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杂志 省级期刊

Chinese Book Review Monthly

杂志简介:《博览群书》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95年创刊,国内刊号为11-1091/G2,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新闻期刊。该刊是一份月刊,致力于发表新闻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本期关注·文化经典与中国共产党、评论、文化访谈、书边随笔 神话与文明、每月聚焦·名作中的夏天、推介、文化视点·解密李贺、书人茶座、文...

主管单位:光明日报社
主办单位:光明日报社
国际刊号:1000-4173
国内刊号:11-1091/G2
全年订价:¥ 408.00
创刊时间:1995
所属类别:新闻类
发行周期:月刊
发行地区:北京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个月内
综合影响因子:0.03
复合影响因子:0.07
总发文量:4295
总被引量:1840
H指数:12
立即指数:0.0024
期刊他引率:1
  • “不从纸上逞空谈,要实地把中华改造”--天津大学(北洋大学)120年里的中国大学精神

    作者:韩宝志 刊期:2015年第10期

    2015年10月2日,是天津大学(北洋大学)建校120周年的纪念日。对公众来说,天津大学的名字是很熟悉的,天津大学的化工、建筑、管理、精密仪器、机械、土木等学科在全国都有着重要影响,天大毕业生以基本功扎实、为人朴实,作风踏实获得赞誉。随着岁月的流逝,天津大学的前身——北洋大学这个名字与普通百姓之间则渐行渐远。

  • 谁获中国第一张大学毕业文凭

    作者:王杰 刊期:2015年第10期

    北洋大学堂于1895年建立,因为是应国家急需,兴学救国刻不容缓,因此当年建立,当年招生。盛宣怀在建立北洋大学堂的请奏章程中就规定:“头等学堂,本年拟先招已通大学堂第一年功夫者,精选三十名列作末班。”又规定设立二等学堂以解决头等学堂生源问题,“二等学堂。本年即由天津、上海、香港等处先招已通小学堂第三年功夫者三十名,列作头班...

  • 古籍影印百年回眸

    作者:贾贵荣 刊期:2015年第10期

    古籍影印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后期,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百年来古籍影印经历了的清季、民国、新中国三个发展时期,特别是与后两个时期的传统学术繁荣形影相随,厥功至伟。而古籍的影印与排印,孰优孰劣,见仁见智,争议纷杂,不绝于史。

  • 千万不要在书上描改——谈古籍的影印

    作者:程毅中 刊期:2015年第10期

    影印是传播古籍、保护古籍、整理古籍的重要手段。尤其是孤本、珍本,作为珍贵文物,必须得到妥善的保护;而作为文献资料,又应该加以充分的利用。如果要兼顾保护和利用两方面的需要,最好的办法就是影印。清代版本学和校勘学家顾广圻在《艺芸精舍宋元本书目序》中就曾提出:“然则为宋元本计当奈何?

  • 张元济与大型影印丛书《四部丛刊》

    作者:赵嫄 刊期:2015年第10期

    张元济先生主持编印的《四部丛刊》是我国近代出版史上的大型影印丛书之一。初编历时四年,始印于1919年,1922年印制完成。共收录经、史、子、集四部之书323部,8548卷,2100册。“诚可云学海之巨观,书林之创举矣。”

  • 评委“解密”第九届茅盾文学奖

    作者:宋潇 刊期:2015年第10期

    从7月底到8月16日,由62位评委组成的第九届茅盾文学奖评委会一共进行了6轮投票。最终选出了5部获奖作品。这5部作品凭什么脱颖而出?本届茅盾文学奖的评奖标准又是怎样的?对于这些问题,请看茅奖评委如何“解密”。

  • 小说“茅奖”,“茅奖”小说

    作者:刘汀 刊期:2015年第10期

    几十年前看电视剧《聊斋》,片头曲里有一句歌词,叫做“你也说聊斋,我也说聊斋”,一直留在我的印象里,这种“你说我说”模式,到了新媒体甚至自媒体的时代,已经成了人们面对世界的普遍方式。但凡有一件事情出来,都会造成你说我也说,众声喧哗的局面。于近期公布的第九届茅盾文学奖,亦是如此,评委、作者、读者纷纷发言,对文学奖的议论早...

  • 文学共识从何而来

    作者:颜妍 刊期:2015年第10期

    共识之难,不仅仅是在文化领域,但文化领域因为鲜明的多元化、差异化倾向,建立共识的难度更大。第九届茅盾文学奖评选首先“撞上”的,就是中国当代文学创作的这种多元和差异:参评作品多达252部,传统文学以外,网络文学、类型文学也竞相发力;作家代际上到“30后”下到“80后”,

  • “终身成就奖”的喜与忧——关于“茅奖”的闲谈

    作者:徐刚 刊期:2015年第10期

    8月16日,万众瞩目的第九届茅盾文学奖评选工作,以五位当红作家毫无悬念的获奖而宣告终结。尽管这次“茅奖”评选被认为是“史上角逐最激烈”的一次,但就结果而言,从252部入围作品中选出的这五部作品,终究代表了四年以来当代长篇小说最重要的成就,其权威性不容置疑。如格非的《江南三部曲》便堪称“知识分子写作的典型代表”;王蒙那部“旧...

  • 别让脑袋成为垃圾箱--“信息焦虑”与“媒体责任”

    作者:徐华西 刊期:2015年第10期

    进入信息时代,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以超乎想像的容量,使信息的杂陈成为常态。官方民间、主流支流、真实虚假、善良丑恶、高雅低俗几乎同时陈列于受众面前。而传统媒体在信息选择上的单一、传播路径上的单向和呈现形式上的单调,已经不能满足受众的需求和引导的需要。于是,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成为党和国家的重要战略和媒体的紧迫任务。

  • 春风噙寒入锦帷——司马迁笔下的汉宫红颜

    作者:刘玲娣 刊期:2015年第10期

    在男权占主导地位的中国历史,而且是第一个强大起来的汉代历史中,宫廷女子进入了司马迁的视野。这不仅体现了司马迁进步的妇女观,尤其透过他笔下女子的形象与命运,折射出了封建统治权势下宫闱恩幸之间的人性异化与残酷无情。这些人物本身所具有的揭露与批判力量,令人荡气回肠。

  • 楚辞研究的新收获——评黄灵庚《楚辞与简帛文献》

    作者:杨新勋 刊期:2015年第10期

    楚辞至西汉中期已成显学,此后两千年研究者代不乏人,著作如林,成为古籍四分法中集部之第一大类。进入20世纪,楚辞学成为我国古代文学研究的领军,涌现出了梁启超、郭沫若、闻一多、饶宗颐等著名楚辞研究学者和专家,成果丰硕。黄灵庚先生从文献资料、校勘考证入手,潜心楚辞研究三十余年,采铜铸钱,集腋成裘,至今已出版楚辞研究专著五部、

  • 从《张佩纶日记》看其流放生活和钦慕对象

    作者:谢海林 刊期:2015年第10期

    新世纪以来,“晚清民国热”依然强劲。《的另面:“张之洞档案”阅读笔记》数次入围2014年好书榜名单,就是一个生动的例子。这无疑得益于如档案、日记等稀见史料的挖掘和出版。值得称道的是,由张剑等主编,凤凰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已有两辑23种面世,这进一步丰富了那段“数千年未有之变局”的历史细节,

  • 一本书也能推动国际对话——评《欧亚译丛》第一辑

    作者:郑豪 刊期:2015年第10期

    由余太山、李锦绣二位先生主编的《欧亚译丛》第1辑,是一部专门收录域外学者研究欧亚学论文的专辑。此辑共收录论文12篇,作者分另0来自苏联(俄罗斯)、蒙古国、美国、韩国等多个国家,其内容涵盖塞人文化、匈奴墓葬、突厥冶铁技术、蒙元政治、回回医药学等多个方面。所译介的论文,既注重前沿性,又兼顾经典性,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与较高的学术...

  • 《明代的科举家族》:提出新的研究路径

    作者:黄涛 余劲东 刊期:2015年第10期

    以选拔治国人才为目的的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初步确立,并在宋明时期逐渐走向完备。如同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催生出“门阀士族”一样,“科举”制度的发展也使“科举家族”这一概念逐渐引人注目。根据最早提出“科举家族”这一概念的学者张杰定义,它是指那些“世代聚族而居,从事举业人数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