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丛刊

长江丛刊杂志 省级期刊

Yangtze River Series

杂志简介:《长江丛刊》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79年创刊,国内刊号为42-1853/I,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文学期刊。该刊是一份旬刊,致力于发表文学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本期关注、中外文学、文艺视野、百家评论、语言研究、文化探析

主管单位:湖北省作家协会
主办单位:湖北省作家协会
国际刊号:2095-7483
国内刊号:42-1853/I
全年订价:¥ 360.00
创刊时间:1979
所属类别:文学类
发行周期:旬刊
发行地区:湖北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个月内
综合影响因子:0.05
总发文量:28382
总被引量:2918
H指数:9
平均引文率:0.0759
  • 李敬泽的文学博思与博爱

    作者:叶苏 刊期:2014年第15期

    <正>抵近文学精义,勘察文学运势,在疏浚和导引中浸透着对文学的博思与博爱,这或许更像李敬泽文学批评的品相。文学批评向来容易自然而然地走上某种定式的路数。此所谓定式即专于和长于文学的某一方面或某一层面的探究,经年切磋琢磨,把脉施治,专以至技长或卓越,如专科医生,只要不串科作业,大抵一辈子可以一招鲜或一壶济文。而时下为论者急...

  • 没有敞开的姿态 文学是将死的——李敬泽专访

    作者:李敬泽; 卢欢 刊期:2014年第15期

    <正>他对文学和文化生态一直有着第一手的、敏锐的观察,是活跃在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现场的最著名的评论家之一;他在担任老牌文学杂志编辑、主编的时候,不遗余力发掘文学新锐,被誉为"新生代文学教父";他参与组织了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等各大评奖过程,也见证着每个岁末年初国内各大读书、出版机构以及媒体评选出年度好书、好作品的时刻。他...

  • 看的三种方式

    作者:昌切 刊期:2014年第15期

    <正>三位武汉的青年教师评论四位武汉知名作家的作品,取了三种切入的视角,涉及三种看的方式。我最感兴趣的是三种看的方式。"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是苏轼道出的哲理。横看竖看,远看近看,高看低看,各成一道风景,而置身其中则无法看出庐山的真面目。可喜的是,这三位青年教师并没有沉迷于这四...

  • 现代性历史叙事:传统、革命、人性及其救赎

    作者:孙斐娟 刊期:2014年第15期

    <正>文学与历史从来就是一对深度纠缠的互文性命题。英国小说家E·福斯特在《小说面面观》中曾经如此区分两者的关系,他作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国王死了,不久王后也死了"是历史事件,而"国王死了,不久王后也因悲伤而死"则是文学故事。[1]然而,从内在来看,不论文学还是历史,都在寻求事件之间的因果联系机制和时间意识,建构一种宇宙图式,试图为...

  • 顺势流淌的女人河——池莉笔下的女性生存策略和人生图景

    作者:卢云芳 刊期:2014年第15期

    <正>"很早很早的时候我就知道,我此生注定要与写作为伴。"i这是著名女作家池莉的"夫子自道"。多年来,她一直以武汉这座城市为描写对象,以其特有的视角和语言以及线式的时间结构,构造她有关武汉的文学想象或形象。受作家个人的生活经历、文学态度、武汉的市井文化、时代的经济浪潮以及传统的生活理念的影响,池莉在其众多的小说作品里塑造出...

  • 新世纪陈应松小说创作的“乡—城—人”结构——以“乡里人”形象的塑造为例

    作者:刘晶 刊期:2014年第15期

    <正>湖北作家陈应松出生在湖北公安县,在文学史上大名鼎鼎的"公安三袁"即是出自此地,荆楚大地涵养了陈应松的文学梦,使他的创作浸润上了浓浓的湖北味儿。陈应松在武汉已经居住了二十余年,但他从不讳言他对城市的不喜爱,这从他几次主动要求到地方挂职,跑遍下属乡镇、体验农民生活的经历可以察见。陈应松的几个系列的小说都主要是描述乡村生...

  • 精神传统与现实语境之间——论知识分子现实题材小说的几种模式

    作者:徐勇 刊期:2014年第15期

    <正>一自中国近现代以来,知识分子题材就是文学特别是小说创作中的主要题材之一,涌现了众多名家名作。这一状况在建国后的语境下有很大的改变,知识分子题材逐渐成为表现的敏感地带。事实上,这一转变,自延安时期即已显端倪,1942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发表,知识分子自启蒙者的角色一变而为被怀疑质疑的对象,其被改造(思想改造)的...

  • 现实与日常——《沧浪之水》的精神史意义

    作者:徐勇 刊期:2014年第15期

    <正>阎真的长篇《沧浪之水》是近几年来知识分子题材小说创作中十分引人注目的一部。而说这部小说特别还在于,其常常又被归类于官场题材写作。知识分子而兼官场,这一组合本身就说明其象征意义和高度的民族寓言色彩。中国古代有所谓的"学而优则仕"一说即是明证。这种双重身份的重合渊源有自,其来已久,甚至可以说是有强大的传统。但若以为这...

  • 《天行者》:乡村知识分子与乡村政治的博弈

    作者:杨建兵 刊期:2014年第15期

    <正>在当代文坛,刘醒龙以擅长书写乡村中国的社会现实而闻名。相比于普通乡民,刘醒龙把目光更多地投向乡村基层干部和知识分子,代表1990年代"现实主义冲击波"的几部中篇小说《分享艰难》、《村支书》和《凤凰琴》等均是以乡村基层干部或乡村知识分子——民办教师为表现对象。由《凤凰琴》扩写而成的长篇小说《天行者》也不例外,所不同的是...

  • 神性的消解与知识的变革——读张者《桃李》

    作者:史静 刊期:2014年第15期

    <正>一、80年代与90年代20世纪80年代是一个文学的时代,人道主义和理想主义是社会的主流话语。大学被誉为是象牙塔,文学作为一个大能指,蕴含了一个时代的所有内容。80年代像一个青春期的梦,然而这个梦的神性在90年代被消解。张者的《桃李》书写了一所大学中一位法学老师和学生的感情生活,90年代大学作为一个"象牙塔"的面目不再清晰,而是日...

  • 追梦人——《人的杂志》的现实意义

    作者:卞蕴雯 刊期:2014年第15期

    <正>中国社会进入转型期的近三十年来,人们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文化态度均发生着剧烈的转变,文学一度陷入价值断裂的危机之中。大众文学的兴起,市场化进程的加快使得纯文学在雅俗的沟通中日益消淡。消费主义大行其道的今天,仍能在创作上坚持自己的文学理想与品质的作家显得弥足珍贵,而张炜就是其中的一位。从《古船》、《九月寓言》到...

  • 《长江》与大师们

    作者:李建纲 刊期:2014年第15期

    <正>20年之后,又见《长江》丛刊,作为《长江》上一个老船工,心中欣喜,自不待言。读陈龄君《长江》谈故,一部《长江》14年史,巨细不遗,如数家珍。我是在到珠海的动车上一路飞驰读完了。到了珠海,推荐给李更。陈龄君曾经为李更20来岁时一本诗文小册子写过序言,对小青年后来从文,鼓舞很大,至今铭记在心。他对当年《长江》丛刊情形也略知一二,...

  • 叶廷芳老师的一杯咖啡

    作者:贺平萌娘 刊期:2014年第15期

    <正>1997年或者98年深秋,上海同济大学教授王鸿生来京,让我陪他去叶廷芳老师家。那时候叶老师还在社科院外文所工作,是北欧文学室主任。叶老师主要研究德语文学,但他学贯中西。鸿生称他"卡夫卡专家"。的确,叶老师翻译的卡夫卡最好看。叶老师待人极谦和,讲话温文尔雅。后来我在两会做记者时,连续几年都遇到叶老师,因为他连续两届全国政协委...

  • 对民族历史文化的敬畏思考与心动书写——读《反读五千年》兼论任蒙的文化散文

    作者:石华鹏 刊期:2014年第15期

    <正>一任蒙散文成功的文化背景论析任蒙的文化散文,不妨先简单回顾一下作者步入这一创作道路及其取得成功的时代背景,或许能够使我们通过比较,更清晰地认识任蒙散文的艺术特征以及这种创作成就的来之不易。"文化散文"这一文体的出现和形成,是以1992年出版的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为标志的。很显然,文化散文的关键词有三个:1990年代、余秋雨...

  • 永远的“他者”——《天堂西》中的女性命运

    作者:吴佳燕 刊期:2014年第15期

    <正>"他者"是西方后殖民理论中常用的一个术语,即被视为非主流、非中心的存在,没有主体意识,没有个体的独立性与完整性,与之相对的概念是"自我",二者间有着明显的高下优劣之分。以此观照叶明山的长篇小说《天堂西》,我觉得"他者"可以用来贴切地形容小说中女性群体的命运。无论是分析作者的创作心理,还是小说中所呈现的两性关系,无论是深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