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人力资源管理与创新论文

人力资源管理与创新论文

时间:2022-05-22 03:09:10 关键词: 人力资源管理与创新 人力资源论文 人力资源
摘要:人力资源管理对于推动银行业平稳较快发展、提高盈利水平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当前我国银行人力资源管理仍存在一些问题,面对既有问题和发展新趋势并存的现状,银行业机构应从多角度出发制定措施,从而实现人力资源管理在新趋势下的创新发展,也使得新形势下银行业应对金融风险和市场竞争的能力增强。

人力资源管理与创新论文

人力资源管理与创新论文:人力资源管理在银行业的趋势与创新

摘要:金融行业是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元素,其中银行业作为金融行业的主体,其发展情况、运营质量对社会经济的稳定运行具有重大意义。而人力资源作为现代知识经济发展进步的支柱性力量,对银行业的合理经营、科学发展有较大影响,由此对银行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提出了要求。面对当前金融创新产品层出不穷、金融市场风险传导性增强、市场波动剧烈的情况,银行需加强自身管理以应对可能存在的危机、实现“稳中有升”的良好经营状态,从而也使新形势下实现银行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发展成为必然要求。本文介绍了银行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内容、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新趋势,并就推动其实现创新发展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银行业 人力资源管理 趋势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才对于企业乃至国家发展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而对于银行业这类知识密集型企业来说,人才更是核心资产,是否具有充足的人才资源将对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强弱形成巨大影响。而科学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是更新丰富人才资源、为银行提供储备力量的重要手段,从而使人力资源管理在银行经营发展中成为关键环节。为了实现预期效果、发挥应有作用,新形势下银行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需做到与时俱进、创新发展,由此适应银行业的发展要求,为银行业发展提质增效做出贡献。

一、当前银行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内容及存在的问题

1.主要内容

(1)个体管理。个体管理是指根据职位需要与工作内容的变化有管理、开发人才个体的多方面能力,同时也需按照岗位要求和合理的用人原则进行人才的选拔和聘用。

(2)整体管理。整体管理的重点在于对人才队伍进行整体规划和建设,通过营造良好工作氛围与环境实现人才素质的整体提升。

(3)人才开发。人才开发是指针对现有人才的不同工作阶段和状态进行能力开发,对于新职工应加强培训、帮助其熟悉技能,对于已熟练掌握现阶段工作的人员应通过转岗、晋升等方式使其实现更好发展,对于具有较大潜力的人员,应给予重点关注,对其进行核心培养,从而打造高质量人才队伍。

2.存在的问题

(1)对人力资源管理缺乏重视。当前银行业仍旧缺乏对人才所起到的关键性作用的科学认识,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投入不足、缺少相关规划与建设,而对人力资源管理的不重视将使y行业缺乏发展动力和潜力,限制该行业盈利水平,从而使得能够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投入的资金成本减少,由此形成恶性循环,不利于银行业的长期高效发展。

(2)缺乏完善合理的培训机制。培训是对人才进行开发的重要手段,面临当前信息爆炸式增长、知识更新较快的现状,企业需进行适时培训以提高人员素质。但就目前来说,我国银行业在培训环节较为薄弱,对于各层次员工的有效培训不足,从而使得人员技能更新不及时,也使得银行业机构发展缺乏足够创造力。

(3)绩效管理机制不科学。在当前银行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对于绩效管理,往往只侧重于绩效考核部分,而不从全局角度对绩效管理目标、流程、手段等进行规划,从而使得绩效管理较为机械化,不利于全面、动态地评价人员能力,使人员潜力的开发受到限制,不利于人才队伍的建设和良好工作氛围的形成。

二、银行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新趋势

1.人才需求出现结构性变化

随着科技的发展、电子信息技术的日益发达,银行业大幅增加了对智能设备的使用,从而在较大程度上实现了机器对人力的“替代”,由此极大削减了在银行业中从事性质简单、内容具有重复性的人员数量,增加了对具有高素质的专业化人才的需求。此外,虽然我国金融市场目前仍属于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状态,但银行、保险、证券、信托这四大支柱之间的联系密不可分并且在许多业务上存在激烈竞争,从而使得对具有复合型专业背景人才的需求大大增加。

2.在人才开发上呈现超前性特征

高水平人才是稀缺性资源,而这类人才的开发工作也具有较大难度,往往在具有人才需求时难以及时寻找到符合要求的高质量人才'因此,在银行业的人才开发中,超前开发将是必然趋势。在人才资源方面的竞争能力将对银行业机构自身能够形成竞争优势、实现高效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对于人才资源进行较早规划、有意识储备人才力量,及早“预订”优秀人才群体的企业,将在业务创新、结构升级等方面具有先发优势,从而发挥人力资源管理对于发展的有效促进作用。

3.人力资源管理呈现信息化、国际化趋势

当前银行业人力资源管理呈现出明显的信息化趋势。在诸如人员选聘、人员调转、合同档案管理、绩效薪酬管理等日常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通过提高信息化水平、应用信息技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人力资源管理的流程、增强管理科学性、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效率。除了信息化趋势外,当下银行业中的人力资源管理还呈现出国际化趋势,这主要体现为对国际性人才的需要。随着人才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流动性增强,银行业对于人才的开发日益趋向于全球化,国界对于选拔人才的限制明显减少。

三、适应新趋势、实现银行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发展的对策

为解决当前银行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适应当前发展的新趋势,实现人力资源管理在银行业的创新发展,应采取以下措施。

1.制定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战略

首先应树立人才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观念,对于人力资源管理给予充分重视,从全局出发制定合理规划,形成以人为本、尊重人才的良好用人文化。同时,应加强各部门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上的协调配合,有新增用人计划的部门应及时向人力资源部门反映,对后续选拔、录用、考核等工作应给予实时反馈,从而使得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能够更好地服务于银行业机构的发展。此外,应针对人才开发趋于信息化、国际化的特征制定相关计划,使得人力资源管理适时发展、与时俱进。

2.建立完善的人才储备机制,加强员工培训

由于当前金融产品更新较快,与之相对应的岗位需求不断增加,而人才是具有流动性的,为减少人才供求“断层”情况的发生,银行业机构应加快建立较为完善的人才储备机制,其中包括选拔任用渠道储备、专业人员储备、干部储备等。此外,目前人才开发的超前性也对人才储备机制提出了较高要求,能否在人才储备上占据优势,对于银行业机构在竞争中的地位高低有较大影响。同时,银行业机构还应加强对各层次人才的培训,以保证其专业知识技能的及时更新,使其更符合当前复合化、专业化的银行业用人需求。

3.建立合理有效的评价激励机制

银行业机构应客观、全面地评价员工能力,将员工的专业素质与工作能力置于动态考评系统中,而不是单一、片面甚至机械地考核员工工作成果。同时,在得出相应评价后,应采取相应措施,使员工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升工作能力、改善工作方法。此外,需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从而增强员工工作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

四、总结

人力资源管理对于推动银行业平稳较快发展、提高盈利水平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当前我国银行人力资源管理仍存在一些问题,面对既有问题和发展新趋势并存的现状,银行业机构应从多角度出发制定措施,从而实现人力资源管理在新趋势下的创新发展,也使得新形势下银行业应对金融风险和市场竞争的能力增强。

人力资源管理与创新论文:政府采购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的思考与实践

摘要:经笔者调查,我国早在1996年开始实施政府采购,通过多年实践,我国在这一方面获得了相关成就。然而随着时代的创新发展,政府采购人力资源管理问题逐渐凸显出来,严重阻碍了政府采购目的的实现。本文将对政府采购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的思考与实践进行分析研究,以此促进政府采购工作持续进行。

关键词:政府采购 人力资源 管理研究

自我国政府实施采购后,采购规模也不断扩大,2015年全国政府采购规模为21070.5亿元,首次突破2万亿元,比上年增加3765.2亿元,增长21.8%;占全国财政支出和GDP的比重分别达到12%和3.1%。然而随着采购规模的逐渐扩大,人力资源管理问题越来越多,最终影响到政府采购事业的开展。为了改善这一现状,政府部门必须对人力资源管理进行不断创新,以此促进采购工作有效开展。

一、政府开展采购人员管理的意义

政府采购制度是公共财政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政府调控经济的有效手段,为引领公共财政支出管理改革的“三驾马车”之一。2003年政府采购法开始实施以来,我国政府采购从范围到规模都不断扩大,政策成效不断显现,无不彰显出制度的先进性和蓬勃的生命力。

政府采购工作要求较高、采购人员任务繁重,对采购人员素质要求较高,但是我国目前针对政府采购人员的管理还较为薄弱,既缺乏合理政府采购人力资源管理规划,也未能建立相应的绩效考核体系。因此,政府采购部门亟需创新人力资源管理方式,改善和加强政府采购人力资源管理,从而更好地促进政府采购事业的发展,充分保障公共利益,满足日益增长的公共需求。

二、政府采购管理现状

1.政府采购人员管理水平偏低

政府采购人员划入职员系列进行管理时,对采购人员的队伍建设规划、员工招聘、员工培训、绩效管理以及职业发展未单列或重点思考,与此相对应的也缺乏相应制度规定,故相关工作在开展时具有较强的随意性。大部分采购人员来源于各个财政部门,对于采购相关知识缺乏全面了解,最终导致采购人员在实际采购中不仅无法起到有效作用,还会大大增加政府采购成本,长此以往,导致政府采购效率提不上去,采购事业难以做到规范合理。

2.部分采购人员价值观错位

自改革开放以来,商品经济利益逐渐呈现出倾向性原则,最终使部分采购人员出现严重价值偏差,目前许多采购人员道德价值观已经逐渐发生变化,如在政府采购过程中,部分采购人员存在违规插手招投标的现象,向相关供应商泄漏采购人与投标人的相关信息,为个人私欲,向指定关系企业输送利益,逐渐丧失了采购人员职业道德,损害国家利益,不利于政府采购工作的有序进行。

3.现行绩效管理失效

现行的人事管理制度及其实践中,对政府采购工作的特殊性、技术性、重要性以及复杂性未给予充分的认识和理解,对政府采购人员的工作绩效未进行量化或合理的指标设定,无法对工作绩效进行有效评价,与之相对应的岗位绩效工资也无法真正体现政府采购工作的价值,缺乏有效的绩效评价,导致政府采购人员干好干坏一个样,工作缺乏激励。

三、如何促进政府采购人力资源管理创新开展

1.制定采购人员队伍建设实施办法和工作规划

顺应采购人员专业化的大趋势,在无法改变现行归类方式的前提下,建议在编制职员队伍规划时把采购人员队伍建设作为职员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单列或优先考虑,通过开展政府采购工作任务预测和现有人员结构分析等,确定采购人员队伍建设的总体目标任务及分年度目标任务。建立政府采购人员队伍建设的责任制度,成立采购人员队伍建设工作小组,提供组织保障和人员保障,确保采购队伍建设工作有人具体管、有人具体做;完善政府采购人员的相关工作制度、岗位责任制和廉政自律制度等,确保人员进出、在岗人员培训和考核监督等相关工作均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2.强化职业道德规范

职业道德是指从业人员在其职业活动中应当遵循的行为规范,通常体现在职业观念、态度、技能、纪律和作风等方面。

《政府采购法》规定,集中采购机构对其工作人员应当加强教育和培训,对采购人员的职业道德状况应定期进行考核等。2015年3月1日起施行的《政府采购法实施条例》进一步明确规定了采购人的职责和义务及禁止行为。但政府采购从业人员应具备哪些道德标准,并没有详细的法律规定。根据我国颁布实施的《公民道德实施纲要》,结合政府采购工作的具体要求,采购从业人员基本的职业道德至少应包括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和服务群众四个方面。

(1)爱岗敬业是基础。采购人员热爱本岗位,才可能全身心投入工作,也才能干好所从事的政府采购工作。

(2)诚实守信是前提。采购人员只有廉洁自律、言行一致,切实履行好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才能做到懂规矩、用规矩、守规矩、护规矩。

(3)办事公道是核心。它要求采人员在和供应商打交道时,要严格按照统一的工作标准,不带个人主观意愿,不受外界干扰,不设置歧视性的条款,不得有歧视性行为。

(4)服务群众是目标。采购人员既要为采购人服好务,把采购人的利益当成自己的利益来维护;同时也要为供应商服好务,把它们当成合作伙伴,只有这样才能确保采购任务顺利完成。

3.建立良好的绩效考核制度

人力资源的管理核心就是绩效管理,建立科学的绩效管理制度,需要对下面几个问题给予重视。首先,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制定绩效指标时,务必严格根据政府采购人员的实际工作能力及工作现状来制定,一旦偏离了政府采购人员的实际工作,不仅不能激励采购人员,而且还会增加采购人员的思想负担及压力,难以实现采购人员个人与政府共发展的效果。其次,在绩效评价结果应用方面,良好的绩效考核应包括奖励与惩罚机制,对于工作态度好,工作效率高的采购人员给予奖励,反之对于工作效率低、态度差的采购人员应当给予一定的惩罚,而这些奖励与惩罚务必很据采购人员的绩效考核结果来进行判断。最后,政府人力资源的绩效管理比较繁杂,所以人力资源的管理工作需要依靠现代化信息技术来进行,建立相应的管理系统,能够及时监测采购人员的工作情况,将人力资源的管理落实,进而发挥缋效机制的激励作用。

同时,将缋效考核结构与采购人员薪酬进行挂钩,确保薪酬的公平性与合理性。薪酬是所有员工关注的主要问题,薪酬的公平性及合理性会对政府采购人员工作稳定性造成直接的影响,所以建立一套科学的薪酬体系在政府人力资源的管理过程中极为关键。值得注意的是,制定相关薪酬制度未开始的时候,首先要调查一定的实际情况,把工作人员的需求做些真实细致的了解,从而为后续制定相关福利制度打好基础,尽可能地让企业员工的需求得到满足,这样一来才可以最大程度地发挥薪酬制度以及福利制度的作用。所以政府人力薪酬体系的建立要重视对外竞争效率、对内公平。而且要确保员工的薪酬体系与其工作能力、工作环境等相符合,确保薪酬体系发挥其激励作用。

综上所述,由于采购管理非常关键,且属于一项比较复杂的管理工作,所涉及到的管理科目较多。因此,政府部门应针对采购各环节,进行科学、高效的管理,针对采购管理过程中所发生的问题,应采用有效的管理措施,通过法律的健全充分避免采购人员实行暗箱操作。同时还应为采购人员开展培训,它决定着采购工作是否能够良好地发展,对不断改进和完善员工培训机制具有一定作用,进一步促进采购管理水平的提升,充分实现政府采购人员管理规范化运作。

人力资源管理与创新论文: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创新实践与思考

摘 要: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强调实践性与应用性的特点决定了它必须重视实践教学,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就此对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创新实践与思考进行探讨。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教学实践;创新

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是一个兼具科学性和实践性,且实践性非常突出的专业学科。这一特点决定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建设必须重视实践教学,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目前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不足

1.各专业核心课程开设的实验教学部分相互之间缺乏联系。在部分专业课程中都根据课程特点在各门课程的教学大纲及教学内容中具体安排了实践教学,如招聘与录用,绩效管理,薪酬管理。但存在的问题是: 首先. 各专业课老师只是按照自己的理解摸索实践教学. 相互之间是独立的,互相没有联系的,没有按照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培养方案整体协调进行; 其次,有些实验内容会重复进行,如工作分析在人力资源管理概论、招聘与录用和薪酬管理课程的有关实验操作中重复进行; 再次. 课堂实践教学时数较少,课堂实践教学时数只占课程总学时的10%。

2.校外实习过于分散,不利于指导。让学生各自外出实习,虽然解决了实习难以落实和承担学生实习单位负担过重问题,但因过于分散,老师难以进行专业指导。而由于人力资源管理在我国起步晚、发展快,现在企业虽然都设有人力资源部,但其管理人员中真正受过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育的却很少,所以光靠企业人力资源部的人员来指导学生,显然是不现实的,而且现在企业都是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和发展的,人手少、任务重、压力大,一般对接纳实习学生都不大乐意,怕麻烦,加之各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每年到企业的学生日益增多,造成企业接纳困难,即使企业接受了,对学生的指导往往也是流于形式,很难达到实践教学的目的。

3.教师自身的实践教学水平和能力有待提高。当前我国高校的师资来源主要是高等院校毕业生,他们尽管可能学历较高,但没有从事企业经营与管理的经历,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理论脱离实际的倾向,靠他们去指导学生的实践,显得“功底”不足,影响实践的效果。同时由于我国各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设置较晚,且招生规模增速太快,所以,目前从事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的教师大多没有受过专业的正规教育,属于半路出家,对于本专业的实践及其教学经验更显不足。

4.实践教学缺乏一套科学有效的考核体系和评价机制。一是目前高校大都没有建立一套完整独立的实践教学考核办法和标准,二是高校目前所采用的以学生学习成绩为主的人才培养考核体系,难以对学生的创新成果和实践能力做出公正合理的评价,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是有利于实践学习的激励机制尚未建立,大多数高校对于学生参加各种学科竞赛活动、科研立项与参与科研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科技服务活动等实践性环节并不纳入学分评定的范畴,不利于学生实践活动的开展,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同样存在以上三方面的问题,因此,实践教学评价机制亟待建立。

二、实践教学模式的内涵和具体内容

1.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内涵。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是学生整个在校期间( 包括寒暑假) 都要不间断地进行的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包括模拟实验、课程实验、案例教学、社会调查、校外实习、毕业论文在内的实践教学模式。通过上述各种类型的时间按教学环节的实施,培养学生掌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员应用的技能,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增强学生参与社会竞争的能力。其中,案例教学是对理论教学的补充,是学生首先接触道德实践教学环节; 课程实验增加了学生的验证性实验,是学生动手能力训练的开始; 迷你实验室既重视的实训,增设了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是学生综合运用人力资源管理方法、技能的强化性实训实践教学环节; 社会调查使学生进行搜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际并进行企业方案评析的训练体验性实践教学环节; 校外实习是将所W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的实践教学环节; 毕业论文的撰写使学生综合运用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方法和技能的实践教学环节,通过以上各教学环节的实施,分别强化了学生的各种技能和实践能力,从而形成了较系统、完整的实践教学过程。

2.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具体内容。通过分析创新性构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性,结合我院自开办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所进行的实践教学的尝试与不足的分析,创新性构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的核心部分分为课程实验和集中性实践教学,并就这两项进行具体介绍。

3.课程实验。主要针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4门专业核心课程:招聘选拔、培训与开发、绩效管理、薪酬管理,开设8学时的实验教学。实验教学穿插到课程理论授课过程中进行。实验内容结合理论内容,多为验证性、设计性实验。

4.集中性实践教学。根据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及以前实践教学的不足,本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重点考虑集中实践教学课程的开设内容、形式以及开设目的和开设学期等内容。开设的集中性实践教学:社会实践调查、ERP沙盘演练、素质拓展训练、人力资源管理实训、专业实习、人力资源管理综合实验、毕业实习。如社会实践环节在原有社会实践基础上增加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实践,可采取多种形式。完善了学生品德修养方面实践部分。ERP沙盘演练课程的开设增强学生对企业整体经营流程的熟悉,并加强小组合作的能力。

5.人力资源管理毕业实习。人力资源管理毕业实习,安排在第八学期进行。实习单位以自我选择和系部介绍相结合。方式是独立进行,由教师指导,每名教师负责约10名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新的实践教学体系下,毕业实习环节需加强过程的指导与监督和实习成绩的评定,以使其达到更好的效果。

三、结语

为使新的实践教学体系顺利运行并取得较好效果,需要以下配套措施: 校内实验软件的升级与新软件的购买; 畅通的校园网络运行环境的保证; 校外实习基地的维护联系及新基地的建立; 实验教师量的增加与质的培养; 实践教学经费如学生实习的交通补助等的增加。

人力资源管理与创新论文:大数据背景下人力资源管理应用创新与挑战

[摘 要]随着信息时代的进步,互联网的加速发展与应用,大数据时代已经悄然到来。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浪潮下,大多数企业已经基本具备了处理大量数据的能力。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必然会引起企业经营管理的重大变革,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也不例外。在大趋势的引导下,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也应顺应时代的步伐,引进大数据的思维与技术,及时调整管理方式,将大数据的概念与内涵真正地运用到人力资源管理的各个领域中,推动人力资源管理的变革,促进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提升,这将给企业带来无限的机遇和挑战。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大数据;变革

1 大数据的概念及特征

随着大数据的兴起,同时伴随着云计算技术的普及,加之物联网应用的大规模爆发,人类已正式进入数据时代。所谓大数据,它是指无法在一定时间内进行捕捉、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集合,是需要借助新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力和优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源。它有5个基本特征,即“5V”特征:数据量大(Volume)、种类多样(Variety)、价值高(Value)、处理速度快(Velocity)和精准性(Veracity)。基于这五大特点,大数据已在军事、政治、经济、教育各个领域广泛应用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相信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它也会发挥出极大的作用,为企业的创新发展提供依据和动力。

2 大数据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体现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大数据内容主要有:基础数据、能力数据、效率数据和潜力数据。第一,基础数据。基础数据是员工基本信息的数据化,这些数据记录了员工各方面的原始情况,是员工的成长记录,它能够反应员工的个人素质情况,为人力资源部门招聘提供参考依据。第二,能力数据。能力数据是指能够在人力资源部门进行员工岗前培训效果考核时发挥重要作用,它能够反映员工在入职前的能力情况。包括员工培训经历、接受培训的时长、培训考核情况、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参与竞赛的情况等。第三,效率数据。效率数据是人力资源部门为了准确了解员工工作效率,科学制订人力资源招聘和培训计划的重要依据,包括工作完成效率,单项工作任务完成时间等相关数据。第四,潜力数据。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员工现有的真实能力,还应重视员工未来的发展潜力。潜力数据是指能够比较客观反映企业员工劳动力持续增长状态的数据,为今后开展企业人员培养计划和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等提供相关参考,包括员工工作效率提升率和收入涨幅水平等。

3 大数据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3.1 大数据在招聘管理中的应用

古人云:“国有三不祥,夫有贤而不知,知而不用,用而不任”。如果不了解企业中是否存在贤者,或有贤者而不用,或用而不委任相应的职务,那么不仅说明这个企业的领导人是“蠢材”,还可以预见这个组织是没有前途的。招聘是指组织由于岗位的空缺,需要人才的流入而通过采用一定的方法寻找符合岗位要求标准人才的过程。企业人才选拔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人岗匹配的程度。在过去招聘过程中,企业往往处于被动的局面。在大型企业中,企业招聘负责人每天会接收到海量的简历,在这潮水般的简历中,如何能在短时间且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录用到优秀人才,是每个招聘者所面临的一大难题。通常情况,招聘负责人主要通过求职者的简历了解应聘者的各项信息,这种衡量因为数据的有限性和不精确性,通常是比较模糊、不太准确的。然而,在简历筛选后的面试中,面试官也仅仅是通过应聘者的现场表现和表述做出评价,并不能对应聘者做出全面的了解和认识,有时甚至会出现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所以,很多的招聘结果受到招聘者自身判断和主观偏好的影响缺乏科学的依据,这无疑会给企业人才招聘工作带来一定偏差和失误。然而,大数据的引用,会给招聘带来前所未有的改变。在大数据的背景下,人力资源管理者可以通过挖掘数据资源,对应聘者进行深入的了解和分析,通过各类社交网站、微信、微博等形式了解应聘者的生活状态、学习工作情况、财务状况等各方面信息,充分了解应聘者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及价值观,为成功招聘打下基础。此外,招聘者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应聘者与招聘岗位的匹配程度,避免人岗不匹配,从而提高招聘的客观性和准确性。企业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根据自身的文化制度特点、岗位的胜任能力要求以及企业对候选者的种种要求设计出一个可以量化的评价模型,将岗位要求和应聘者的特征进行对比和匹配,通过评价模型进行评分,用分数的高低确定最终的岗位人选。以量化的数据为企业选拔人才,将极大地提高企业人才选拔的效率和精确性。

3.2 大数据在员工培训管理中的应用

员工培训是指组织为了有效促进员工的成长和发展,采用各种方式对员工进行有针对性、有计划的培养和训练的管理活动。目前培训的形式、种类多种多样,以讲座、公开课、拓展活动为常见方式。培训是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职能,是实现人力资源增值的有效途径。培训能提高员工的工作能力与业务素质,改善绩效水平,提升工作M意度,从而提高企业生产力水平和竞争优势。然而,目前很多企业的培训还停留在初级阶段。企业领导对培训不够重视,敷衍了事,仅仅是用传统的培训方式在有限的期限内实施培训,培训效果不明显,员工工作效率和业务能力没有得到提高。甚至有些领导进入了一个误区,妄下结论,认为培训没有太大意义,越不重视、越没效果;越没效果,越不重视,最终形成了恶性循环。

然而,在大数据背景下,培训管理工作有了明显的创新和改革。一方面,人力资源管理者可以充分利用数据资源,了解每个员工的特点,因材施教,找出最适合个体的培训方式和内容,制订出特有的培训计划,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培训效率,同时员工的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实现了培训内容与岗位要求的匹配。另一方面,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了员工培训的重要性并积极开展培训活动。大量的培训机构和培训软件应运而生,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购买甚至定制这些软件,这些软件不仅提供了大量的培训内容和信息,也能够对受训者的学习过程进行记录、分析和考核,并将这些数据归入员工个人培训档案,生成个人成长图。

3.3 大数据在绩效管理中的应用

绩效管理是指为实现组织发展战略目标,制定出考核指标,采用科学的方法对员工工作行为、工作态度和工作业绩进行全面考核和评定,并把结果与薪酬紧密结合、不断激励员工进取的活动过程。它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绩效考核的科学化、合理化有利于企业创造出一个公平、透明的竞争环境,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在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中,绩效管理主要通过制定绩效指标,定期对员工进行考评,考核者大多依赖有限的记录对员工进行考核评定,分析考评结果并与奖惩挂钩,鼓励先进、鞭策后进。这种考评中,领导的主观因素起到很大的作用,再加之考评方法不够科学化,造成考评的结果有很大的偏差。

然而,大数据改变了这一切,要想在考评中得到客观、公正,必须消除员工的机会主义和考评者的个人主义行为,优化考评方式,建立以数据为依据的员工考评工具。首先,管理者可以利用大数据先进行每个岗位的要求和特点分析,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考核指标体系,同时利用大数据强大的处理数据能力对员工工作行为、任务完成情况进行分析,最终计算出考评结果。其次,可以利用网络平台,让员工知晓绩效考核指标的内容并进行充分讨论,听取各方意见,利用大数据共同确定考核标准与方案,这样可以消除考核中员工的抵触情绪,更加有利于考核的顺利开展。

3.4 大数据在薪酬管理中的应用

薪酬管理是组织对员工薪酬支付标准、薪酬策略、薪酬水平、薪酬结构及薪酬构成进行确定、分配和调整的动态管理过程。薪酬管理同样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传统的薪酬管理主要依靠岗位或者技术制定薪酬体系,此时薪酬是静态化的,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不能反映出员工的价值差异。而在大数据的帮助下,人力资源管理者可以对员工每天的工作内容及完成情况进行记录,并运用大数据技能进行分析,自动计算出员工的薪酬,提高薪酬管理的效率和准确性。此外,管理者可以通过企业的历史纵向数据进行对比分析,也可以横向与其他平行企业进行对照参考,知己知彼,可以随时调整薪酬结构,使薪酬对内具有激励性、对外具有竞争性。

4 大数据背景下人力资源管理所面临的挑战

4.1 信息安全问题

在大数据时代,员工及企业的各类元素都可以用数据表现。网络的快速发展给大数据带来了发展的契机,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难题,可谓机遇与挑战并存。比如,企业为了节约成本,在互联网中进行数据的传输,数据很可能会受到黑客的拦截与威胁;有些企业经常把数据保存在云端,使云服务商可以轻易的看到企业内部的全部数据,这样一来,数据泄漏的危险极大。然而,看似不起眼的人力资源数据往往是记录着企业员工所有的详细信息,包含很多的个人及企业隐私,一旦泄露,无论是被竞争企业还是被不法分子获取,后果不敢想象。

4.2 高昂费用的挑战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大数据为人力资源管理服务成为可能。但是如果企业想借助大数据进行数据分析,也要支付高昂的成本,而这笔费用并不是一个小数字。首先,要应用大数据,企业必须在软件、硬件上面做出很大的投入。无论是技术过硬的数据分析系统,还是价值昂贵的高配置硬件设备,都不是一般企业可以负担得起的。

其次,提供云计算信息服务的公司或供应商,在研发软件前期要搜集大量的数据并制作成数据库,这些资本投入是难以估计的,因此要使用大数据信息、享受大数据服务的成果,必须要支付昂贵的费用,这也对一些企业来说是难以负担的成本。企业要权衡利弊,不能盲目为运用大数据而得不偿失,失去企业竞争力。

4.3 数据结论的可靠性,大数据不是万能的

大数据的优势力量有目共睹,因此很多人认为大数据可以解决一切企业中的问题,并利用大数据分析、处理各项工作,对其过度依赖,这是一种错误的认知,因此要认识到大数据不是万能的。在大数据时代,数据量的不断增加和信息不断流动、更新,一旦信息更新不及时或有一些鱼目混杂的信息混入大数据,就会使大数据处理得出结论的可靠性降低,不真实的信息会给企业的决策带来失误,造成严重的结果。所以,企业不能完全依靠大数据,也要有辨伪存真的管理能力。

5 结 语

大数据作为一个新兴的信息技术,还处于初出茅庐之态势。大数据虽然为人力资源管理提供了新的工作思路和方法,但也面临着信息安全、成本高昂、信息失真等问题的挑战。怎样合理利用大数据资源进行管理是每个企业应该探索的新领域。企业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让大数据为人力资源管理提供更多的便利和服眨为企业创造更多的财富与价值。笔者相信,随着大数据的进一步发展,它将会给人力资源管理带来颠覆性的变革。

人力资源管理与创新论文:基于供电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与实践探索

摘 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管理理念也发生了较大变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也要与时俱进,给企业营造积极的发展环境,提高人力资源管理质量,实现企业的人性化管理。该文主要对供电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与实践进行分析,以期给相关人员提供借鉴。

关键词:供电企业 人力资源管理 创新与实践

人力资源在资金紧张的供电企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企业的长期发展具有很大作用。但是从当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来看,主要存在资源配置、管理职能及开发利用等误区,已经成为影响供电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必须及时对其进行分析,充分发挥供电企业人力资源的作用,营造公正、公平、公开的市场环境,培养科学化人才。

1 供电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1 新职工的工作适应时间较长,人员队伍结构较矛盾

从当前供电企业的发展来看,供电企业已经提高了人才引进力度,主要目的是提高企业整体文化素养,及时解决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从当前的发展来看,当代大学生的观念较新、朝气蓬勃、可塑性强,具有较高的学习和吸收能力。但部分大学生依然存在适应力差、专业知识面狭窄、经验不足等问题,难以满足当前供电企业的实际生产需求。

1.2 绩效考核与绩效管理有待提升

受教育环境和人员分散等因素影响,导致岗位分析较粗放,从实际分析可知,供电公司绩效管理更侧重于员工诚信和信用支持,尤其是公司项目中的绩效管理,很多项目的启动和规划均是随着项目实施的变化而变化,单位内部沟通不强,影响了绩效考核效率。绩效管理不严格,不能及时对员工行为及工作效益进行分析。同时,由于考核制度不健全,还不能控制员工的行为,导致员工实际操作和工作目标存在较大差距,失去了绩效考核原本的作用,已经成为影响绩效考核发展的主要因素。此外,内部激励手段不健全、政治应用手段单一等均不能满足员工需求,影响了供电企业的发展。

1.3 人力资源损耗较严重

人力资源损耗可以从两方面进行分析:一方面,供电企业的岗位兑换现象较严重,很多员工由于长时间在单一岗位上工作,长期以来已经熟练掌握了工作流程和方法,丧失了工作热情,工作效率较低下。此种重复性的工作,不仅会消耗员工的体能和精力,还会降低劳动效率,不能发挥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产生了严重的人力资源损耗。另一方面,受现代化科学技术影响,导致企业员工知识更新速度已经赶不上市场发展需求,产生了人力资源消耗,此种问题与人才配置不合理、人才培养方式不当等具有很大关系。

1.4 竞争机制不完善

从当前供电企业的发展来看,绝大多数供电企业都没有结合实际发展,制定出一个健全的竞争机制,导致人才评价不全面,不能形成规范的竞争氛围,影响了供电企业员工工作积极性,长期以来丧失了供电企业发展活力,产生的人员矛盾较多,影响了供电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2 供电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解决方法

第一,实施人本管理。结合供电企业发展需求,建立完善的以人为本理念,实施科学化管理,公平公正的对待员工,培养员工的积极创新意识,加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与员工的交流,营造积极的企业氛围,提高人员归属感。

第二,合理设置薪酬。结合企业发展需求,规范薪酬评定制度,从薪酬方面留住人才,提高员工的专业素质和专业技术水平。

第三,合理设置岗位。岗位分析已经成为人力资源工作的核心内容,也是人力资源工作进展的基础。因此必须科学合理的分析岗位,结合企业发展需求优化岗位,进而选择合适的人员从事任职。

第四,加强规划。供电企业必须结合自身的发展状况,给企业制定一个合理、科学的人力资源规划,进而制定出人力资源管理策略,满足供电企业的长期发展需求。

第五,实施激励方法。根据员工工作情况,给企业制定合适的发展方案,同时从侧面激发员工的潜能,并给员工提供培训学习机会,加强业务专业知识训练,多给人员提供实现自我价值的方式。

3 创新供电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3.1 创新管理理念

将“以人为本”理念引入企业实际发展中,正确认识人才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现代化企业已经充分认识到了人才对企业发展的作用,所以必须打破传统的教育模式,充分发挥人才的主导作用。同时还要采取一些措施,让管理者认识到人才的作用,制定合理的人才计划,促进人力资源工作开展。具体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做起:一方面,构建有效的员工激励机制和绩效管理体系。供电企业人力资源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其主动性、积极性与企业的发展密切相关。所以必须实施激励,例如制定末位淘汰制,给员工适当的压力;提高员工的薪资待遇,关心员工物质和精神需求。另一方面,实施员工动态管理。市场经济的变动,要求必须实施动态管理,按照企业需求,用制度管人,规范用人制度。加强考核程序审核,加强职工队伍建设,激励并奖励先进。重新审定人员机构、编制和岗位,满足企业发展需求。

3.2 构建一套完善的人力资源开发机制

构建人力资源开发机制时,可以从3个方面做起:第一,加大人力资源资金投入,构建全面的人才培养机制,给员工提供接受教育的机会,让员工具备终身学习能力;第二,实现培训与使用制度结合。同时给员工提供职位升迁机会;第三,利用培训改变员工的工作态度,发挥员工的创造力和潜能,提高企业经营效率,促进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3.3 控制人T流动,规避人员流动风险

人员流动增加了企业活力,同时也给企业发展带来了潜在风险。所以必须结合供电企业实际状况,控制好人员情况,减少不良风险。第一,利用内部流动方式减少员工流动;第二,人员流动时及时与员工沟通,了解员工离职原因;第三,发生风险事故时,可以利用合同协议等方式转移当事人损失,提高人员的归属感,维持企业的长期发展。

3.4 制定科学规范的考核指标

为了给供电企业营造一个良好的竞争氛围,必须结合企业发展,制定出合理、公正的绩效考核机制。供电企业可以将工作态度、安全指标与经营指标等列入绩效考核中,合理分配改革指标的比例,给供电企业员工营造公正、公平的竞争环境,促进供电企业的稳定发展。

4 结语

人力资源与供电企业的发展密切相关,为了促进供电企业的长期发展,必须结合企业发展现状,优化人力资源队伍,调整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建设一支高质量、高素质的人力资源队伍,满足工供电企业发展需求。

人力资源管理与创新论文:人力资源管理的趋势与创新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力资本已成为最主要的生产要素和社会财富,成为经济、财富增长的源泉,因此人力资源管理在现代企业经营发展战略中所起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了。本文主要阐述了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历程及发展趋势,并指出在现代企业发展的进程中,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改革创新。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发展趋势;改革创新;以人为本

一、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历程

我国经济体制发展历程经历了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经济体制的改革使中国经济和社会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伴随着这种巨变,企业对人力资源的引用和管理也在慢慢发展变化。

就国内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历程看,从我国改革开放之后,尤其是大量接触外国管理模式之后,除了少数国有企业之外,绝大多数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和行为已经逐渐发生了改变,逐渐朝着传统人事管理向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转变。传统人事管理是指对人事关系的管理,一般是指人事部门作为组织内的只能部门所从事的日常事务性工作。它是在一定管理思想和原则的指导下,以从事社会劳动的人和相关的事为对象,运用组织、协调、控制、和监督等手段,形成人与人之间、人与事之间相互关系的某种状态,以实现一定目标的一系列管理行为的总和。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是指为了完成组织管理工作和总体目标,对人力资源的取得、开发、利用和保持等方面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和控制,以影响员工的行为、态度和绩效,使人力、物力保持最佳比例,以充分发挥人的潜能,提高工作效率的各种组织管理政策、实践和制度安排。

从国际范围看,这种变化反映了国家、地区和全球日益激烈竞争的要求,以及由此产生的劳动力特征、政府政策、法律和行业技术经济特点的变化。这些变化要求组织在反应速度、产品或服务质量、组织结构形态、技术创新等方面适应日益加剧的竞争需要,并以此来维持组织的生存和发展。

三、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的新趋势

在知识经济时代,为了适应企业生产方式与组织结构的变化和社会竞争的需要,人力资源管理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

1. 人力资源管理理念转向可持续开发型。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是唯一在使用过程中不被消耗、可以通过创新而不断增值能为全社会共享的资源。知识的获得依赖于对人力资本的投资。知识的重要性决定了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性。可见人力资源作为知识的载体己成为企业最主要的生产要素,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源泉。人的可持续发展是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开发的根本。这就为人力资源的管理与开发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企业改变传统的只注重对人力资源使用和管理的理念,转向对人力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和管理。基于这样的认识,企业需要高度重视员工知识素质与体能的提高和潜能的发掘,促进员工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2. 人力资源管理核心转向柔性的文化管理。

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对象是知识型员工。他们需求的重点不是为了获取经济利益和人际关系的改善,而是追求发挥特长和成就事业。他们需求的重点是自我价值的实现,并强烈期望得到社会的承认和尊重。这就要求转变传统的控制人、限制个性发展的人力资源管理转向柔性的文化管理,关注于培养人、塑造人,让职工自主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激励、自我调节,形成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的职工群体,实现自身的价值。通过人力资源柔性的文化管理可以培育和保持一种自主与协作并存的企业文化。同时,网络组织下企业的柔性管理方法又要求企业不断调整人才数量和人才结构。在这种情况下,从生产、管理的柔性化到人力资源管理的柔性化,正是新经济下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一种特征。

3. 人力资源管理的手段转向科学化和网络化。

知识经济下,高科技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络的应用,使得企业人力资源体系的操作出现了很多新的特点:网上招聘―――使企业能够更快地找到以往要花高额费用“猎头”过来的人才。一些人力资源网站还提供人才测评、专业测试等在线招聘服务。公司也要建立自己的人才资源库,内部网络化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将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在线评估―――互联网络使得以往空间的障碍不再存在。在线评估系统实时录入公司所有员工评估资料,其强大的后台处理功能将出具各种分析报告,为公司的管理改进提供及时的依据。在线培训―――公司的培训成本将大大降低。网上沟通―――尽管网上沟通可能不具备面对面沟通的作用,但是毫无疑问,这种新型的沟通方式使得信息交流更为直接、广泛、有效。在公司内部网上,可以建有员工的个人主页、BBS论坛、建议区、公告栏等。

四、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

实施人力资源管理创新,首先要将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职能向直线管理部门回归。这是由于企业的组织管理方式为市场迅速的变化,一方面组成集团,另一方面又将企业分组成许多独立的、自负盈亏的成本――利润中心。这些中心不但在财务、生产等方面独立自主,相应地在人事方面也享有自主权。

其次,要分化人力资源管理职能。人力资源管理职能可概括为4个方面:人力资源配置,培训与开发,工资福利,制度建设。这些职能相互联接,原来由人事部门一揽子管理,现在由于内外环境变化,如社会专项服务业的发展,这些职能也出现分化,有些职能向社会服务网络转移,有的在组织部门各层次间分工,以达到其在特定环境下的最佳管理并降低成本。

其三,突出人力资源的战略管理和制度化。人力资源管理必须突出从战略的高度和制度化方面加强管理,强调发掘、发挥人力资源的能量,增强组织、集团的凝聚力,增强人员的使命感,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

同时,人力资源管理要柔性化,管理的柔性化,又带来组织结构的扁平化。原来领导指令逐级下传,基层反馈逐级上报。高层信息多,下级占有少,信息分配的多少,决定权利的大校但由此建构的多层组织形式在信息高速传递和竞争激烈、市场瞬息万变的情形下,极易造成反应滞后,错失良机。因之,精简中层,使组织扁平化成为一种潮流,如实行矩阵组织结构,在下层建立成本利润中心也是为适应这种变化。整个组织管理的柔性化、扁平化,必然地也使人力资源管理趋于柔性化、扁平化。于是适应这一趋势吸纳管理的新观念、新方式、新内容,厉行改革,实施模式创新和制度创新势在必。

结束语:

在瞬息万变的新时代, ,企业间的竞争越来越取决于人力资源的竞争,于是人力资源的管理在企业管理中显得尤为重要,不断探索人力资源管理的新途径,调动知识和技术载体的人才潜能将是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一个新课题,需要随着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而继续改革创新,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在这风云变幻的经济浪潮中勇往直前。

人力资源管理与创新论文:公共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与创新的路径研究

【摘要】随着经济建设的深入,我国知识产业迅速发展,公共图书馆建设作为知识经济建设中的一个环节,具备无可替代的积极作用。但是现阶段的公共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上还存在一定的问题,这极大地影响到公共图书馆图书资源的利用效率,影响到群众获取科学知识的效率,从长远来看不利于我国知识产业的发展。

【关键词】 图书馆;热力资源管理;创新;研究

随着公共图书馆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的增强,其社会需求也随之增加。但是由于以往在建设发展过程中对于该环节的重视程度不够,遗留下来许多公共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问题,例如人员管理秩序混乱、人员技能知识不足、人员职业责任感不足等问题,这些问题都会影响到公共图书馆知识资源的利用效率。

一、改进公共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的意义

首先,随着知识经济的崛起,公共图书馆的人流量在不断增加,改进公共图书馆的人力资源管理也是维持公共图书馆人员秩序的重要内容,只有内部人员秩序稳定才能确保整体人员秩序。

其次,公共图书馆既是城市基础设施,也是知识服务机构。人力资源管理上的不足,会影响到公共图书馆提供的知识服务的质量,对公共图书馆的社会意义、发展意义和社会评价都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最后,公共图书馆归根到底是行政事业单位,改进人力资源管理,也是公共图书馆自身发展的需求。

二、现阶段公共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人员管理秩序混乱。公共图书馆人员分工不明确,一定程度上导致人员管理秩序混乱的结果。公共图书馆人力资源方面,人员数目众多,但是人员分工并不细致,存在很多人员责任交叉部分,和责任灰色区域。一旦公共图书馆发生失窃或其他类型损失时很难准确地进行问责,很难将责任明确到具体人员,这是管理秩序上的混乱。

(二)人员技能知识不足。在过去公共图书馆的社会需求还较低,对人员的技能要求也较低,大部分在图书馆任职的人员学历水平较低,这种人员招聘传统导致了公共图书馆人员技能知识不足的现状,这些问题在中西部边远地区更加严重。现代的公共图书馆管理工作已经和信息技术产生融合,需要具备相关专业技能的人员进行某些导航、索引上的计算机操作;随着知识经济的崛起,越来越多的专业技能知识需要增加,人们到图书馆进行资料查询的频率也相对增加,而某些专业性强、内容深度大的书籍分类需要图书馆的工作人员有一定的辨识能力,这也变相增加了对公共图书馆人员技能、知识上的要求。

公共图书馆人员技能知识不足一方面会导致图书管理工作的效率低下,进而影响公共图书馆图书资源的利用效率,另一方面,会由于人员技能知识水平较低而降低公共图书馆的社会评价,影响知识的权威性。

(三)人员职业责任感不足。公共图书馆人员责任感不足直接后果就是图书管理秩序混乱,进而导致整个图书馆功能上的瘫痪。

一般而言,公共图书馆工作复杂程度较低,入职门槛较低,很多人员是在其他方面求职无望的情况下,来公共图书馆任职,进行图书管理工作,其职业归属感较低,相应的职业责任感也较低,这种状态极不利于图书管理工作的开展和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

三、改进公共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的建议

(一)进行部门分工和岗位设计。首先整个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可以看作一个大团队,需要将这个大团队进行部门分工,由几人一组的形式形成不同的部门,可以将书刊资源管理工作、图书馆业务管理工作、图书馆环境管理工作划归为不同部门负责。然后明确各个部门的主要负责人,也就是进行明确的岗位设计,图书馆工作各部门领导人(负责人)、一般员工的岗位进行确定,尤其是某些容易产生纠纷的工作要详细说明责任部分,这样在某一方面的工作出现问题时可以较为简便地进行追责和问责,进而有利于公共图书馆对存在的问题进行纠正和改进工作。

(二)进行员工培训。组织员工培训,一方面能够使其更加了解图书馆管理工作的各个方面和具体细节,有利于其在实际工作中形成自我工作的侧重点,长远来看,有利于图书馆工作效率的提高。另一方面,能够促进信息技术和图书馆管理工作的融合,利用现代科技提高图书馆管理工作效率。并且在员工培训过程中,对于那些有一定信息技术基础的人力资源进行重点培训,培训方面倾向于图书馆导航的信息化、目录检索的电子化,既方便图书管理工作的开展,也方便群众在公共图书馆中查询自身需要的知识、技能书籍。

(三)形成奖励考核机制。奖励考核机制是对图书馆工作人员工作的一种考核和奖惩相结合的机制,这种机制一般在企事业单位中被广泛利用。首先,通过考核奖励机制可以提高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热情,进而有利于其自觉重视图书馆管理工作。其次,奖励考核是对图书馆工作人员工作的一种肯定,有利于图书馆工作人员职业归属感的培养和图书馆团队凝聚力的形成。

此外在考核过程中,要由专门的组织进行,并且尽可能保证公平、公正原则,否则反而会挫伤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责任感。通过奖励考核机制激励人员工作热情的同时在图书馆内部形成“能者上,庸者下”的工作氛围,使工作人员自发地提高自身工作能力,自发地提高自身工作质量水平。

人力资源管理与创新论文:医院人力资源管理中新员工岗前培训的实践与创新

摘要:目的:探索医院人力资源管理中新员工岗前培训实践与创新的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7月和2015年7月于我院就职的新员工,2014年7月入职的员工,设置为对照组,给予常规岗前培训。2015年7月入职的员工,设置为观察组,采用创新的岗前培训。比较两组培训实践效果。结果:观察组新入职员工的临床实践、医疗安全、医患沟通技巧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对观察组新入职员工服务满意度为92.3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6.9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关键词:新员工 医院人力资源管理 岗前培训

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环节是新员工岗前培训,它能够使新员工快速适应新岗位,转变自身角色,提高医疗服务水平。但大多数医院对新员工实施岗前培训时,过于注重理论知识及文化方面的培训,缺乏临床实践的培训,导致新员工的操作水平较差。现选取我院入职的新员工,在常规岗前培训的基础上,加强实践培训,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7月我院入职的新员工,共52名,其中男15人,女37人,年龄24~34岁,平均年龄(27.42±3.78)岁,硕士8人,本科学历25人,大专学历19人,设置为对照组。选取2015年7月我院入职的新员工,共54名,其中男16人,女38人,年龄25~36岁,平均年龄(28.17±4.04)岁,硕士10人,本科学历24人,大专学历20人。设置为观察组。两组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方法

给予对照组常规岗前培训。成立短训班,实行14d集中培训。采用多种形式如志愿者服务、专题报告学习、军训和座谈会等开展培训,比如,聘请专家,针对某一科室的护理人员进行该科室工作方面的专题报告会,整个科室新入职员工集体进行专题报告学习,了解科室护理方面的工作方式、工作内容及工作要点等。再比如,由医院领导与各个科室的主治医师、科室主任等召开座谈会,针对以往工作总结探讨,对未来方向提出建议。新入职医护人员集体参与聆听座谈会内容,加深对未来工作的方向性。培训内容包括职业素养、规章制度、医疗安全、医学人文、职业生涯规划、医院信息化、医患沟通技巧等。让员工了解医院文化、医院精神,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加强职业道德、思维模式和职业礼仪的培训。做好新入职员工的职业道德教育培训,提高员工的道德水平,重视医风医德教育,上岗前举行授帽宣誓仪式。

观察组在上述基础上,坚持“以人文本”的理念开展培训,通过播放医院宣传片,让他们详细的了解医院。向新员工介绍医院情况,包括医院现状、医院历史及发展方向等,开设专门的医学课程,体现人文精神。同时,增加拓展训练,新入职员工在基础知识培训后,模拟医患场景,让每个员工进入到场景中,与患者进行沟通,从而让他们掌握与患者沟通的技巧。培训者,要对新员工的业务水平及技能的掌握情况进行评价,使新员工意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在培训中得以业务水平的提升。

3.评价标准

采用本院自制的问卷调查表,评价两组新员工对临床实践、医疗安全及医患沟通技巧水平的掌握情况,满分为100分,分数越高表明知识及技能掌握情况越好。培训结束后,让新员工参与临床实践中,并用问卷调查表,内容包括新员工服务态度等。让患者对新员工的服务水平进行评价,满分为100分,非常满意:80~100分;满意60~79分;不满意:0~59分。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总例数×100%。

4.统计学分析

对本组研究的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正态计量资料采用“ ±s”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数(n)表示,计数资料组间率(%)的比较用χ2检验;以P

二、结果

1.两组培训效果的比较

观察组的临床实践、医疗安全及医患沟通技巧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 患者对两组服务水平满意度的比较

患者对观察组新员工服务水平满意度为92.3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6.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三、讨论

1.医院人力资源管理中新员工岗前培训的意义

做好岗前培训,能够为医院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医院的发展与进步离不开卓越的人才。新员工的加入,给医院增添了新活力。开展岗前培训,是医院人才建设的关键,只有通过岗前培训,才能提升医院人才数量,实现医院可持续发展。

大多数新员工都是应届毕业生,虽然在学校接受了系统教育,但职业素养与实践经验缺乏。开展岗前培训,让新员工对医院各项规章制度、工作流程、操作技能详细了解,尽快转变角色,更好的参与临床工作。认同医院文化的内涵,使他们快速融入到医院这个大家庭,促进员工间沟通交流,进而提升医院凝聚力。

开展培训,既提升了新员工知识技能水平,又提高了医疗整体服务水平,对于医院服务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岗前培训,新员工可以切身体会到医院对自身的重视与关心,增强他们的归属感与认同感,从而提升新员工对医院忠诚度。

2.医院人力资源管理中新员工岗前培训的实践与创新效果

传统的岗前培训,往往强调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忽略了实践的重要性,通过创新传统岗前培训,形成了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的岗前培训模式。创新过程中,采用多种方式、多种渠道开展培训,培养出一批智能型、综合型、创新型人才。在这种岗前培训模式下,无论是新员工的知识水平,还是实践技能,都有了显著提升。

3.医院人力资源管理中新员工岗前培训的建议

新员工开展岗前培训,对医院医疗事业的发展有较大影响,尽管目前的岗前培训方式已经取得良好的效果,但是在日后培训工作中,仍需对岗前培训模式进行创新。开展岗前培训前,要充分考虑新员工的实际情况,了解他们的工作经验和学习能力等,进而开展有效地培训。在培训时间安排上,我们结合医院工作特点,利用下午和晚上进行培训,临床医生和护理人员因操作技能不同,我们分时段分别培训。在培训形式上,我们运用传统授课和多媒体相互结合,构建培训平台,使其融合培训资源,打破培训空间与时间的限制,实现新员工实时培训。同时,还可以借助平台,对新员工学习情况进行综合评价。

总之,经过创新后的岗前培训,能够提升新员工业务水平及职业素养,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对医院信誉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人力资源管理与创新论文: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创新方法与讨论

[摘 要]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活动提供了理论上的借鉴与指导,为人力资源管理活动指明了方向。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创新给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增添了活力,同时也带动了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创新。本文在人员培训、绩效管理、激励方法、人力资源保养与维护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创新;人员培训

如今的时代是以高科技产业为支柱的新型经济时代,是以人才为核心竞争力的时代,人力资源的高速发展,也体现了时代的发展特点。纵观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从人力资源管理创新与发展趋势来总结全文:我国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比较简约化,用人机制比较灵活,企业人员流动比较频繁。综合起来看,人力资源管理存在很严重的问题,例如,管理模式陈旧,人力资源投入不足,管理方法不科学,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不完善等。因此,现代人力资源管理需要不断创新,从两个方面进行创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对企业人力资源实践具有指导作用,理论创新能从方向与方法上给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以指导与帮助。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创新能够在实际操作层面帮助企业雇佣人才、培养人才、使用人才、留住人才。实践创新就是要从人力资源管理环节的各个流程进行创新,包括人员培训环节、激励与约束环节、人力资源保养与创新环节。

1 人员培训创新:企业总动员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性工作就是企业员工培训,但传统人员培训往往因为投入不足、管理者不重视、培训师水平不足、员工积极性不高等原因流于形式,陷入僵局。要想在人员培训中有所作为,发挥培训对企业发展的最大效用,就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创新。

1.1 培训理念方面的创新

我国大多数企业不重视人员培训,一味招聘有相同岗位工作经验的新员工,殊不知,同样的岗位却因为不同的外部环境、工作部门、人员机构、对接群体等因素而有着千差万别的工作内容,因此,企业管理者拥有人员培训的工作理念并付诸实践是多么的重要。培训理念的创新不仅体现在职业技能、岗位职能、企业文化、团队意识等的培训内容创新,还体现在培训方式的创新。

1.2 培训责任从人事到各部门的转移

我国很多企业将人力资源培训的责任放到了人事部门,人事部门承担了企业员工的岗前培训、技能培训、企业文化培训等多方面培训内容。这种传统培训责任的划分是不合理的,一方面,人事部门的培训师不可能面面俱到地培训各个方面的技能与技巧,与直接参与管理与实践的人相比并不能给予新员工更实际可行的培训;另一方面,人事部门培训出的岗位从业人员可能会在实际工作岗位上遇到重重困难,例如与部门直属领导意见不一致,与岗位要求不相匹配等。因此,人事部门负责对员工进行企业文化的培训,部门负责人对员工进行从理论到实践的职业技能培训,这是企业人员培训最明智的选择。部门负责人对员工的培训关乎员工岗位职责与责任的履行,关乎工作效果的好坏;人事部门对员工企业文化的培训关乎企业的凝聚力与灵魂,缺一不可,二者的有效配合才能使企业大团体高效运转。

1.3 引导员工从培训的被动接受者到主动参与者

传统培训中,员工往往是被动接受者,接受从培训讲师那里得来指令,被动执行,培训形式往往是培训师唱主角,通过讲演或者视频形式使员工接受所要培训的内容。在这种情况下,员工往往会对培训师产生依赖,懒于思考。真正有效的培训就是要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使员工主动参与其中,并在培训中找到乐趣,学到技能,提升自己。为了真正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不妨让员工成为培训的主角,征求员工意见,为员工制定有利于员工自身职业生涯规划并符合公司发展战略的合理培训内容与方法。

1.4 培训方式的转变

传统培训方式是将员工集中到某个封闭的屋子里进行讲授式培训,这种培训方式远远达不到培训的最终目的,因此,培训方式需要进行创新与转变。我国很多企业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将培训形式从讲课式转变到实践中来,但还处于不完善阶段,培训形式设计远远达不到想要的效果。培训形式创新需要考虑到职业技能学习、合作意识养成、团队风气建设、自我价值提升等方面。

2 激励方法创新:企业经营参与法

我国目前人力资源薪资成本相对发达国家要低很多,一些外资企业进入中国后,大量雇佣我国业务水平和经验丰富的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这就突显了本土企业在人才竞争方面的劣势。那么,本土企业就应强大自身实力,增强激励措施,防止优秀人才外流。我国大多数中小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方法方面仍然延续传统方法,缺少创新。毋庸置疑,激励机制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有巨大作用:①可以吸引优秀人才;②有利于留住优秀人才;③有利于开发员工潜能;④有利于良性竞争环境的养成。激励机制有如此大的作用,那么,企业在日常管理实践中要将传统激励方法与现代激励方法相结合,充分发挥激励机制对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在管理实践中应不断创新激励方法,要将物质激励做到实处,满足员工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基本的薪资激励与福利激励可为员工提供基本生活保障与稳定的收入来源,合理的薪酬福利设计可以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使人才能够长久的服务于企业,这里的薪资福利包括养老保险、生育保险、医疗保险、工商保险、失业保险、住房公积金、住房补贴、交通补贴、通讯补贴、教育补贴、企业补充养老保险等。股权激励可以让员工有归属感,可以与企业经营者共同参与企业战略规划与发展,共享企业发展成果。

3 人力资源保养与维护创新:健康与安全管理法

人力资源保养维护并不仅仅体现在对员工的福利保障、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等一系列关乎疾病与衰老的保障,还要对员工日常工作与身心健康给出相应的保障措施。人力资源保养与维护不应也不能仅仅体现在事后,事中保养与维护也极其重要。人在生产劳作的过程中,无论是体力劳动者还是脑力劳动者都会产生疲劳,例如腰椎、颈肩、关节、眼睛等身体各器官的疲劳,而这些疲劳不被人们所重视,久而久之会影响身体健康、工作效率和精神状态等。另一种疲劳是精神上的疲劳,长时间重复、繁琐、单调的工作内容极易使人产生极度的精神疲劳,这种精神疲劳所带来的影响要比身体疲劳严重得多。这种劳动过程中的疲劳往往得不到企业重视,原因有很多,例如,企业经营状况不佳,无暇顾及此层面问题;劳动组织制度对企业员工工作时间与内容分配不合理;全民对身体健康与精神健康的预防和保护还没有普及;市场竞争大环境没有给人以轻松愉快的工作氛围。如何引导企业重视人力资源管理与维护过程中的不断创新,如何加强人们对身体与精神健康的重视程度,需要做到如下几点:①将人力资源管理保养与维护写进法律,规范企业员工身体与精神健康的劳动安全检查制度;②规范企业组织制度,加强劳动时间与休息制度管理,引导企业关注员工劳逸结合;③加大劳动安全宣传力度,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呼吁人们关注自身健康。身体健康与精神愉悦是创造的源泉,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要素。关注劳动安全,关注职工的身体与精神健康,才能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在把握人力资源管理现状的同时,更应该预测未来的发展大趋势。未来人力资源管理发展趋势体现在以下几点:①人力资源规划将更加系统和全面,企业将会把人力资源管理放在企业发展的战略高度;②知识型员工是企业发展的关键,企业也将越来越关注知识型员工的全面发展;③充分利用科学技术与网络平台,实现人力资源的虚拟化管理;④跨地域、跨文化、跨行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将成为现实。

梳理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与实践创新有利于我国与国际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与实践创新的最新成就对接,有利于开创属于符合我国国情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人力资源总量较大,可待开发的人力资源规模可观,潜力无穷。如何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在数量上的优势,如何开发我国人力资源的潜力,需要经济与制度保障、企业积极配合与创新,更需要人力资源自身不懈努力。人力资源管理总结过去,分析现在,预测未来,与时俱进,努力创新,任重而道远。

人力资源管理与创新论文:浅谈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创新研究

摘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人力资源的竞争已经逐步取代资本资源竞争。如何开发与管理好自身的人力资源,是高新技术企业必修的课程。虽然我国的高新技术企业在人力资源的管理上已经取得一定成效,但还存在着许多问题需要改进。目前制约我国高科技企业发展的瓶颈因素和薄弱环节正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问题,因此,探索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高新科技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法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高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特点;存在问题;解决途径

一、高新企业引进人力资源的研究背景

在人力资源的引进过程中,高新技术企业应拓宽思路、改进观念,改变过去那种在行业内部的不同企业之间相互“挖人”的简单做法。为此,高新技术企业在加大急需人才引进力度的同时,也应加大开发利用“外脑”的力度。“外脑”虽然从劳动关系的角度讲不是本企业的员工,但如果开发利用得当,其可以发挥的积极作用丝毫不比内部员工逊色。“外脑”引进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既可以加强高新技术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合作,使后者具有商用价值和市场潜力的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从而实现二者的优势互补和双赢合作的目标;也可以吸引海外留学人员以多种方式服务于企业,使本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管理理念能跟上世界最新发展趋势。有时为了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某项重点攻关课题,同一行业内的多个企业(甚至不同行业的多个企业)可以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结成“人力资源战略联盟”,从而在更大范围内实现人力资源的共享。

二、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特点?

1.较强的自主意识

高新技术企业的知识型员工拥有某种生产手段意义上的技能,加之他们的劳动比较特殊,他们不愿意太多外力的程序化监督和控制,希望得到充分的信任,自我引导、自我尝试。

2.需要的多重性

知识型员工作为追求自主性、个性化、多样化和创新的群体,他们的需要是具有多重性的。相对于成长、自主和成就,金钱的边际价值已以退居到相对次要的位置。

3.藐视行政权威

技能的特殊化和重要性,可以决定员工在企业的权威和影响力,这使得知识型员工容易产生清高的特性,藐视行政权威。

4.流动意愿强

知识型员工的工作更多地依赖于自身拥有的知识而不是外在条件或工具,他们可以随意地将装在自己头脑中地知识带走,因此,他们具有更大的流动性。

5.学习能力强

知识是高科技人才最宝贵的资本,为了保持技术上的领先水平,他们拼命学习,不断地使自己地知识更新。

三、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1.对员工重使用轻开发

有一些高新技术企业为追求短期利润,大量削减员工培训开发费用,对员工重使用轻开发。但在高新技术行业中知识更新速度快,技术人员的知识技能只有通过不断的继续学习才能跟得上时代的潮流。比如,软件开发人员,原来最初使用的是BASIC,后来就使用C语言,再接下来是VC,C++,JAVE等。这些开发工具的更新换代都需要开发人员不断学习也能获取。如果企业不重视对员工的培训,其结果必然会使企业的竞争力下降、员工的流失率上升。

2.员工的年龄结构不合理

高新企业员工年轻化的比较多,成员之间几乎没有形成年龄层次。因此,在需要人员更替时,不能形成梯队,工作前后无法衔接,出现周期性间断,使领导群体工作效能受到很大影响。一般而言,年龄大的有经验丰富、稳重老练、事业心强的特点,但缺乏创新精神,守业心理较浓厚,且易犯经验主义的错误;年龄小的精力充沛、思想敏锐、勇于探索创新,但易犯冷热病。假如领导层是同一年龄层次,就很难做到员工的交替与合作,更不用说什么高效能的管理了。

3.薪酬制度激励性不强

企业和员工之间是一种交换关系,企业提供各种报酬,员工提供相对的绩效和人力资源,当员工认为报酬与其贡献大致成比例时,员工会对其交换关系感到满足。除了比较个人绩效与个人贡献的比例关系外,员工也会和同一组织其他人或不同组织的人作比较。当发生不公平的现象时会紧张,并会依据其个人所知的平衡,企图矫正不公平的现象。如果不能改变不公平现象的话,最终会离职。薪酬制度一方面要保持内部的公平,另一方面也要保持外部的竞争力。实际上,我认为,在薪酬制度上,公平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公平。有如薪酬的增加没有使工作效率提高,每个人都能获得过不同程度的奖赏,优秀的工作人员会认为这是他通过自己的劳动得来的,并不觉得是额外的奖励。薪酬的增加如果没有根据不同时期、不同内容、不同目的来确定奖励标准,那么这样的奖赏就毫无意义,也不会提高下属的工作热情。

4.员工之间重竞争轻合作

高新技术企业在产品开发、市场开拓等方面越来越依靠团队合作,这就需要企业家重视人员的组合,搭配用人。现在有一种最新理念,即,21世纪最需要的并不是竞争力,而是资源整合的能力。即根据企业的经营目标,采取相关的人才组合,合理搭配人才,使企业内各种专业、知识、智能、气质、年龄的人员,组成一个充满生机的整体优化的人才群体结构,相互启发、优势互补、互相激励,产生一种较强的“亲和力”。特别是企业在进行新产品开发、技术革新和改造、现代化大型设备的设计和制造等攻坚时,企业家如能合理组合人才,形成具有最佳结构的人才群体,就能发挥科技人才的集体智慧,联合攻关使之奏效。

四、完善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策略

1.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源引进?

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要完全靠自己来培养一支符合竞争需要的人才队伍,即使在财力、物力上做得到,时间上也是不容许的。因此,面临入世后更趋激烈的国际国内市场竞争,高新技术企业应在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企业现有人力资源存量的同时,积极大胆地实施人才引进战略。通过人力资源增量的调整,优化员工队伍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和专业结构,从而为提高企业的整体竞争实力奠定坚实的人力基础。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源不同于一般传统企业的人力资源,高新技术企业的人力资源是指具备高智商,有创新能力的高科技人才与高级管理人才,正是由于这一特殊性,使高新技术企业谋求和网罗人才具有较高的难度。高新技术企业可以通过刊登广告、校园招聘、人才市场、猎头公司等方式招募员工。高新技术企业想找到优秀的高级人才,与一般企业相比,必须更加别具匠心,富有挑战性。有时为了找到最优秀的高级人才,不得不进行深层次挖掘。在人力资源的引进过程中,高新技术企业应拓宽思路、改进观念,改变过去那种在行业内部的不同企业之间相互“挖人”的简单做法。为此,高新技术企业在加大急需人才引进力度的同时,也应加大开发利用“外脑”的力度。“外脑”虽然从劳动关系的角度讲不是本企业的员工,但如果开发利用得当,其可以发挥的积极作用丝毫不比内部员工逊色。“外脑”引进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既可以加强高新技术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合作,使后者具有商用价值和市场潜力的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从而实现二者的优势互补和双赢合作的目标;也可以吸引海外留学人员以多种方式服务于企业,使本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管理理念能跟上世界最新发展趋势。有时为了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某项重点攻关课题,同一行业内的多个企业,甚至不同行业的多个企业,可以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结成“人力资源战略联盟”,从而在更大范围内实现人力资源的共享。

人力资源管理与创新论文:经济发展中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与人才培养使用创新

[摘 要] 人力资源是在经济发展中最重要的战略资源,是企业能够进行发展的重要依托,也是对企业发展的一种重要保障。只有抓住人力资源管理,将企业的资源进行充分的磨合开发,才能培养出合格的人才。同时在人才的培养和创新之中,人力资源管理也占有重要的一环。如果执行创新机制,减少人才流失,就不可以忽略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

[关键词] 人力资源管理; 引进人才; 挖掘潜力

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人才的价值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认同。有人说,现代企业的管理主要比拼的就是人才的管理,也就是人力资源管理。一个企业如果想要发展下去,就必须要牢牢抓住他的命脉――人力资源。人力资源保障着企业的发展,人力资源也是企业发展的重要支柱。本文将就经济发展中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与在这个管理体系下人的培养使用与创新提出自己的见解。

1 经济发展中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

人力资源管理是指企业根据自身的需求,通过对企业的人力进行优化和重组,积极发挥出人的主观能动性,充分挖掘出企业人力资源的潜能,为企业在原有基础上创造出更高的价值,确保企业之前所制订的战略目标得以实现。也就是说,人力资源管理就是企业针对自身人力资源的配置所制定一系列政策或者实行相应的管理机制的措施或者活动。这些活动一般来说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制定目标战略;人员选募;绩效以及薪酬管理;人员流动以及关系整理;以及员工的健康安全管理等。

一个企业如果想要长久地发展下去,就需要一个稳定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配合。因为对于一个企业来说,人才是能够决定一个企业能否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点。虽然一个企业的所有管理目标都是由这个企业的管理层所讨论制订的,但是,在日常工作中,这些管理目标的实行以及完成程度,都是由下属员工的努力程度来决定的。也就是说,如果下属员工的基本素质不高,不能很好理解以及贯彻管理者指定的目标,那些被制订出来的计划都将属于镜中花、水中月,那么所谓的“企业管理战略措施”也将变为一纸空谈。所以,当企业的人力管理系统得到充分的完善时,这个合格成熟的体系将会给企业带来各种灵活的企业组织观念,给企业的员工提供相应宽裕的条件以确保员工的潜力得到充分开发,让员工发挥自己的特长和能力,尽心尽力地为企业服务,从而使企业在这个新的时代中保有自己的灵敏性和适应性,帮助企业在这个市场经济纷繁竞争的大环境下实现自己的构想和目标。

传统的人事管理观念认为,“人”是一种技术要素,其地位和机械设备、土地等要素一样,是并列平行的。这种观念极大地束缚了人的思想,对于发展生产力产生了一定的阻碍作用。现在关于人力资源的观念打破了这种桎梏,不再把人放在和其他要素一样的地位,而是把他看作是一个具有成长性以及建设性的因素,这个因素同时还有着很大的潜力进行发展,充满了勃勃生机,企业因为了这个因素而活力四射,保持自己旺盛的生命力。现在的人事管理改变了过去的陈旧陋习,不再认为员工只有在受到“监视”“控制”时才能努力工作;相反,企业会不断为员工创造各种有助于提升其主观能动性的条件,使其自身的劳能力得到充分地发展。同时,现代的人事管理理论一改过去老旧理论“竭泽而渔”“跑了再招”这些既浪费了人才,又使得滥用的职权破坏了士气这样的情况,而开始像爱护水资源、石油资源一样爱护起了人力资源。在现在的人力资源理念中,企业更加注重对资源的开发和投入,使资源的利用程度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实现对企业长远利益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双重提高。

2 在经济发展中人才培养使用和创新的思路

那么,怎样在当今崭新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下开展人才的培养使用和创新,应做到以下几点。

2.1 对内部员工人性化管理,促进竞争意识

如上文所述,人力资源管理最根本的目的就是去粗取精,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从而使企业在这个新的时代众多竞争对手之中脱颖而出,在竞争中求发展。所以,在企业进行人力资源的管理工作时,要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思路。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才能在最大程度上激发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只有倾听员工的呼声,才能真正想员工之所想,急员工之所急,使员工的积极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同时,要完善企业的激励措施,使员工的潜能得到充分的挖掘,并更好地为企业服务。企业的人事机构应该首先调查那些可以促进员工产生工作积极性的动力因素,并根据这些因素的内容和具体特点,有针对性地制订具体措施,用来激励员工的斗志和竞争意识;对于那些消极怠工、不肯付出的员工,则要出台惩罚措施,使竞争意识深入人心,使企业得到飞速发展。

2.2 在外部招聘中针对人才做出吸引机制

要对企业的岗位采取公开透明的方式进行选拔,能者上,弱者下,不暗箱操作,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每一个员工都心服口服,不会对企业产生怨念,使企业环境成为适合人才发展的土壤,使人才愿意留下来,为公司奉献出自己的力量。

2.3 建立培训机制

要对公司的人才进行培养。现在是一个知识大爆炸的年代,知识的更新十分频繁,如果企业不对员工进行培训,那么员工的知识能力可能就会迅速过时。所以,只有对员工进行培训,才能使企业不会在这个信息化时代中落伍。同时,培训机制也属于一种激励措施,可以提高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

3 结 语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同时也直接影响了企业人才培养使用与创新。只有完善了人力资源管理,才能使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得到提高,才能在当今的复杂竞争中取得先机,立于不败之地。

人力资源管理与创新论文:“互联网+”时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转变与创新

【摘要】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网络通信技术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和应用,同时,人们的生产生活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进而推动了信息和知识的变革,催生出新的管理体制。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就是在互联网环境下而应生的管理模式。因此,本文以"互联网+"时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转变与创新进行探讨和分析,分析传统的人资源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自己后来的转变和革新,进而实现进行科学化、信息化的资源管理模式。

【关键词】“互联网+”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转变 创新

一、理论知识的论述

(一)人力资源管理上的创新

企业创新就是企业的管理者可以通过利用企业内部已有的知识、信息、技术、思想、管理系统和方法,以及其他的资源设计和创造,为我们的消费者和社会的变化带来的影响,最终达到实现企业目标的目的。而人力资源理创新是企业创新中的组成部分,其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主要就是因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是人力资源的竞争,技术上的创新和管理上的创新都是由企业的人才创造出来的。对于企业而言,一个强大的团队组织,可以掌握多样化的资源,并且创造的价值是无限的。人力资源管理上的创新,指的就是以企业战略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作为发展基点,不仅是走在最新科技基础上的一种创新,而且也是对现有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改革和创新,并且提出新思路、新方法,使企业的人力资本实现增值,进而创造出更多的社会和经济价值,最终实现企业的最终目标。

(二)互联网管理思维

互联网管理思维作为一种系统性的管理思维,主要就是由技术所带来的经济、社会和心理上的革命性变化,经济不再是主要发展线路的思维,而是立体式的发展。“互联网+”的时代不仅是人与社会、人与企业组织之间进行交流时的桥梁,而且也是现实生活与虚拟世界相互联系、相互融合的媒介,这就是“零距离”时代的现象。因此,互联网时代就是展现出迫使企业和各个部门必须对市场、产品、客户,以及企业价值链之间进行详细的探究,并且能够应对整个企业生态系统被重新进行审视和思考的特性。人力资源作为企业发展过程中最为重要的资源之一,所以,企业应该要运用互联网思维去管理人力资源,时刻紧跟互联网时展的步伐。

二、传统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传统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介绍

在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工作任务主要被分化成人力资源规划、培训与发展、招聘与配置、薪酬福利管理、绩效管理、劳动关系管理这六个模块,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通常都会根据我国的相关政策法规和企业规章,利用网络的特点就是对企业人事信息调查、人才市场招聘、收集信息、人员实地调查和相关人力资源的管理工作等,进而达到保证企业员工行为的规范性和利益的合理性。

(二)传统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弊端

(1)传播渠道滞后。在传统的招聘方式中,一般都会采用电视广告、报纸招聘信息,或者是个人电脑方式等。但是这些方式其自身就存在着很多的弊端:如信息渠道的传播范围窄、信息传播的速度慢、招聘的成本高等。不仅导致人才流失,而且易造成就业滞后的情况。如某公司需要招聘若干员工,采用网络的形式和报纸的形式将招聘信息发出,虽然来求职的人并不是很多,但是我国的就业人员在人才市场造成了大量的滞留现象,这主要的原因就是招聘信息流传范围小,传播速度慢,长时间招聘导致成本过高等。

(2)员工培训模式落后。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通常都会邀请一些专家和相关专业的老师对企业的员工进行专业的技能培训,这种培训模式不仅容易受到时间和地点的限制,而且还由于每个员工之间的专业基础知识并不是非常牢固,培训的效率非常低。如在某大型讲座中,一些有资历的老员工,他们在这个培训中,仅仅是签了个到就离开了,根本就没有参与培训,让培训流于形式,反而企业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3)绩效考核体系存在缺陷。绩效管理是企业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时的一项重要的手段,对人力资源管理的意义非常重大。只有良好的绩效管理体制,才能够有效地提高员工在工作时的满意度,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企业充分的挖掘出员工的潜能。然而,由于以往的绩效考核体系存在的缺陷,导致大量有能力的员工因为个人才能没有得到合理的工资体现,心理失衡的情况下,往往做出的选择是不利于企业发展的。

三、人力资源管理新举措

(一)运用互联网招聘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互联网的发展也渐渐的全球化,不再是传统的局域化发展。所以,招聘企业可以通过互联网传播信息的特点来企业的招聘信息,这种招聘方法的采用,不仅可以有效地将传统的报纸、电视广告等形式的限制被打破,而且也可以保证招聘到的专业人才完全适应企业发展的要求,求职者能够快速地看到企业的招聘信息,并且也能够迅速的分析自我的专业能力和个人能力,快速联系公司,不仅对企业人事部招聘人才的工作效率得到了有效地提高,而且对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成本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二)进行互联网培训

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往往会采取一些培训来加强员工的专业技能和个人能力,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导致在培训时都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企业的正常经营活动受到严重的影响。因此,互联网培训计划可以有效地改变内部员工培训计划和内容。在这种培训方式下,不仅打破了时间和地域的局限性,而且扩大了培训的内容,培养方式也发生了变化。这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这种模式的培训,在时间和地点上方便了很多,员工可以自行安排学习的时间和地点。另一方面就是员工可以利用互联网查找与企业培训内容相关的资料,加强理解的同时,对员工自主学习的能力也是一个提升。

(三)互联网考核模式

企业绩效考核是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它不仅仅是员工工作能力的体现,而且也是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业绩体现。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发展和思想进步的过程中,企业绩效考核工作也得到了很大的进步和发展。所以,传统的评价体系已经不能适应当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的需要,应该要及时对绩效考核体系进行革新,这也是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四、结论

总而言之,人力资源管理作为企业发现过程中的核心竞争力,其管理质量的好坏对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意义。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必须要顺应时展的潮流,运用互联网技术这一新媒介,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促进企业运行,开启发展新篇章。

人力资源管理与创新论文: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组织创新氛围与研发人员创新

摘要:研发人员的创新能力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发展原动力。在管理过程中,企业突出战略人力资源管理(SHRM)、组织创新氛围(OIA),从而可以有效提升研发人员的创新能力。本文分析了SHRM、OIA对研发人员创新能力的影响,提出了具体的研发人员创新能力提升的措施。

关键词:SHRM OIA 研发人员 创新

研发人员是有效激发企业发展创造力重要因素,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不断提升他们创新意识,可以实现企业产品的不断优化升级,在生产成本,科技含量等方面不断领跑行业。企业要发展需要依托人才的高效利用,实现战略性人力资源的有效管理。战略人力资源管理(SHRM)是对企业员工招聘、培训、福利待遇等进行规划,从多个方面不断提升员工,尤其是研发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组织创新氛围(OIA)营造实现他们之间的相互积极影响,从而不断提升研发人员创新能力,企业创新动力不断提升。

一、SHRM、OIA对研发人员创新的影响分析

(一)SHRM对研发人员创新能力的影响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就是针对企业的员工,设计有针对性的人才招聘计划、培训计划等,根据员工的基本素养,设计不同层次的人力资源管理的计划。通过这一人力资源规划的实施,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进一步提升,运用现代技术提高工作效率的能力进一步优化。人力资源规划是一个长期的企业人才成长计划,这一规划工作细致程度充分体现企业重视人才程度,符合企业发展的整体规划。研发人员是企业产品升级的主要创造者,积极的SHRM可以通过大量的专业化培养,实现研发人员专业素养有效提升;通过有效的人才吸纳计划,实现企业研发团队的优化升级;通过企业文化活动的开展,实现研发人员向心力的提升;通过人性化HR实施,实现研发人员工作积极性的提高。另外SHRM可以制定更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措施实现研发人员创新意识不断增强。

(二)OIA对研发人员创新能力的影响

所谓的组织创新氛围,主要涉及到企业的创新理念,团队合作,领导支持、资源提供等多个方面的内容,这些因素对研发人员的创新能力都有着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具体来说,第一,企业的创新理念。一个企业需要发展就需要创新理念,管理者要是具有创新意识,对企业发展有着长期和短期的计划,在接受新鲜事物方面有着积极的态度,对具有创新的理念有着自己明锐的判断,企业可以认可研发人员的创新。因此,企业创新理念对研发人员的创新能力有着积极性的作用。第二,团队合作。研发工作不是一个人可以完成的,需要有多人之间的相互合作,即实现研发团队的有效运转,研发人员之间的团队意识提升,相互配合,进一步实现企业研发力量凝聚,给研发人员的创新提供更好的平台。第三,领导支持。领导是企业管理者,他们掌握着企业的管理权力。当研发人员需要一个相对宽松的研发环境,需要企业资金的有效支持,这些都需要得到领导的支持。只有得到领导的支持,研发人员的工作信心才能得到有效提升,进一步影响研发人员的创新能力。第四,资源提供。研发不是研发人员的空想,需要付诸实际,这就需要进行产品的实践创新操作,构建现代化的应用平台,这一平台的构建就需要企业在资源上不断加大投入力度,这样才能支持研发人员的创新工作。

二、从SHRM、OIA激发研发人员创新的具体措施

(一)细化SHRM的各级目标,实现研发人员创新积极性提升

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规划的目标设计是最为关键的内容,因为不断拓展人力资源规划的目标性,在实施过程中,可以实现企业研发人员的针对性管理,对企业人才引进和培养有着积极的作用。因此需要进一步细化人力资源规划的各级目标。一方面,需要明确长期和近期规划目标,针对本年度人才招聘计划和长期的企业人才结构优化进行对接,实现每年的人才招聘符合长期的企业人才结构调整,从而最终实现长期的人才结构调整的目标。另一方面,需要进一步细化各级规划的目标。目标的明确性可以实现最终工作落实的有效性,可以考虑自己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是否符合最终的规划目标。例如:按照工资调整规划,对企业研发人员的薪酬进行有效调整,其依据就是规划,因此需要进一步在规划中明确这一调整的目标方案和最终的薪酬待遇等,企业设计更为的物质和精神奖励,实现研发人员创新意识的不断提升。专业培训的细化,根据研发人员的专业知识需要,设计相关的培训计划和内容,让他们接受更有针对性的专业培训。

(二)营造积极的OIA,实现研发人员创新氛围提升

企业实施更为人性化的活动,让研发人员在活动中不断提升彼此的了解和交流,实现他们之间相互配合的能力,从而有效构建研发人员的团队意识,企业大局意识。同时企业领导需要加强对研发人员的关心。因为领导代表企业对员工的态度,领导对待研发人员的态度相对比较尊重、友善,研发人员的工作责任心,创新意识就被有效唤醒。另外,企业需要调动更多的资源,实现对研发工作的有效支持,因为研发工作需要较好的平台,这就需要企业在资源上充分满足企业研发人员的需要,基于上述几类OIA的营造,研发人员创新氛围进一步优化,他们从事研发工作的创新能力有效提升。

三、结束语

SHRM、OIA可以有效激发研发人员的创新能力,是实现企业快速发展的有效手段。通过这两个手段的细化管理,研发人员的创新潜能得到有效提升,企业的发展就有了原动力。

人力资源管理与创新论文:新时期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发展与创新

摘 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各个企业都开始面临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问题,人才作为企业发展的核心和基础,对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只有做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才可以保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本文将立足与新时期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的现状,分析研究其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有创新性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新时期;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发展与创新

为保证企业发展,很多企业都开始设立专门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主要负责储备培养或者招揽高素质人才,作为保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高素质人才可以有效促进企业的发展,确保企业经营中的市场经济效益,因此,在新时期下建立适合企业发展的创新性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是每一个企业必须经历的改革。

一、人力资源管理相关概念

人力资源管理是指根据企业的实际发展需求,制定企业人力资源计划,运用科学化的现代手段,对企业员工进行招聘筛选、专业培训、评价考核、职位调整等一系列过程,最大限度激发员工的工作潜力和工作热情,使员工为企业创造更多的市场价值,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行和合理发展。人力资源管理主要分为宏观管理和微观管理两类课程,宏观管理是立足于企业人力资源全局进行调控,改变当前落后的思想观念,保证企业发展方向适合社会需求并维持企业的正常运行,微观管理是指以企业员工为主体,通过对企业内部具体的人和事物管理,保证企业员工可以充分发挥其工作潜力,以实现企业的任务要求。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在18世纪末期的工业革命中就曾已经被提出,但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人力资源管理的地位才得以明确认可,在管理过程中主要包括科学管理阶断、工业心理学阶段以及人际关系管理阶段。

二、新时期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的必要性

1.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企业发展的关键首先就是要具有一定的市场分析能力和市场预测能力,只有企业产品符合市场需要,才可以保证企业获得经济效益,从而得以稳定发展。社会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认可资源管理在企业中的地位,使企业充分认识到专业人才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人力资源管理就是要为企业获取人才,并根据判断为职员安排最合适的岗位,为员工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和工作氛围,并完善相关的人员管理制度,最重要的是,人力资源管理不仅要为企业负责还要为员工负责,为员工进行定期培训,以确保员工的思想理念与设计发展紧密相连,寻求企业与员工的共同点,为企业创造高效益的市场经济。

2.适应时展

目前新时代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具体多变形和复合性,多变是因为随着时代节奏越来越快,人们思想观念在不断进行更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个人意识和个人需求,复合是因为随着经济一体化、文化多元化的制度实施,世界的大门都在向中国敞开,因此,中国企业面临的社会人群已经冲破了地域和限制,因此企业只有不断完善创新人力资源管理,使企业适应时展的步伐,才可以有效提升企业员工的工作效率,保证企业的快速发展。人力资源管理是以科学的理论指导为前提,对企业员工进行全面综合管理的重要部门,它不仅培养员工的专业在、技能,还可以培养员工额创新性,未来的社会是一个创新的社会,只有新的理念和新的突破才可以赢得市场的瞩目,归根结底,企业的创新就是人才的创新,只有保障人才的快速成长才能保证企业在新时代的发展下创建辉煌。

3.企业改革创新的客观需求

随着社会经济体制的变革,众多企业为谋求发展必须要以时展为前提就行大幅度的企业改革,企业改革首先就要明确企业的发展方向,然后根据企业的发展方向创新企业制度,将企业员工的目标与企业的发展目标紧密联系起来,最大限度的激发内部人员,加强员工培训力度和评价管理,保持企业高素质人才思想观念与企业文化的高度统一。在知识经济的大前提下,只有不断提高企业员工的综合素质与企业管理制度,深化企业全面改革,以技术创新为质量保证,才可以在企业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环境下,为企业增加竞争优势。

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人力资源管理观念落后

受到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目前我国的企业几乎将全部的发展重点都放在技术管理、财务管理、项目管理的等方面,对人力资源管理往往并不重视,在传统的思想观念里,企业管理总会将员工作为企业固定资产来计算,往往忽略了企业员工具有的创造价值,此外,人力资源管理过程复杂繁琐,需要很强的科学理论指导和丰富的社会经验与专业能力,但是由于目前国内相对落后的人力资源管理观念,导致大部分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高层都是由企业内部直接指定,不仅没有进行过相关的任职资格考察,甚至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还会受到企业内部的制约而无法发展,从而使员工无法发挥出其最大的企业价值,此外,由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高层自身专业知识不足,也无法对人力资源管理实行制度创新,在企业进行深化改革时,不仅无法为企业提供高效人才,甚至会为企业发展带来制约。

2.人力资源管理体制存在缺陷

人力资源管理不仅需要与上级进行协商,更为重要的是与员工之间的沟通交流,人力资源管理的功能就是通过自身判断和相关制度的实施,为企业寻找最适合的员工,并且保证员工的工作效率,最大限度的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为企业发展创造最大的市场价值。但是分析目前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明显缺乏科学规划,企业管理人员对企业员工的认识并不全面,也无法按照企业的职位需求安排适合的员工,除此之外,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单一,权限过于集中,对待员工采取同样的管理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与竞争意识,抑制了员工的自主性和创新能力,无法形成对企业的归属感。

3.企业员工流动性太大

社会经济发展快速,在企业谋求更快更好发展的同时,企业员工也在为自身发展进行规划,员工作为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发展不可替代的因素,每一个员工都具有自身特色和相技能,只有在合适的岗位上,员工才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挥出个人潜能,通过分析人力资源管理结构可以发现,人力资源管理的重点工作内容就是通过整合企业发展需要制定相关的招聘培训流程,为企业提供保留优秀人才并负责激励员工积极性,保证员工的工作效率。但是目前的人力资源管理往往是须有其名,对员工的个人情况并不了解,也没有制定合理的激励政策,造成老员工的频繁跳槽,但是对不了解企业工作流程的新员工也没有合理的培训管理措施,较强的企业员工流动性,只会造成人力资源的恶性循环,严重制约企业的发展。

四、新时期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策略

1.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观念

在新时期的改革影响下,员工的主体地位已经逐渐得到企业的认可,客观而言,企业发展要依靠的主要力量就是高层人员的管理观念和企业员工的工作效率,因此,企业应该树立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观念,确立员工的核心地位,围绕企业发展与提高员工综合素质制定切合实际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从而可以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例如员工可以设立相关的员工福利,为员工制定明确的工作目标,对于表现优秀的员工给以适当的物质奖励,在节假日组织活动或者设立年终奖金的评价,此外,企业还可以采取“赞美式”和“批评式”管理制度,对优秀员工给予充分肯定,对工作出现失误的员工进行及时问题纠正并提出相应的指导意见,另外,对于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管理,高层管理人员可以进行适度的权限分化,弱化等级差异,从而对员工进行更为全面的管理。

2.借助先进的科学技术

应用科学技术是为了更好的改善生活,然而合理运用科学技术同样可以为企业发展提供便利,计算机技术在企业办公中早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但是除此之外,人力资源管理也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加强制度管理。计算机技术的一个明显优势就是具有庞大的信息储存能力与远程控制功能,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其规模势必会不断扩大,职位需求与员工人数也会不断增长,但是单单依靠人工记忆很难将每一个员工的优势特长、工作情况等进行统一,对此,人力资源管理可以创建专门的管理信息库,对员工的个人状况进行记录,实现管理智能化,但是,应用计算机技术并不意味着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可以减轻工作量,相反,人力资源管理更应该对相关情况进行及时了解和及时更新,此外,利用计算机制定员工评价体系也是很有必要的。

3.创建合理的人才开发利用策略

人力资源管理就是围绕员工进行的人员管理,从企业人员的招聘遣退到员工的培训考核,都是经由人力资源管理操作的,可以说,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功能就是为企业提供人才、保留人才并且最大限度的开发人才市场价值,因此在进行人才吸纳时,人力资源管理要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从专业技术、学习能力、综合素质等方面对人员进行考察,在考察合格后还要依据员工的个人特色安排适宜的岗位,以保证员工的工作热情与合理利用,此外,人力资源还要定期对企业员工进行考察和培训,考察是为了了解企业的发展状况以及员工的工作状态,培训是为了提高员工的专业技能,提升员工的综合素质,以保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此外,人力资源管理还需要制定相关的员工激励制度,凝聚企业力量,避免人才流失和企业内部发生较大人事变故,从而影响企业的发展进程。

五、结语

客观来说,新经济时代的到来确实为企业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冲击,但是,新时期同样为企业发展带来了机遇,如今企业已经充分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在这基础上,企业要想得以长期稳定的发展,还需要结合企业实际状况,进行创新性的制度改革。

人力资源管理与创新论文:内隐观视阈下提升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创新胜任力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摘要: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创新胜任力的培养有利于人力资源管理学生毕业后能独立解决人力资源管理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更好地处理人力资源管理复杂事务,用内隐观视阈下的人力资源管理创新胜任力理论指导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实践活动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将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工具,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创新胜任力培养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关键词:内隐观;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创新胜任力;教学改革

一、内隐观视阈下创新胜任力模型

斯腾伯格(Sternberg,1995)指出,所谓创造力内隐观(Implicit Creativity Theory)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背景下形成的,且以某种形式保留在个体头脑当中的关于人类创造力及其发展的看法。有关创新力内隐观的研究越来越多,尤其是对于大学生的创新力的研究成为内隐观研究的重要方面。康艳红的大学生创造力内隐观调查研究通过对大学生的问卷调查分析了高创造性者的特征主要有:道德品质,异常人格,探究心理,自主性,才情,内在动力,独创能力,知识经验,发现问题的能力,智力,自强。熊建萍的当代大学生创造性内隐观的调查分析得出大学生创造性内隐观的内在结构包括:独创性,宜人性,缜密性,聪颖性,良好社会性,知识经验,开放性。周霞的创新人才胜任力模型实证研究认为创新人才胜任力模型有5个维度:创新能力,创新人格,创新精神,创新知识,创新品德。综合有关大学生创造力内隐观及其创新胜任力模型的研究文献,并结合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特点,我们认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创新胜任力包括运用所学知识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抗压能力、人际协调能力。

二、内隐观视阈下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创新胜任力模型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创新胜任力模型的各维度包括:运用所学知识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抗压能力,人际协调能力。

运用所学知识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指的是人力资源管理学生不仅能运用所学人力资源管理知识、理论等解决简单的管理问题,而且能将所学的人力资源管理知识、技能和能力创造性地解决复杂的或者没有先例可循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这就需要学生不仅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知识和理论,而且要有创新精神,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的人力资源管理知识、技能和能力融会贯通,顺利解决人力资源管理难题。

毕竟现实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除了绝大多数是例行性的问题外,还有少数的例外性的问题,对待例外性的,突发的人力资源事件,我们就得创造性地运用人力资源管理知识、技能等解决它。管理学中有20/80法则,说的就是在管理实践活动中,例行性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占80%,例外性的、突发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占20%。不要小看这20%的问题,它决定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成败。这些例外性、突发性或者新问题在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中碰到的机会不多,但很重要。如果不能很好地处理,就可能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产生不良后果。这些20%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不能用常规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法解决,需要人力资源管理者采用创新性的方法去处理。所以培养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创新胜任力很重要。

作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还需要具备团队合作能力、抗压和人际协调能力。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是为企业和员工服务的,面向的是人,和人打交道,而人是有头脑,有思想的,是最为复杂多变的,所以如何善于与人沟通,协调各种人际关系成为人力资源管理者最重要的基本能力之一。此外,人力资源管理者还需要和领导、同事、下属团结协作共同完成复杂的人力资源管理各项活动。所以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也是很重要的。另外,人力资源管理者在工作中会遇到各种困难和压力,具备抗压能力也是必要的。

三、内隐观视阈下提升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创新胜任力的教学改革思路

培养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创新胜任力为核心,将培养学生的创新胜任力贯穿在人力资源管理的六大模块教学工作之中,通过各种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胜任力。教学理念要围绕着提升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创新胜任力这个核心进行,打破旧的教学观念,不断在教学工作中开拓创新,积极主动地探讨新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要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参与性,培养学生主动探讨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的能力。此外,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工作要贴近实战,教学内容要体现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活动,引领学生不断思索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帮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理论解决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的人力资源管理思想和理论,这样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相关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在教学中,除了运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之外,比如教师授课,除了采用提问法、课堂讨论法、情景模拟法等,还要根据人力资源管理学科发展情况和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提出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比如实战案例教学法、实战情景模拟教学法。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通过引进先进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培养学生的创新胜任力,学生透过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培养运用所学知识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抗压能力、人际协调能力。此外,为了培养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创新胜任力,还要加强学生实习工作,在原有的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团队素质拓展实习的基础上,实现校企联合,让学生走入企业参加调研和实践活动。充分运用行动教学法,让学生产学结合,深入企业剖析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学生分组讨论提出解决方案,以供企业参考。

四、内隐观视阈下提升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创新胜任力的教学实践

桂林理工大学管理学院人力资源管理系为了在教学中不断实践提升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创新胜任力的教学改革思路,在教学内容上不断创新,加强了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和实战的结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并对教学方法和手段做了改进,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关键的是人力资源管理六大模块的学习,所以在六大模块上要体现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创新胜任力的培养。