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新闻与传播评论

北大新闻与传播评论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Review

杂志简介:《北大新闻与传播评论》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2004年创刊,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新闻期刊。该刊是一份年刊,致力于发表新闻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研究报告、文献综述、简报、专题研究。

主管单位: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创刊时间:2004
所属类别:新闻类
发行周期:年刊
发行地区:北京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总发文量:70
总被引量:55
H指数:4
  • 中国网络流行语中的女性视角和性别政治

    作者:黄炎宁 刊期:2017年第01期

    数字技术正日益参与到当代中国城市文化和社会意义的生产中。层出不穷的网络流行语不仅是这一过程的有机载体,其意义流变更是各方在赛博空间中相互角力的缩影。本文聚焦于近年来网上涌现出的一批带有(异性恋)女性视角的流行语,力求反思它们如何表征并形塑当代中国富有局限性的性.别政治和带有强烈消费主义色彩的“女权主义”。就方法而言,...

  • 告别革命:历史断裂中的网络穿越漫想

    作者:潘佼佼 刊期:2017年第01期

    本文将穿越看作女性在另类时空之中的想象性漫游,而穿越小说文本则是女性在不同场域、不同处境之中想象性关系的重现。穿越小说之中的女性主体,成为嬗变环境之下现代女性意识镜像和支配女性意识的意识形态镜像。通过对各种类型的穿越小说的文本分析与精神分析,发现女性主体在穿越时空中的形成有不同的模式:在僭越之后服膺、在自恋之中狂欢、...

  • VR音乐现场——解放同幻象

    作者:王丹青 刊期:2017年第01期

    2016年,全球最著名的音乐节之一——Coachella音乐节,与华语地区极具影响力的草莓音乐节,都将虚拟现实技术当做是各自发展的新方向;在我国台湾,公共电视频道的《台湾好大团》节目也将小型摇滚乐现场通过360度直播的方式带给了观众。一时间,虚拟现实技术与摇滚乐似乎走进了蜜月期。科学技术与娱乐工业的相互推动在历史上造就了各种各样的消...

  • “吃播”背后的网络文化征候浅析——以“吃货木下”为例

    作者:祁玥 刊期:2017年第01期

    本文以网络吃播博主木下佑哗为例,对“吃播”这一网络文化现象从主、客两方面进行探究。主体方面从其置身的互联网媒介出发,分析这一文化现象中作为符号的“吃”和“播”的特质。客体方面则从四个角度分析这一“产品”受到具有不同需求的受众追捧的原因——群体性孤独、反身追认自我、社会性焦虑和自我解压——最后试图通过其中呈现的两对矛盾...

  • 凝视与狂欢:网络直播中的空间政治

    作者:赵珞琳 刊期:2017年第01期

    近两年网络直播异军突起,成为又一个互联网“风口”和公共讨论的热点。网络直播时代,摄像头作为视觉符号的生产和输出工具,头一次被允许由主播来控制,而主播位置的开放也体现了网络直播的参与式文化和“民主化”特征。直播空间赋予观众以上帝视角,在满足窥视欲的同时给予凝视的权力。作为被凝视者的主播则需要以观众的视角进行自我审视。这...

  • 新媒介、老基础:技术的物质性与其在农村扶贫中的运作逻辑

    作者:易莲媛 刊期:2017年第01期

    本研究以四川省凉山州会理县“信息扶贫”项目中移动通信和宽带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为例,分析新的媒介技术在农村扶贫工作中的实际运作状况。与以往主要在发展传播框架内评估信息技术应用对农村发展影响的研究不同,本文尝试综合传播政治经济学与媒介人类学的研究方法,聚焦于媒介技术的物质性,去探讨这一物质性与地方社群相遇的社会——文化逻辑...

  • 网络非物质劳动的剥削、价值与关系——基于澳门网民劳动实践的民族志研究

    作者:林仲轩 刊期:2017年第01期

    传统非物质劳动研究往往倾向于宏观视野和抽象理论,缺乏微观视角和实证研究。澳门网民以情境化、在地化、脉络化的劳动实践,展示了数字资本主义时代网民如何、为何转变成为非物质劳动者:网民看似自愿提供免费劳动,实则是被强迫参与劳动并遭受剥削;“感受”成为劳动自我价值化的力量,网民通过表达和分享感受、获取和享受感受实现劳动价值;...

  • “技术”的性别化想象——“机械新娘”的形象学研究

    作者:车致新 刊期:2017年第01期

    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成为社会和学术焦点的当代语境下,本文试图从文化艺术的角度对“技术”的再现问题进行初步的考古和反思。以“机械新娘”的这一形象为切入点,本文将考察四部不同时期的艺术文本:短篇小说《沙人》、早期默片《大都会》以及两部当代科幻影片《机械夏娃》与《她》,思考的重点是文本如何在不同媒介层面上想象从“机械人偶”到...

  • 互联网时代生命传播中的认知叙事与生命的觉醒

    作者:师曾志; 周慎 刊期:2017年第01期

    进入21世纪,传播通信技术快速发展,媒介社会化、社会媒介化的程度不断深入,以移动方式连接的,部落化及再部落化组织的社交网络平台,改变与生成着社会关系,进而影响到人类社会方方面面。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的边界开始被打破,人们对世界和对自身的看法更加注重自我的参与和体验,互联网也为个体自我提供了相对便捷且更为多样的表达渠道,自...

  • 反赋权:媒介与权力关系的一个新概念

    作者:师曾志; 周丽锦; 潘飞 刊期:2017年第01期

    权力是在社会关系中生成的。赋权与反赋权构成了权力与媒介关系的双向互动。由于媒介在技术、资源、知识、意识、法律诸方面向公民提供支撑性力量,以公民为权力主体的反赋权具有深刻的理论与现实意义。这种反赋权主要体现在结构性与自我性两个层面。

  • 佛教的数字化生存:对北京龙泉寺宗教媒介实践的考察

    作者:李思闽 刊期:2017年第01期

    宗教复兴是当前世界的一个核心问题,而其高度媒介化的特征迫使媒介研究学者必须去探寻宗教与媒介之间的关系,宗教何以需要媒介、如何使用媒介,而媒介又如何影响与塑造宗教实践,这些都是需要回答的问题。本研究以龙泉寺作为个案,深入到宗教机构内部,通过对龙泉寺的实地考察、龙泉寺媒介活动的参与式观察、龙泉寺相关媒体文本的文本分析以及...

  • 那些不曾公开的“后台”——网络K歌中的自我呈现、自我认同与社会资本

    作者:黄莹 刊期:2017年第01期

    本文从自我呈现、自我认同等理论切入,对我国网络K歌应用使用者的自我呈现、自我认同、交往与社会资本等日常生活的实践做深入观照。研究者认为自我呈现较多的人能在互动中获得更多的自我认同,而这将进一步促进行动者弱连带的拓展,增加桥接型社会资本,并增加桥接型社会资本向凝聚型社会资本转化的可能性。积极、频繁、公开的互联网使用与参...

  • 与新自由主义工作伦理协商:以“拖延症”现象为例

    作者:章玉萍 刊期:2017年第01期

    本文采用话语分析的方法,通过网站收集的资料和深度访谈。考察了“拖延症”一词在中国互联网和都市流行的社会结构性条件和作为话题进行社会互动的日常情境。研究发现,知识劳工群体无法高效工作而产生的焦虑和痛苦情绪是“拖延症”书籍出版营销的社会心理基础,都市信息产业和知识劳动的后福特主义特征则是拖延行为大量出现的客观原因。“拖延...

  • 数字资本主义时代文化研究的跨学科与反学科

    刊期:2017年第01期

    主持人王洪喆(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 这个圆桌论坛是我提议的,这个题目《文化研究的跨学科和反学科》,应该对大家的胃口。但是对于文化研究来说,我们砸烂旧世界后还要在这里混饭吃,本来是个矛盾的事情。我先做一个小小的引言,今天我们还有幸请到中国艺术研究院的孙佳山老师,他会给我们带来一个深入的案例。通过案例分享也想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