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规划建设

北京规划建设杂志 省级期刊

Beijing Planning Review

杂志简介:《北京规划建设》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87年创刊,国内刊号为11-2882/TU,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工业期刊。该刊是一份双月刊,致力于发表工业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本期话题:北京租赁住房发展、本期话题:北京租赁住房发展_话题、研究、视觉、观察、访谈、资讯

主管单位: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主办单位: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国际刊号:1003-627X
国内刊号:11-2882/TU
全年订价:¥ 310.00
创刊时间:1987
所属类别:工业类
发行周期:双月刊
发行地区:北京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个月内
综合影响因子:0.51
复合影响因子:0.24
总发文量:2876
总被引量:5459
H指数:22
引用半衰期:5.5556
立即指数:0.0496
期刊他引率:0.932
平均引文率:3.7521
  • 对城市安全问题的再认识

    作者:张翰卿 戴慎志 刊期:2008年第04期

    当前,城市安全问题成为多学科研究的热点,但也出现了不同学科对城市安全问题的泛化理解。本文从城市安全的概念和涵义、城市与安全的关系以及城市安全思想的演进三个方面进行论述,尝试提出较适合城市规划学科城市安全问题研究的概念基础。

  • 灾后重建要总结可靠抗震项目设计的经验

    作者:金磊 刊期:2008年第04期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8级大地震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及房屋倒塌,全国人民在全力救助。与救灾的众志成城相比,灾后城市经济、文化的重构则是长久而艰难的,因此总结并树立正面典型十分必要。

  • 灾害及紧急事件条件下的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

    作者:金宝辉 刊期:2008年第04期

    我国正处于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时期,对作为城市生命线工程的道路交通运输系统,仅仅考虑了其在正常条件下对社会经济的支撑与保障,而对于灾害及紧急条件下交通运输系统的规划与管理研究不多。这次汶川大地震不仅造成了巨大的人员及经济损失,也给交通规划与管理如何应对灾害及紧急事件敲响了警钟。

  • 城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建设——以北京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为例

    作者:李继东 周长兴 荣博 刊期:2008年第04期

    随着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加快,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已经成为城市公共安全的一项重要内容。美国作为发达国家,其避难场所的设置也较为完善,很早就建立了各类避难所,包括飓风避难所、生物和化学灾难避难所、核辐射避难所、地震避难所、爆炸避难所、火灾避难所、暴风雨避难所等等。每一种避难场所都是根据避难需求进行设置的,不同的突发事件发...

  • 城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研究

    作者:周长兴 刊期:2008年第04期

    地震不同于其他类型灾害,地震的受灾面积、损失程度非常大。地震发生后,受灾群众要避难,政府部门要组织救灾,这些都需要场地——避难(场所)用地。

  • 北京城市公园绿地应急避险功能格局的定量评价

    作者:谢军飞 李延明 李树华 郭佳 李薇 刊期:2008年第04期

    随着城市建设速度不断加快,城市的规模、空间形态和运转方式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在高楼林立、人口密集的国际化大都市中,城市地震等灾害发生的概率和损失程度都迅速增加,任何城市都必须增强应付突发事故的安全保障能力。然而,由于城市灾害具有起因复杂,突发性强、难以预知的特点,有效应对城市灾害、保护人民生命安全的关键是构建科学、有效...

  • 北京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规划研究

    作者:史亮 刊期:2008年第04期

    地震灾害是一种不可预测的自然灾害,面对它的突然袭击,更需要我们有序和有效地应对。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就是在地震发生时,为受灾群众提供用于临时安置或长期避难的场地空间。良好的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和建设,是在地震发生时群众得以有序、有效避难和疏散的重要保障。

  •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避灾绿地规划初探——以北京市门城新城减灾避灾绿地体系规划为例

    作者:徐波 郭竹梅 刊期:2008年第04期

    城市绿地相对于其他各种类型的城市用地而言,是具有非限定属性(或者说是多种功能)的绿色开敞空间。平时我们更多看到了城市绿地的生态、游憩、景观、文化等功能,因此在相当一部分人的眼里绿地只是“好看不好看”“好玩不好玩”的问题,绿地更多被关注的是它对城市环境、对市民生活锦上添花的效果。但在巨大的自然灾害面前.城市一次次显示了...

  • 破解北京城郊防洪排水难题

    作者:李裕宏 刊期:2008年第04期

    近年来,“老天”不断地向北京城敲响警钟,几场常见的阵雨就使得莲花桥下“水淹汽车”、南二三环“积水断路”、香泉环岛“山洪围困”、机场路上“交通瘫痪”,直到2007年8月1日安华桥下水漫车顶,交通中断4小时。若再遇1959年、1963年的特大暴雨北京城会呈现一种什么景象?防洪排水是北京历史上一大难题。暴雨洪水是一种自然现象。

  • 地面沉降

    作者:吴晓芳 刊期:2008年第04期

    地面沉降(Land Subsidence)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地面沉降是指在自然因素或人为因素影响下发生的幅度较大、速率较大的地表高程垂直下降的现象;狭义的地面沉降是指由于抽汲地下流体,如地下水、天然气(水溶性的)、石油等引起的地表浅部松散沉积物压实或压密引起的地面标高下降的现象,主要发生于大型沉积盆地和沿海平原地区。

  • GIS技术在城市避难场所规划空间配置中的应用

    作者:苏群 钱新强 杨朝辉 刊期:2008年第04期

    城市应急避难所是指利用城市公园、绿地、广场、体育场、学校操场等场地,经过科学的规划建设与规范化管理,能为社区居民提供安全避难、基本生活保障及救援、指挥的场所。

  • 唐山震后重建回顾

    作者:张路峰 刊期:2008年第04期

    汶川震后重建的序幕已经拉开,规划界、建筑界也和社会各界一样迅速行动起来:相关专业人员已经奔赴灾区开始了灾害评估、勘测等工作;一些村镇的规划总图已经出现在规划师的图板上;一些建筑师有组织地或自发地着手一些临时住房、临时学校的设计和施工工作。与此同时,各种围绕着灾后重建思路和方法的讨论也活跃起来,各种声音也嘈杂起来,

  • 汶川大地震灾后重建规划刍议

    作者:陈锦富 徐小磊 查冬冬 刊期:2008年第04期

    汶川大地震重灾区涉及人口2700多万人,国土面积达10万余平方公里。重灾区面积之大,地域之广、破坏程度之强均是史上罕见。灾后重建面临政治、经济、社会等各种复杂的问题,灾后重建既是物质条件的再生,也是政治、经济、社会关系的重组,更是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城乡规划作为政府引导,调控城乡统筹协调发展、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社会公平、

  • 从三个层面强化城乡防灾系统规划建设

    作者:黄天其 黄瓴 刊期:2008年第04期

    屈指32年间,在我国发生了两次(1976年、2008年)震撼全国、震惊全球的地震灾难,其间还有平武,丽江等较小一些的强震。伤亡特别巨大的主要和直接原因,是地震中沉重而脆弱的建筑结构发生破碎性垮塌,此外,山区脆弱的交通线使得大量人口需要的即时救援极为困难。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全国人民全力奋勇救灾,树立了政府高效率处理危机事件的榜样...

  • 地理空间信息技术在抗震救灾工作中的应用

    作者:张俊 邓芳 刊期:2008年第04期

    2008年5月12日下午,四川汶川发生了突如其来的大地震,不仅破坏严重,而且伴随着泥石流、滑坡、堰塞湖、塌方等次生灾害,给四川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和巨大的损失。灾难面前,全国人民众志成城,展开了一场抗震救灾大行动。地理空间信息在此次行动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如为确定受灾区域的定位信息、确定救援部队的行进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