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评论

百家评论杂志 省级期刊

杂志简介:《百家评论》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2012年创刊,国内刊号为37-1482/I,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文学期刊。该刊是一份双月刊,致力于发表文学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文学新鲁军、作家作品研究、张炜研究小辑、文学现象观察、当代诗歌研究、影视文学研究

主管单位:山东省作家协会
主办单位:山东省作家协会
国际刊号:2095-8358
国内刊号:37-1482/I
全年订价:¥ 206.40
创刊时间:2012
所属类别:文学类
发行周期:双月刊
发行地区:山东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个月内
综合影响因子:0.06
总发文量:1068
总被引量:307
H指数:6
  • 论文艺价值之伟力

    作者:蔡毅 刊期:2018年第04期

    一、引论 力是世界万事万物间一种相互吸引、相互作用和运动变化的状态与特征。17世纪牛顿提出的"万有引力"理论,首次揭示了自然界中一种最基本最普遍的相互作用规律,在人类认识自然的历史上树立起一座里程碑。它的发现,是自然科学最伟大的成果之一,使经典力学形成系统的理论,同时也广泛辐射和影响到所有的哲学社会科学。

  • 改革开放以来文艺批评面面观

    作者:李彦姝 刊期:2018年第04期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艺批评事业取得长足进步,其中学院派批评与媒体批评齐头并进。学院派批评追求精英品格,凸显工匠精神,逐步走向学理化、规范化;媒体批评紧跟时代步伐,短小精悍,语风犀利,即时直面新现象新问题。两者既各具特色,又相互补益,在改革开放以来的文学语境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改革开放以来的文艺批评也存在一些紧迫问题,只有克服这些...

  • 面向虚无的逃亡——关于鲁敏的《奔月》

    作者:徐勇 刊期:2018年第04期

    鲁敏的《奔月》(2017)让人想起几年前王安忆的长篇小说《匿名》,都是针对现实日常来重新陌生化的美学努力,都是力图在现实日常之外的另一陌生时空重新安置个人而最终不可得的象征。但两部小说给人的感受,却是截然不同的。如果说《匿名》给人以滞重和凝涩的话,《奔月》带给读者的则可能是反讽和荒谬。

  • 张炜的乡土中国现代化辨析——《艾约堡秘史》的一种解读

    作者:郭帅 刊期:2018年第04期

    从某种程度上说,莫言获得诺奖作为"事件",成为了乡土中国"历史叙事"的一个顶点,标志着中国乡土文学被纳入了世界文学现代性谱系之中。我们也许能够隐约地感受到,在此事件之后,许多中国作家在有意压抑着乡土中国的历史化探索冲动,在躲闪着莫言制造的"影响的焦虑"。

  • “学术的根本就是追求真理”——发教授访谈实录

    作者:发; 张丽军 刊期:2018年第04期

    一、我的童年与少年 张丽军:朱老师好!您是我们敬仰的学者,我们多次聆听您的教诲,我们对您的童年生活与成长经历很感兴趣。童年是一个人最重要的生命时期。生命中最重要、最核心的东西,都可以从童年生活中找到相应的线索。请谈谈您的童年,以及童年生活对您一生成长的影响。

  • 醇厚的乡情从大地溢出——读《地气——厉彦林散文选》

    作者:何中华 刊期:2018年第04期

    厉彦林兄的作品集《地气——厉彦林散文选》,最近已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全书除了序和跋之外,由68篇华章组成,按大致的主题分为了四辑,即"乡情如酒"、"亲情暖心"、"真情在胸"和"家国情深"。于文学我纯属外行,对《地气》的审美价值,不敢妄评,无缘置喙,那是评论家的事。在此仅就这部作品的思想意义,略抒己见,以就教于方家。

  • 问天下头颅有几?——宋长征散文解读

    作者:耿立 刊期:2018年第04期

    题记一:"我在乡下的时空穿梭,写作像每天不可或缺的饮食,而记忆会因为某个小小的事物瞬间复活。" 《秫秸以及秫秸梃子的延伸》 题记二:我并非把自己看成一个异类,种田,理发,写作,三点一线,没有丝毫冲突。只是有时想起从前,难免也会黯然神伤,下海捕鱼,上山采石,在水泥厂粉尘弥漫的车间劳作,感觉胸口像堵住了一块大石。薄薄的苦瓜片蘸上蜂蜜,...

  • 信息化时代的文学生存

    作者:贺仲明(主持); 李珍妮(参与); 蔡杨淇(参与); 雅莉(参与); 马思钰(参与); 张欢(参与) 刊期:2018年第04期

    一、信息化时代对文学的冲击和影响 贺仲明:在当前,信息化时代下的文学生存是得到很多关注的一个话题。去年的第三届中国当代文学南京论坛的会议主题与这个话题有非常密切的关联,会议上很多人都谈到了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对文学多方面的冲击,有的方面甚至可以说是根本性的冲击。

  • 时间·空间·女性——章家瑞云南系列影片中的时空隐喻

    作者:曾庆江 刊期:2018年第04期

    当地域性和民族性越来越成为影视突围的标签时,反思章家瑞的云南系列作品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作为具有强烈民族特色的导演,章家瑞的电影作品是我们进入少数民族文化的一扇窗,能为我们提供少数民族地区尤其是他所格外关注的云南地区的种种猜想。当彩色胶片与彩云之南相互碰撞,总能撞击出无数的火花,如果说带有云南印记的影片是这火花中的绚丽奇...

  • 藏地纪录片《第三极》和《极地》创作方法比较研究

    作者:任晓菲; 柴焰 刊期:2018年第04期

    一直以来,西藏因其得天独厚的自然风貌和极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吸引着国内外众多纪录片人的目光。自1903年开始,就已经有西方人在西藏从事纪录电影的摄制。2015年,为了庆祝西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中央电视台曾海若团队创作纪录片《第三极》,并以其精美的画质和极佳的视听体验,成为继《舌尖上的中国》之后的又一部"全民"纪录片。

  • “消逝”的乡村与“模糊”的城市——2017年河南中短篇小说的一个侧面

    作者:徐洪军 刊期:2018年第04期

    对于河南小说创作而言,2017年依然是值得关注的一年。在这一年,河南作家发表出版了七部长篇小说,分别是李佩甫的《平原客》(《花城》第3期,花城出版社)、乔叶的《藏珠记》(《十月·长篇小说》第3期,作家出版社)、阎连科的《速求共眠》(《收获·长篇专号》夏卷)、梁鸿的《梁光正的光荣梦想》(《当代》第5期,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时改名为《梁...

  • 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解读付秀莹《陌上》

    作者:王冰冰 刊期:2018年第04期

    付秀莹写小说,却总有着诗词的情韵,尤其是她那些精致的中短篇,犹如一个声情并茂、工整精妙的诗词世界。她文字的含蓄、节制、内敛,其中流淌出的诗意与情韵,古意盎然,与同样学院派出身的作家格非有几分相似——都是用唐诗宋词打了底子的。而她对于世态人情的精细描摹,对风花雪月的沉沦耽溺,又明显在师法或曰致敬《红楼梦》。她的故事,往往都是以...

  • 师范教育背景与从教经历对老舍文学创作的影响

    作者:杨新刚 刊期:2018年第04期

    老舍先生在1934年所作的《我的创作经验谈——在市立中学之讲演》与《我创作经验(讲演稿)》都强调了其师范学校教育背景,"中学时期,我是学师范的,那时我偏重教育和语文。""我的中学是师范学校。师范学校的功课虽与中学差不多,可是多少偏重教育与国文。"可见,师范教育经历在老舍心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 了解胡风世界的新窗口——胡风研究中的“日本因子”论析

    作者:白玉兰 刊期:2018年第04期

    胡风研究既是一个老的课题又是一个新的课题,"老"表现在胡风研究很早就进入了研究者的视野,也作出了很多有价值的成果。"新"表现在研究者都聚焦在了胡风思想的研究上,其中"主观战斗精神"、"精神奴役创伤"、"现实主义文学"等方面的文章居多,而研究胡风与日本关系的成果却非常少,即使有文章论及,也都是附带提及,基本没有专门的这方面的...

  • 重读赵树理长篇小说《三里湾》

    作者:孙涛 刊期:2018年第04期

    《三里湾》是作家赵树理在1953-1954年间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也是我国第一部反映农业合作化运动的长篇。从1955年1月开始,这部小说在《人民文学》上连载,后出单行本。当时的情况是,《三里湾》一经面世,便深受欢迎,不仅印刷量巨大,而且一版再版,在1950年代文坛上产生了非常巨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