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由“父子相隐”揭示的仁礼关系再论中西伦理之别 【正文】

由“父子相隐”揭示的仁礼关系再论中西伦理之别

作者:张凝 至圣孔子基金会; 广东深圳518000
伦理道德   父子相隐   直躬攘羊   仁礼关系   中西比较  

摘要:把“容隐制”视为中西法律发展史中的共同现象,并与现代法治建设中对“私权”的保护相关联的观点,虽然有一定的道理,在当前也有积极意义,但实际上恰恰遮蔽了孔子的智慧,并忽视了中国传统与西方传统在核心理念上的差异。对孔子而言,道德实践的情境化和具体性是一个必然。在父亲偷羊这件事情中,儿子到底选择哪一种处理方式,要看具体的情况,最终目的都是最大限度地实现“仁”。每个人要根据自己对仁的体认决定此刻的行为,根据仁来决定如何执行“礼”、如何调整“礼”、如何把互相冲突的“礼”在现实中落实。而西方基于理性和信仰的法律具有神圣性和稳定性。中西方是两种不同的文明模式,西方文明实现的是空间维度价值,中国文明实现的是时间维度价值。

注:因版权方要求,不能公开全文,如需全文,请咨询杂志社

学术咨询 免费咨询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