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杂志 省级期刊

Chinese Book Review Monthly

杂志简介:《博览群书》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95年创刊,国内刊号为11-1091/G2,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新闻期刊。该刊是一份月刊,致力于发表新闻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本期关注·文化经典与中国共产党、评论、文化访谈、书边随笔 神话与文明、每月聚焦·名作中的夏天、推介、文化视点·解密李贺、书人茶座、文...

主管单位:光明日报社
主办单位:光明日报社
国际刊号:1000-4173
国内刊号:11-1091/G2
全年订价:¥ 408.00
创刊时间:1995
所属类别:新闻类
发行周期:月刊
发行地区:北京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个月内
综合影响因子:0.03
复合影响因子:0.07
总发文量:4295
总被引量:1840
H指数:12
立即指数:0.0024
期刊他引率:1
  • 个性化·责任感——吴福辉访谈录

    作者:荣方超 刊期:2010年第11期

    吴福辉,浙江镇海(今属宁波)人,1939年生于上海。1959年起在辽宁任中学语文教员。1978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就读现代文学方向研究生,师从王瑶、严家炎。1981年毕业,参与中国现代文学馆筹备工作,历任研究室主任、副馆长等职。曾任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现为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主编、中国茅盾研究会副会长...

  • 老吴印象

    作者:温儒敏 刊期:2010年第11期

    一晃,认识吴福辉32年了。 1978年10月的一天,我到北大参加研究生入学的复试,在图书馆考场,第一次见到老吴。他个子魁梧,笑脸迎人,敞亮的男中音,流畅的东北话,总是把话里的“关键词”咬得很重,还不时加上“你知道吗”来调节语气,让人想起中学的语文老师。老吴果真是教过中学语文的。他本是上海人,50年代父亲支援东北工业建设,举家从...

  • 手工发掘与文学史写作

    作者:王中忱 刊期:2010年第11期

    早在1980年代,吴福辉先生就曾著文“提倡个人编写文学史”(参见《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4年第1辑)。当时,从1950年代后期盛行起来的“集体编写”方式虽然已经引起学界反思,但余风犹在,他的这一倡议无疑是有针对性的。而在那一时期,人们似乎比较普遍地相信“个人”是“个性特色”的源泉和保证,面对文学史书写长期存在的刻板单调,努...

  • 吴福辉的“海派文学”研究

    作者:陈子善 刊期:2010年第11期

    15年前,当吴福辉兄的大著《都市漩流中的海派小说》(以下简称《海派小说》)问世时,我就欣喜万分。“海派文学”长期名声不佳,终于有人认真探讨,为之正名了!福辉兄这部大若被列为严家炎先生主编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与区域文化从书”之一,当时这个课题是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的一个明显的学术增长点,《海派小说》是这套丛书中最精彩的篇章...

  • 清朝灭亡告诉我们什么

    作者:孔祥吉 刊期:2010年第11期

    《从东瀛皇居到紫禁城——晚清中日关系史上的重要事件与人物》,孔祥吉著,即将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

  • “趣圣”乃得真孔子——兼与李零先生商榷(二)

    作者:孙秀昌 刊期:2010年第11期

    李零先生从其生命不在场的研究视域出发,为我们勾勒了这样一幅“真孔子”的形象:

  • 如何解读王国维

    作者:陈鸿祥 刊期:2010年第11期

    近代学人中那些巨匠、大师,在历史的长河中渐行渐远,而他们的华章、名篇,依然熠熠生辉。如何准确解读,当然尤应受到我们的关注。借用胡适的话,这也检验着当代学子的“解读力”。

  • DNA和转基因技术之争

    作者:陈蓉霞 刊期:2010年第11期

    近年来,由于汉语中直接引入不少英文字母的缩写,因而有保护汉语纯洁性的呼吁。但DNA,作为一个化学名词的缩写,却早已无可置疑地成为我们日常语言的一部分。DNA双螺旋模型的发现者是沃森和克里克,他们当时都只是初出茅庐的年轻人,在学术界毫无影响力,但这一成果却使他们一夜成名,不久即获诺贝尔奖。

  • 如果他们没有忘记

    作者:张向荣 刊期:2010年第11期

    记得我上小学一年级不久,老师发给同学一份需要拿回家让家长填写的表格。里面有一项是“成分”,家人说“当然填贫农了”。可从小看动画片吃冰淇淋长大的自己,无论如何也不能理解为什么填“贫农”。当时,班上几乎所有的同学都填“贫农”,我也就坦然接受了。后来,读书生涯让自己多少了解了“成分”这个特色名词曾经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作用,

  • 刘东:书与人的特别故事

    作者:何恬 刊期:2010年第11期

    这本装帧雅致的散文集也有着一个同样雅致的名字——《用书铺成的路》。顾名思义,这本文集记录了刘东与书的种种缘分。这些文章中的大部分篇什是刘东为自己写作、翻译或主编的书所撰写的评论与序跋,还有一些围绕个人读书经历、社会阅读传统、学术图书出版等等话题发表的讲演或采访稿等等,而林林总总的话题,

  • 千年文字会说话

    作者:张皓 刊期:2010年第11期

    近来,我翻阅张双智所编著的上下册、100万多字的《元代至民国治藏政策法规汇要》,感觉这部资料的出版意义很大,颇有价值。

  • 新词海

    刊期:2010年第11期

    防癌密码 世界癌症研究基金会去年公布的一份报告显示,在12种主要癌症中,有39%的病例是可以通过改善饮食、增加锻炼和减少饮酒得以预防的,健康生活方式可以将癌症几率降低1/3。这个防癌“密码”是13072512545。“1”:每天1斤果蔬;“30”:30分钟有氧运动;

  • “守正”原则

    作者:刘世南 刊期:2010年第11期

    我曾经长期苦闷:看到古籍整理的标点、注释和翻译,一些论著在引用古书时,经常误解,以致谬误百出,却不知如何去根治。

  • 读出《黄山志》的情

    作者:李维青 刊期:2010年第11期

    品味诗文,常有人在,品赏志书,可不多见。 志书是官书,由政府组织编写,投资多,工程大,耗时长,分量重。志书内容全面,信息准确,权威性强,体现出资治、教化、存史功能,由此,读志书往往是查阅资料、调查研究所用,很少有人将志书作为休闲读物来轻松阅读,更不会以浓郁的情趣来体验品赏。

  • 世人对萧红的误解

    作者:桑农 刊期:2010年第11期

    除了要承受战乱、饥饿、繁重的家务、感情的折磨,萧红还要承受妇科病、怀孕的负担、产后的虚弱。这一点,被人们忽略了。在大家眼中,萧红只是一位女作家,很少有人想到她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女性。在一个男性中心的社会里,萧红的悲剧是宿命的。面对根深蒂固的男性霸权,她只能是一个“软弱者”、一个“失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