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文艺评论

长江文艺评论杂志 省级期刊

Changjiang Literature and Art Review

杂志简介:《长江文艺评论》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2016年创刊,国内刊号为42-1888/J,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文学期刊。该刊是一份双月刊,致力于发表文学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脱贫攻坚背景下的乡村主题创作研究、建党百年·热播剧《觉醒年代》透析、圆桌会、聚艺厅

主管单位:湖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主办单位:湖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武汉大学中国文艺评论基地
国际刊号:2096-2460
国内刊号:42-1888/J
全年订价:¥ 220.00
创刊时间:2016
所属类别:文学类
发行周期:双月刊
发行地区:湖北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个月内
综合影响因子:0.14
总发文量:787
总被引量:207
H指数:6
  • 主持人语

    作者:周新民 刊期:2019年第03期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兴起了先锋文学的创作潮流。虽然持续时间不长,但是对于中国当代文学创作来说,意义却很重大。先锋文学给长期由现实主义主导的中国文坛带来了一股强劲的新风。也许正是这个原因,先锋文学的退隐、转向、消失,才成为重要的学术话题。在先锋文学兴起三十周年之际,学术界曾以此为契机,从不同的角度对先锋文学展开了深入的讨论...

  • “先锋文学”:何以成为自己的敌人?

    作者:顾奕俊; 何平 刊期:2019年第03期

    一、作为文学思潮或文学观念的'先锋文学'这似乎逐渐成为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有关'先锋文学'的讨论,为何越来越趋向于'命题作文'?相应的困惑也引申为深切担忧:'如果先挂起一个题目,做起文章来,那又何异于八股?'[1]但的的确确,在近些年国内各大高校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研究生入学考试中,涉及到'先锋文学'的考题隐约地透出'八股'之相——'先锋文...

  • 闲中着色,无事生非——浅议游移叙述的形式价值

    作者:叶立文 刊期:2019年第03期

    1984年,随着马原的短篇小说《拉萨河女神》[1]的发表,一个形式试验的潘多拉魔盒也就此打开:那些致力于文学革新的先锋作家,无不跃跃欲试,凭借着意识流、精神分析和结构主义等各种理论武器,一再涤荡了现实主义文学的艺术成规。然而,如此“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形式创新,究竟在多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国文学的传统却仍可存疑。因为若是以上述诸家后来写...

  • 边缘、常态与先锋诗歌的审美可能性

    作者:刘波 刊期:2019年第03期

    中国当代先锋诗歌的发生,在具体的时间界定上并不是特别明确。有人将其上溯至“”前的“地下诗歌”或更早的以食指、黄翔、哑默为代表的“前朦胧诗”。这些说法和命名,一方面是为了诗歌史乃至文学史叙述的方便,另一方面,也指向了先锋诗歌的现代性起源。不管是出于怎样的目的,对于先锋诗歌的认知,在诗人和诗歌研究者那里,好像是两套没有多大关联...

  • 先锋文学的回顾与猜想

    作者:东西 刊期:2019年第03期

    “先锋文学”在我这里是一个成长的概念。但它在中国文坛却是专指,专指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那批具有先锋姿态的文学作品。我开始从事写作的时候,先锋文学在中国如日中天。我注意它,主要是注意它的姿态,也就是令人耳目一新的写作方法。那些眼花缭乱的写作方法,对一直接受现实主义创作方法训练的我来说,确实具有吸引力,以至于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我...

  • 主持人语

    作者:孟君 刊期:2019年第03期

    自《流浪地球》在2019年春节取得高票房,并赢得社会广泛关注以来,科幻电影成为被寄予重望的中国电影类型。在上述语境下理性思考中国科幻电影现实状况与未来走向,显然是务实且必要的。本栏目共刊发三篇论文,对中国科幻电影进行不同角度的探讨。其中,王献、张慧瑜的《谈当下'中国科幻电影'创作的开放性》对中美科幻电影加以比较,探究中国科幻电影...

  • 电影工业、想象力与社会基础——论中国科幻电影的驱动因素

    作者:孟君 刊期:2019年第03期

    1968 年,科幻电影《2001 太空漫游》上映,导演库布里克以宏伟瑰丽的宇宙视效与气势磅礴的交响音乐拉开了影片序幕,确定了当代科幻电影充满哲思和想象力的风格与特征。影片开篇的交响诗配乐《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体现了科幻电影的雄心,即电影与哲学、音乐一样,能够从人类整体的宏大视角思考人类的命运,想象宇宙的未来,这是科幻电影有别于其他电...

  • 谈当下“中国科幻电影”创作的开放性

    作者:王献; 张慧瑜 刊期:2019年第03期

    伴随2019年《流浪地球》的热映,“科幻电影”作为一个诞生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美国学界的类型片概念,在中国真正实现了其在地化延伸。相比较而言,美国社会及学界对于科幻电影的评述与研究脱胎于大量的科幻电影创作实践,而当下“中国科幻电影”概念的建构则在很大程度上来自社会内驱力的牵引,显现出跨历史和跨地域的开放特质。较为“薄弱”的中国...

  • 中国道路的影像呈现——论《流浪地球》的科技创新与文化价值

    作者:王文斌; 王昕 刊期:2019年第03期

    在《流浪地球》中,中国元素体现在中国城市特征、中国自然景观以及中国式人物形象的深入刻画;中国文化价值体系包括从人民角度探讨的集体主义情怀、从国家角度探讨的家国情怀以及从全球视角探讨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以这些价值观念和艺术表达为基础,《流浪地球》最终成为了中国道路的影像呈现。

  • 走进《白鹿原》的另一条路——以陈忠实个人阅读史为基线的考察

    作者:郭洪雷 刊期:2019年第03期

    1985年8月,由于连续两届茅盾文学奖推荐不出一部长篇参评,新时期以来甚至没有一部长篇出版,中国作协陕西分会召开了“陕西长篇小说创作促进会”。陈忠实、路遥、贾平凹、京夫等都参加了会议。这次会议效果明显,大约两年后,路遥出版了《平凡的世界》(第一部),贾平凹出版了《浮躁》。前者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后者荣获美孚石油公司设立的飞马文学奖...

  • 主持人语

    作者:刘艳 刊期:2019年第03期

    以作家个人阅读史来考察作家的创作,成为郭洪雷近年文学研究和文学评论的一个基线,也成为他寻找走进陈忠实《白鹿原》的另一条路。陈忠实早期阅读经验,陈忠实如何在阅读中反省、剥离和突破,陈忠实又如何在《白鹿原》当中熔铸了自己的生命体验,登上那道埋藏着民族秘史的古原——成为郭洪雷能够解密《白鹿原》的一径。

  • 《路遥论》

    作者:杨晓帆; 江文 刊期:2019年第03期

    华中师范大学青年学者、评论家杨晓帆的《路遥论》,以柳青所代表的'十七年'文学传统为历史参照,追踪路遥关于'交叉地带'认识的形成与改变,及其相应的文学实践:一方面,路遥的写作究竟属于哪一种'现实主义'?他以何种方式续写了'柳青的遗产',又如何将其接续到80年代的社会思潮与文学场中?另一方面,参照50—70年代社会主义实践克服'三大差别'的理论...

  • 上穷碧落下黄泉,续上海繁华旧梦——王安忆《长恨歌》重释

    作者:刘艳 刊期:2019年第03期

    王琦瑶的一生看似与世隔绝,实际上她并非一个生活在时代和历史之外的人,王安忆为她着力构造的是一部日常生活的历史,倾泻其中的是作者对王琦瑶乃至整个上海市民生活,或者更为确切地说,是对海派市民文化特征的'日常生活'的细腻描写。令人目不暇接的细节化叙述,带出的是日常生活素朴的美和鲜活的生活质感。

  • 罂粟、市场与骨头、舌头——重读《尘埃落定》

    作者:申霞艳 刊期:2019年第03期

    《尘埃落定》是阿来的第一个长篇,1998 年3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前四章在《当代》杂志第2 期发表),2000 年获得第五届茅盾文学奖。《尘埃落定》飘逸、惊艳而宏阔,以诗写史、虚实相生的讲述方式让人折服。作为一个认同藏族文化却以汉语写作的作家,阿来不断探索将藏族审美经验汉语化的可能。他对佛经的阅读,对藏族民间文化的耳濡目染,对其他族...

  • 文学的正途

    作者:刘醒龙 刊期:2019年第03期

    文学艺术的特性是对灵魂的表达。也只有文学艺术才能够与人的灵魂进行交流,并想出办法,将看不见的灵魂,变成具体形象传播开来,传承下去。文学创作的认知态度、认知方式与文化自信密不可分,不仅关系文艺作品的成败,也关系本民族的文化精神存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