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坝师范学院学报

阿坝师范学院学报杂志 省级期刊

Journal of ABA Teachers University

杂志简介:《阿坝师范学院学报》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83年创刊,国内刊号为51-1767/G4,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教育期刊。该刊是一份季刊,致力于发表教育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党建专题、羌学、思想政治教育、绿色发展专题、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教育教学

主管单位:四川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阿坝师范学院
国际刊号:2096-1707
国内刊号:51-1767/G4
全年订价:¥ 148.00
创刊时间:1983
所属类别:教育类
发行周期:季刊
发行地区:四川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个月内
综合影响因子:0.49
复合影响因子:0.26
总发文量:1385
总被引量:2082
H指数:8
引用半衰期:5.1111
立即指数:0.0339
期刊他引率:0.9757
平均引文率:2.161
  • 从民族迁徙的历史背景考察缅甸的“胞波”俚谣

    作者:景生魁 刊期:2007年第04期

    缅甸人中有所谓“胞波”者,其祖先是甘肃洮河流域的羌人。古代羌人的南迁,促进了南方各少数民族的发展。彝族和羌族有多方面的纽带传承。缅甸人中的“胞波”俚谣是洮岷“花儿”(民歌)的嬗变,我们从羌歌“花儿”中寻找中华民族的精魂,走向世界。

  • 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千年木锁”的保护研究

    作者:马宁; 周毓华 刊期:2007年第04期

    羌族木锁及其制作技艺是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各种原因,目前还没有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保护。文章探讨了羌族木锁的来历,制作和使用情况,提出了面临的困难和保护对策。

  • 羌族宰相谢方叔

    作者:耿少将 刊期:2007年第04期

    谢方叔,南宋末大臣,威州(今四川理县东北)人。嘉定十六年进士。那时,正是大宋国日渐衰微,亡国的征兆已日渐显现出来。谢方叔就是在这样的大背影下走上了历史舞台。1251年,宋理宗授予谢方叔“知枢密院事兼参政知事”辅佐赵昀掌管军事机密、边防事务,与宰相同议朝政。接着宋理宗拜谢方叔为左宰相,同时授予枢密院最高长官——枢密使一职,...

  • 古代羌藏盟誓习俗初探

    作者:陆军 刊期:2007年第04期

    羌藏两族的盟誓习俗,其功能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用于处理氏族间、部落间或国家间的矛盾;二是用于各部落间的协同举兵;三是用于再申君臣之间的关系;四是用于决策或处理部落联盟制国家内部的重大事项。但盟誓作为一种习俗,随着历史的发展,其功能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本文将从盟誓的功能及其演变两个方面对古代羌藏两族的盟誓习俗作一初步的...

  • 太平天国田凭政策新解

    作者:王明前 刊期:2007年第04期

    田凭是太平天国当局发给土地所有者的证明,具有法律效力。田凭政策是较“照旧交粮纳税”更高层次的社会经济政策,具有国家法律效力.体现了李秀成推进良性农村政治的决心。但李秀成主持颁发田凭的政策,仍然是对原有土地关系的确认,在保护原有田主土地所有权的基础上,保护他们的收租权利。因此这项政策虽然有很强的政治性,却丝毫不具备任何...

  • 从《礼仪问答写卷》看吐蕃伦理文化与儒家伦理的关系

    作者:周云水 刊期:2007年第04期

    敦煌出土的古代藏文文书《礼仪问答写卷》是代表吐蕃伦理文化高度发展的标志性文献,也是丝绸之路上唐蕃文化交流的象征。按照《礼仪问答写卷》所阐述的道德结构层面,从人性观、人伦观、忠孝观和人生观几个政治角度采分析,吐蕃伦理文化对中原儒家文化兼收并蓄的同时又带上了藏民族鲜明的文化特征,分析比较中可以看出吐蕃伦理文化和儒家伦理文...

  • 中国传统吉礼的产生及其构建动因抉微

    作者:王春阳 刊期:2007年第04期

    吉礼产生于祭祀,吉礼作为一种政治制度形态,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长期积累和演变中逐步形成的。它经历了从自然崇拜到原始宗教的嬗变,从原始宗教到政治宗教的转变诸阶段。原始宗教转变为政治宗教以后。政治宗教就逐渐被完善为一套政治制度。吉礼的产生及其演变过程也是一个从自发到自觉转变过程,作为一项强制性的政治制度,吉礼在社会生活中...

  • 为“汉字”重新定义

    作者:易花萍 刊期:2007年第04期

    “文字是有声语言的书面表达形式”、“文字是有声语言的辅助交际工具”,等等,是我们常见的汉字定义,似乎也成了一种共识。申小龙教授提出“汉字是汉民族思维和交际最重要的书面符号系统”,突显人文性是该定义的最大贡献.也是对前人“单线进化论”误区和盲端的指正,但它似乎也糅入了模糊概念。笔者立于伟人们的肩上,对汉字定义作了修正。...

  • 论对话的本真性、交往性和创造性

    作者:钟文华 刊期:2007年第04期

    对话是人类思想与真理诞生的原初样式和本真状态.体现一种平等互动精神,具有构建功效和自主创新活力;对话是“正在”和“未在”之间的不断转换,具有内在的未完成性与自由开放性;在对话异中求同、同中求异的双向运动过程中,通过对照和引发.可以产生出更深邃、更新颖、更富有启发性和创造性的对话,同时不断实现视界的融合,从而促成新的意...

  • 从电影《尔玛的婚礼》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作者:张善云 刊期:2007年第04期

    社会环境、经济环境、生态环境的急剧变化,使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资源严重流失,后继泛人的境地。只有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把保护非道活灵活现运用在生活中,从而使非道有效地得以承传和发展,以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 电影《尔玛的婚礼》导演阐述

    作者:韩万峰 刊期:2007年第04期

    每部电影都有一个表达的主题,如何在电影中去阐述这个主题,使观众在获取故事快感的同时,也能自觉地对其思想内涵产生共鸣。应该是每个导演所面临的考验。本文试图利用导演阐述这一形式。对全球化背景下,少数民族如何生存的问题。提出自己的思考和忧虑。

  • “杨柳”何处引羌笛——《尔玛的婚礼》文化命题探析

    作者:李二仕 刊期:2007年第04期

    本文立足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发展史的线索,勾勒出了反映羌族生活的电影两部,从《羌笛颂)(1960)到《尔玛的婚礼》(2007)所处的社会语境,指出了中国少数民族电影的抒写实际上是从属于意识形态的要求,完成了从“阶级话语”到“经济话语”的转变,从而突出了《尔玛的婚礼》的文化特性。

  • 《婼玛的十七岁》的民俗学视角

    作者:高晓芳 刊期:2007年第04期

    电影《婼玛的十七岁》全景式地展现了哈尼族美丽的梯田风光和淳朴的民俗风情。文章选择从民俗学的角度解读这部优秀的影视作品。

  • 浅析马克思自由观的科学含义、基本特点和基本内容

    作者:李银兵 刊期:2007年第04期

    近年来,由于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以及随之而来的人类生存方式的深层变革,哲学界已有越来越多的人对自由——人类理想的生存状态予以特殊的关注。文章旨在通过时马克思自由观的科学含义、基本特点和基本内容进行剖析,以期挖掘出其中蕴舍的深刘意义,给当代人以启示。

  • 唯物史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作者:白立强 刊期:2007年第04期

    社会发展过程就是协调主体与客体之间关系的过程。时代条件决定了:以主体带动客体方式,进行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步尝试;邓小平和则以客体促主体的思路,形成了利用市场机制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日前已进入通过二者互动促进社会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演进历程就是逐步趋近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