞林; 那晓亮; 周广猛 刊期:2016年第06期

    基于二级可调增压柴油机高海拔性能模拟试验平台,研究了不同海拔条件下VGT叶片开度对高压共轨柴油机二级可调增压系统低速匹配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海拔下,随着VGT叶片开度的减小,高压级涡轮的涡轮膨胀比和压气机压比、绝热效率逐渐提高,而低压级涡轮膨胀比及压气机效率变化则趋于平缓,因此两级压气机总压比、总效率和总功率的变化趋势...

  • 恒压式燃油系统压力波动特性研究

    作者:孙柏刚; 刘志超; 王沛; 刘福水 刊期:2016年第06期

    以高压共轨系统为研究对象,对其压力波动特性进行试验研究,分析了喷油过程中压力波动阶段,对各阶段以相应的波动特征参量进行表征;对由燃油压力和温度改变引起的波动特征参量变化进行研究,得到了压力波传播速度、喷油压降下降幅值、波动过程幅值、周期以及衰减时间的变化规律,并通过理论分析,解释了喷油过程压力下降幅值与燃油密度、压力波传播...

  • PFI增压汽油机机油稀释试验研究

    作者:郄彦丽; 董乔; 张梓龙; 李克俊; 唐旭; 乔海波; 周建材 刊期:2016年第06期

    在一款1.0L气道喷射增压汽油机上研究了机油稀释的分布区域及其产生机理,发现机油稀释严重的区域主要集中在高速大负荷工况。通过对喷油器喷孔直径、喷油相位、VVT动作角、空燃比、水泵流量、机油冷却器散热量、曲轴箱强制通风系统PCV阀补气量等相关特性参数的调整验证,发现喷油相位靠后、空燃比过浓是机油稀释严重的主要原因,水泵流量、PCV阀补...

  • 进气门关闭状态下喷油时刻对汽油机性能的影响

    作者:马宗正; 邵凤翔; 王新莉; 杨安杰; 董少华; 张乾助 刊期:2016年第06期

    为了改善进气道喷射式发动机性能,采用台架试验和数值计算的方法对喷油时刻与进气道喷射式汽油机性能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进气门关闭状态下进行燃油喷射,发动机运行工况不同,喷油时刻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规律不同,小节气门开度时推迟喷油时刻会导致HC排放升高和发动机动力性下降,大节气门开度时喷油时刻的改变对发动机性能的影...

  • 高压共轨柴油机高海拔热平衡模拟试验研究

    作者:许翔; 刘楠; 刘刚 刊期:2016年第06期

    在内燃机高海拔(低气压)模拟试验台上,对某高压共轨柴油机进行了模拟高原环境的热平衡试验,研究了海拔高度和冷却液温度对柴油机整机热流量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海拔的升高,转化为有效功的热量以及排气带走的热量逐渐下降,冷却液散热量逐渐增大,其他热量损失大幅增加;在相同海拔下,随着冷却液温度的升高,转化为有效功的热量和排气带走的热...

  • 高原环境对缸内燃烧及壁面油膜的影响研究

    作者:刘永丰; 杨震寰; 成立强; 王龙飞; 黄树和; 鲍通; 薛赪; 高英英 刊期:2016年第06期

    为了分析高原环境下缸内燃烧过程及壁面油膜生成规律,采用CFD方法对不同海拔条件下柴油机燃烧过程进行了三维仿真计算,着重分析了海拔对壁面油膜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海拔升高,过量空气系数降低,滞燃期延长,着火推迟,燃烧恶化,柴油机性能下降;高原条件对壁面油膜生成有较大影响,壁面累计油膜质量随海拔升高而增大,4 500m海拔下壁面油膜累计质量最...

  • EGR对正丁醇-柴油混合燃料燃烧和排放的影响

    作者:王站成; 吴健; 商伟伟; 徐斌; 刘伊滨 刊期:2016年第06期

    依据发动机台架试验数据,利用Fire软件建立计算模型,并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研究了不同比例的正丁醇-柴油混合燃料在不同EGR率下的燃烧和排放特性。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向柴油中掺混正丁醇可以加快燃烧速率,改善EGR对燃烧过程带来的负面影响;采用较高的EGR率,可以抑制NO_x的生成,但混合燃料携氧燃烧,对NO_x的生成有促进作用,但总体来说NO_x的最终生...

  • 双面叶轮离心压气机内部流动特性研究

    作者:佟鼎; 徐思友; 杨策; 刘莹; 张俊跃; 张继忠 刊期:2016年第06期

    针对双面叶轮离心压气机的叶轮内部流动特性进行了研究,通过台架试验对单、双面离心压气机进行了对比分析,验证了CFD仿真模型的正确性。并在此基础上详细探讨了双面叶轮出口处流动的掺混特性以及机匣处理对双面离心压气机内部流动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双面离心压气机较单面压气机流量范围有了较大的提升,双面叶轮压气机扩压器内流动呈现极大的...

  • 基于能量法的气缸盖低周热机疲劳寿命预测方法研究

    作者:李鹏; 景国玺; 许春光; 文洋; 庞建超; 高英英 刊期:2016年第06期

    通过测试气缸盖本体解剖试样,获得气缸盖材料的循环应力应变特性,并利用仿真方法验证其合理性。在此基础上,依据发动机低周疲劳台架考核方法,运用子模型分析技术,得到考核循环内气缸盖火力面的应力分布和塑性变形特性。基于塑性应变能理论,结合试验测试,对火力面低周热机疲劳寿命进行预测和评估,分析表明排气鼻梁区的寿命较低,约为1 100次。

  • 基于零空间追踪和SWT的柴油机信号降噪研究

    作者:吴春志; 贾继德; 张玲玲; 贾翔宇; 张帅 刊期:2016年第06期

    为减少柴油机振动信号的噪声干扰,提取有用的信息,提出了一种基于零空间追踪算法和同步压缩小波变换相结合的组合降噪方法,利用压缩小波对主频信号精细重构的优点与零空间追踪算法的自适应分解的特点对信号进行降噪处理。该方法相比EMD更加适应柴油机振动信号特点,仿真和实例信号表明,该方法取得了较好的降噪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