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商业评论

21世纪商业评论杂志 省级期刊

21st Century Business Review

杂志简介:《21世纪商业评论》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2004年创刊,国内刊号为44-1615/F,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经济期刊。该刊是一份半月刊,致力于发表经济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研究报告、文献综述、简报、专题研究

主管单位:南方报业传媒集团
主办单位:南方报业传媒集团
国际刊号:1672-8343
国内刊号:44-1615/F
全年订价:¥ 292.80
创刊时间:2004
所属类别:经济类
发行周期:半月刊
发行地区:广东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个月内
综合影响因子:0.05
总发文量:6056
总被引量:804
H指数:8
期刊他引率:1
  • 商业思想家的抱负

    作者:刘晖 刊期:2004年第S1期

    如此之多的伟大问题需要回答,《21世纪商业评论》必须诞生。在中国,于现在。这是一个产生商业史诗的年代,也面临着一个不连续性的未来。对于中国,尤其如此。中国正在崛起,当个具有深刻文明传统的大国在试图恢复自身梦想时,世界无法不拭目以待。但是在中国崛起的基本事实前,总是少不了"中国崩溃论"的危言。世界已经改变,当全球化成为一个基本的前...

  • 小国重建的未来

    作者:肖向民 刊期:2004年第S1期

    不过问题是,伊拉克人民"对他们的金融和自然资源拥有全部的控制权"以及其他权力,并不意味着她就有能力和条件去行使这一纸面上的权力。伊拉克这样一个伊斯兰小国,却拥有如此巨量的石油资源,处于这样一个兵家必争之地。作为一个国家,她没有太多的选择,要么做大国的附庸,要么就必须面对大国的挤压。不

  • 双面里根

    作者:陈军 刊期:2004年第S1期

    称赞者一般把里根看作自由主义经济学和保守主义的代表人物。而另一些人则认为里根向美国公众生活输入或激活了一些最坏的元素:贪婪、自大、疏忽和伪善。媒体塑造出来的双面里根,呈现着美国国内政治的重要对立。

  • 审计署审计 与人大审议

    作者:陈爱民 刊期:2004年第S1期

    在国家整个公共财政的系统中,审计机关的工作只是事后监督。更为关键的环节,是人大的预算审议(政协在改革后亦可一定程度承担此种功能)。2004年6月23日,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交了一份涉及诸多经济案件的审计"清单"。

  • 德隆事件

    作者:谭昊 刊期:2004年第S1期

    整个6月,几乎每天都有与德隆有关的新的黑洞浮出水面。而随着6月末《企业破产法》草案提交全国人大审议,呼吁德隆进行破产重整的声音也在业界响起。从1996年底进入新疆屯河开始,德隆创造了一个中国民营企业的神话。资本市场上,其直接间接控制的上市公司一度达10余家,形成规模庞大的德隆系;其在汽配产业、番茄产

  • 中俄能源合作要突破瓶颈

    作者:傅小强; imaginechina 刊期:2004年第S1期

    从目前中亚政治安全形势来看,通过陆地把哈萨克斯坦油气运往亚洲市场的途径被认为是最可靠和最经济的方案。既可减轻中国对中东石油的过分依赖,大大减少中东地区动荡局势对中国能源安全的威胁,又可刺激俄罗斯推进中俄能源合作,从而使中国可以获得长期、稳定的安全油气供应。

  • 朝鲜半岛的政治趋向

    作者:于时语; imaginechina 刊期:2004年第S1期

    东北亚未来最重要的历史大势,是中韩千年历史同盟的恢复,因此导致汉城对华盛顿的"忠诚"向北京转移,对本地区的大国势力平衡产生深远影响。而且这一地缘政治改组,并不单纯由韩国自由派人士推动,而是取决于亚洲的政治、经济的历史和现实。

  • 从注资到改制

    作者:恒方 刊期:2004年第S1期

    这次的银行改革举措都堪称对两家接受注资的股份制试点银行的改制上市计划的说法出现了明显变化,由原先的建行在年内、中行在明年完成改制上市,变成了需要三年时间完成股份制改造工作。

  • 有价无市

    作者:谢国忠; 陈慧倩 刊期:2004年第S1期

    "挣得盆满钵满"好像是那些去年购置房地产人中最时兴的一句话,奇怪的事情是非常难找到买家。中国的投机商往往都变成了战略投资者。去年确实是一个好时机,很多我认识的人都在香港购置了房产。奢侈住宅(在香港岛面积超过160平方米的住宅)的价格比2002年12月的最低价涨了50%。大众消费市场也呈现出相同的迹象。一些胆大的投机者为了赢利购置了好些...

  • 两只手的“战争”——2003~2004年的宏观调控

    刊期:2004年第S1期

    2003年 SARS 过后,部分行业投资过热的问题便占据了财经界的大半视野。开始相关部门释放出系列调控措施,但市场效果不太如意;于是中央开始采取行政手段来给投资降温。市场之手和行政之手在这次宏观调控过程中的作用与得失,成为舆论争辩的焦点。市场之手作用能有多大?行政干预对市场发展的影响又如何?本刊组织专题对此问题作了多角度的分析。

  • 徘徊于温和“软着陆”与强硬“急刹车”之间

    作者:彭兴韵; 张军青 刊期:2004年第S1期

    本应采取温和的"软着陆"的宏观调控措施,实际上变成了矫枉过正的"急刹车",至少,这次包括行政强权控制的调控措施忽略了信贷"人质"的安全问题。本是防止经济大起大落的宏观调控反而成了银行不良资产聚积的重要因素之一。

  • 饥渴的投资与调控的魔杖——近期宏观调控透视

    作者:周迪伦 刊期:2004年第S1期

    "投资过度的根源是相当深刻的,要遏制它不仅要治标,更重要的是治本。治标就是采取总量政策,先把过高的投资压下来,缓解各种瓶颈制约;治本就是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投融资体制改革。"

  • 以行政手段遏制投资的“非理性亢奋”

    作者:陶冬 刊期:2004年第S1期

    上一轮调控确实是行政干预,但是必须看到今天的资本价格信号扭曲、地方政府干预均非市场因素,单纯靠市场手段未必奏效。长远地讲,政府应该以宏观的财政、货币政策为主,通过市场的手段来调节经济。5月以来,全国信贷政策急速收紧,新的贷款几乎停摆,部分已发出贷款也被银行收回。这是一场未经宣战的战争,中央政府已经由以劝喻和部分紧缩为主的软性...

  • 宏观调控应坚持市场化导向

    作者:李振宁 刊期:2004年第S1期

    要真正相信市场,相信中外投资者的智慧,尽量减少过度的行政干预,让市场多"说话"。中央政府应当实行职能转变,从管理经济到服务市场。央行于4月中下旬连续两次上调准备金率,并动用一系列前所未有的行政手段,抑制贷款和投资。贷款增幅迅速回落,投资增幅更是呈几何级数回落。宏观调控立竿见影,但其所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也不可小视。

  • “Q&A 企业理想

    刊期:2004年第S1期

    行而论道很多时候,提问就是回答的开始。你提问了吗?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是划分平庸与卓越、良知与世故的试金石,是区别守望者与凭吊者的分野。我们希望,当中国艰苦转型时刻,当怀有梦想的中国人参与全球博弈时分,我们能够在场,并且提问,而不是当灾难已经发生后才闻讯赶来的凭吊者。文明的进步,国家的强大,企业的兴盛,个体的发展,都是一个不断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